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耶路撒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赵萱:人类学视角下的中东社会
MingHao 2016-1-22 10:07
本文为赵萱博士做客凤凰网大学问沙龙第17期《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的独立演讲实录: 感谢主持人。我想分享一些本人近年从事中东社会人类学研究期间的发现。 本人2007年的时候在叙利亚留学过一年的时间,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境地区也就是耶路撒冷做了一年的田野考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我讲三个看似小、实际很大的话题。 首 先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有没有听过“DAESH”这个词?如果大家浏览英文网站或者阿拉伯语的网站,我们对ISIS这样一个组织不会陌生。2014年 12月24日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从官方话语层面终结了对ISIS的命名,而改用Daesh,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是2015年12月,一年之后我们中 文的知识界仍然在使用ISIS的命名,甚至有很多的媒体会直接把它翻译成我们更加熟知的“伊斯兰国”。 其实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目 前我们对“伊斯兰国”这个概念在中文实践上面也许做的还不够,因为伊斯兰国组织里面既没有伊斯兰的内涵,更加没有国家的内涵,在我看来ISIS只是一个地 区极端性的武装分子。也许我们应该用阿拉伯语的简写翻译来对这个ISIS,就是Daesh,可能更加合理。而且类似翻译的例子在我们中文知识界早已不是个 例,比如哈马斯、法塔赫,以及塔利班等等。所以今天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非穆斯林大众对伊斯兰有一定的误区,我觉得国家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就是话语实践上面我 们做的不够。 第二个话题,在阿拉伯世界,包括刚刚杨桂萍老师也提到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实际上有不同的地区传统。比如又中国的、阿拉伯的、波斯的、土耳其以及印度的各种伊斯兰教的传统。然后,这个不同地区的传统造就了什么?造就了一个不同文化生态,不同形态的中东国家。 我 们对中东国家往往有许多习以为常的印象,但更多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很不一致的东西我们却并不熟悉。比如说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大家可能不知道 在黎巴嫩46%的人口是基督徒。黎巴嫩宪法上规定黎巴嫩总统一定要由天主教马龙派的人出任。也就是说,整个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铁板一 块。在萨义德的作品《报道伊斯兰》这本书里面,谈到了由西方世界主导,造成了对伊斯兰同一化,铁板化的认识倾向,实际上对我们理解伊斯兰世界,理解中东地 区造成很多的障碍。 另外,还有我今年去土耳其考察的一个心得,我去土耳其,经常看到GAZI这个词,在商店,在很多的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经常会看到这个词。我回来查了一下,原来在土耳其语里是加齐,是源自于突厥民族的加齐制度。这种加齐制度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植入传统。 很多传统并不一定是伊斯兰的,它是源自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以及地区传统。 还 有奥斯曼,我们对它也有一个误解,我们认为奥斯曼是突厥人的地方,这个话没有说,但是有人说会古代的突厥就是唐朝的突厥从东方而来然后到达了这个地区,形 成了一个庞大的一个帝国,就是奥斯曼。实际上奥斯曼只是在小亚西亚地区发展起来的一个部落,它的前身是塞尔柱,西方知识界称为伟大的赛尔住(The Great Seljuk),塞尔柱人才是真正将东方传统带到小亚细亚的突厥人,而奥斯曼人只是塞尔柱人的继承者。 关于地区传统我们还有更“丰富”的知识,比如说巴尔干地区,你们知道巴尔干地区是一个火药桶,当地有一个族群叫波马克人,他们是穆斯林,但由于历史上经历过的改宗运动,他们同时受到许多基督教的影响。 再回到中东地区,大家有没有想象过,世界上有一个宗教建筑,它一半是清真寺、一半是犹太会堂。这个建筑在巴勒斯坦,在希伯伦那个地方,有一座亚伯拉罕清真寺,它有两个门,一半是清真寺,一半是犹太会堂。我们说犹太会堂又影响了它什么? 也 是在巴勒斯坦地区,我们会看到一些东正教堂有一些很奇怪的文化习俗,比如说进教堂的时候要摸一下右边的墙,之前可能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况。或者说离开教 堂的时候,不是背对着教堂走,是要这样面对教堂往后退出,我就在想这个习俗是地区传统还是宗教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来自犹太教的传统。在犹太教,进任何一个 门,就有一个门卷圣经要摸一下,并且影响当地的东正教堂,但是当地所有信徒都是阿拉伯人。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是7世纪产生,7世纪以前当地人并不是没有信仰,他们曾信仰犹太教或者基督教等等,整个中东地区呈现出来的是宗教多样性还有地区文化传统上的多样性,这是很值得中文知识界关注。 我自己是人类学出身,再分享一个话题是“如何理解伊斯兰世界和社会”? 我们经常听到逊尼派和什叶派。 我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回到阿拉伯人,或者回到阿拉伯民族,就是说在他们的社会之中,宗教是不是唯一的社会动力。大家都相信伊斯兰社会肯定不仅仅是宗教的派别层面的区分,肯定还包括别的社会整合的方式。 我 可以给大家提供另一个方面的信息,首先是“家族”,我们知道沙特、约旦,他们都是由家族为领导的这样一个国家体制。这是国家层面的家族;在历史层面的家族 是什么?历史层面的家族我搜集了几张地方的族谱,我们会看到家谱上的第一个人一般是阿拉伯始祖阿德南,然后一直延续到创立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我们发 现在中东地区不仅有清真寺还有族谱,宗教和家族一同构成了共同体。再举一个例子,在巴勒斯坦地区,拉贾比家族是地方上一个很显赫的家族,显赫的程度在哪 里?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拉贾比家族人开车走在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交警把他拦下来,他下车之后直接把枪拿出来,跟交警说我是拉家比家族的人,那个交警 立刻放行。 家族在社会中具有强大的整合力量,同时家族承担一个很重要的冲突缓解的功能。 比如说以色列,阿拉伯人对以色列政府不信任,以色列政府没有办法在社区内装摄像头,因为一装上就马上会被当地人拆了,派遣警察很有可能造成袭击。 那 他们治理社会和调解纠纷?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就有一个政策,希望能够建立一种双轨制的社会治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当地的阿拉伯家族,帮助调解当 地的民事纠纷,比如说某一个家族的人不小心打死的另外一个家族的人,或者某一个家族的人跟另外一个家族的妇女发生了不道德的性关系,在这种情况里按理来说 在中国社会肯定把它送到执法部门处理,在当地这个则由家族来进行协调,一般的协调结果要赔偿99头骆驼(现在已经折成钱了,不再用骆驼)。这种赔偿并不是 由肇事者一家承担,而是平摊制度。肇事者家庭赔偿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就由全部家族的人平摊这个费用,由族长带着助手挨家挨户去收取。大家把这个钱凑起 来解决赔给损失的那一方。所以我们会看到,家族在地方上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呢,作一个小小总结,这个总结就是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 结》的作者提到过一个庶民的社会,他认为基于文化传统的庶民社会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而庶民的社会力量来自于文化,基于家庭代代相传的文化是最强大的一种社 会的力量。而文化传播的社会力量在今天关注伊斯兰教的世界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中东世界也好,可以进行多角度观察。 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2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鲜为人知的宗教迫害:教堂里的奴役和性虐待(ZT)
热度 3 raiseluck 2013-6-7 17:48
在“圣经故事 ”里,忏悔者的典范玛丽·麦格德琳被描绘成为一个有罪的女 人。女人所犯的“罪”在“圣经故事”里不是指杀人越货、腐败卖国等,而是性犯 罪,即通奸和卖淫等。和所有古老封建的男权文化一样,尽管通奸/卖淫等是男人犯 下的罪行,但是,做为弱者的女人在千百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直被视为“祸 根”---汉语里有人说“祸水”。 女人犯了这样的“罪”怎么办呢?埋怨男人已是无济于事的了,因为判定是非美丑 和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男人的手里。从君主到教主,教会的权力是“通天”的!所以, 这个故事描绘了麦格德琳和其她罪孽缠身的“堕落”女人千里迢迢陪“耶稣”长征 跋涉到了耶路撒冷。她目睹了“耶稣受难”,目送“耶稣”的尸体被装进棺材,入 土为安。 可是,当麦格德琳在“耶稣遇难”后的第一个礼拜一的暑光中来祭奠“上帝”时却 发现棺木空空,“耶稣”不翼而飞了! 像中国神话“孟姜女哭长城”似的,麦格德琳守候在“耶稣”的坟前止不住地哭泣。 在中国的神话里,孟姜女哭干了眼泪,但她的男人被永远埋在了长城下。 可是,麦格德琳的泪水要比孟姜女的灵验,是神话中的经典。泪眼蒙笼中,麦格德 琳模糊地看到一个身材伟岸的男人朝她走来。起初,她辨不清这位陌生人的模样。 当他走近时,麦格德琳用闪米特语族里的阿拉姆语大声惊呼:“RABBONI(主啊)!” 这样,麦格德琳成为第一个亲眼目睹“耶稣死而复生”的目击者。 麦格德琳被罗马天主教、东政教和基督教的圣公会等视为“圣人”。信奉“耶稣” 的人们并不把这样的故事当神话来读。而且,麦格德琳在“圣经故事”里也越来越 具争议。直到今天,很多西方学者认为麦格德琳曾是妓女,追随“耶稣”以洗心革 面。 麦格德琳手持油汁(草药)为死去的“耶稣”洗脚的画面是最具代表性的“忏悔者” 的形象之一。不同教会的不同版本对于麦格德琳保留了不同的描述。 西方另一传统节日,复活节,也和麦格德琳有关。因为她是第一个目睹“耶稣”复 活的人,所以,麦格德琳被邀请出席罗马帝国的皇帝狄比琉斯的皇家宴会。宴席上, 她手里拿着一枚(鸡)蛋,对罗马皇帝异常严肃地说:“耶稣复活了!”话音未落,她 手里的那枚白蛋变成了红彤彤的颜色,众人不得不相信了她的“耶稣复活”之说。至 到现在,复活节的彩蛋仍是最受儿童喜爱的传统之一。 十九世纪的英国和爱尔兰的天主教堂建立了臭名昭著的“麦格德琳收容所/精神病院”, 其目的是收留拯求“堕落的女人”。这个以最虔诚的上帝的追随者麦格德琳命名的 “拯求堕落女性”的运动在英国和爱尔兰持续了一百多年。 “麦格德琳女子收容所”又被称作“洗衣坊”。进去的女人和“劳教”一样,“洗 衣”就是体罚。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变态修女和神父的肉体和心理的虐待、性侵犯等。 他/她们以“圣女麦格德琳”的名义肆意摧惨早以成为性暴力和犯罪牺牲品的女性。 “耶稣”没有“复活”,而被无形枷锁折磨的“麦格德琳”们倒像是一直活到了今 天!! 令世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个“教堂里的地狱”直到十几年前(1993年)才被世人了解。 开发商在都柏林的一个教堂墓地中发现了155具不知名的女性尸骨残骸。丑闻暴光后, 英美的主流媒体无法遮掩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英国的电视台在1998年制作了纪录 片《寒带的性犯罪》。1999年,一些幸存的“麦格德琳”姐妹们也勇敢地向媒体陈 述了她们所遭受的虐待。 在读研究生时,我的黑人导师、诗人普莱莫思(译音)在一次写作课中放了以这段教 会丑闻而改编的、皮特穆岚导演的电影《麦格德琳的姐妹》。当时,全班的同学反 响十分强烈。尤其是美国的同学,他/她们一般都出生在基督教/天主教的家庭,都 是听“圣经故事”长大的,在“宗教信仰”上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没有选择的。 这样的教会丑闻和当权政客所犯的罪行一样令有头脑的人愤怒。记得班里的女孩子 们抨击教会虚伪腐败时情绪最激昂,语言也最实际、最一针见血。 那堂课和这部电影让我难忘!它也帮助我弄明白了美国大学里的“文学系”为何被 称为“人文/人道系”了。 (作者:作舟 2008-12-08 )
165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实话还是谎言?
热度 6 雨柔 2013-6-6 04:05
一 保罗并非唯一主张外邦人得救的。因为这原本就是神的旨意: 参看使徒行传11章 彼得对那些坚持要外邦人受割礼的人说:“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众人(包括受割礼的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7-18) 二 关于割不割,这个争议详细记录在使徒行传15章: Will 写到: and the Christian Jew was appalled at the thought of breaking that covenant。。。nearly all of whom were still faithful worshipers in the Temple. James was reluctant to consent; James was reluctant to consent。 经文: 1。当保罗与巴拿巴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徒5:4-5) ======================== 1。作者试图给人印象,所有的犹太基督徒认为不施割礼是违背圣约,但根据圣经记载:只有几个法利赛教门的信徒坚持要给外邦人行割礼。 2。(雅各说到):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有古卷在此有你们必须受割礼守摩西的律法)。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徒15:24) =============================== 作者说雅各勉强同意外邦人不用割礼,纯属无中生有。 三 关于安提阿教会的捐赠: 为 了平息外邦人割不割的争执,Will写到:Apparently Paul eased the way by promi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impoverished community at Jerusalem from the swelling funds of the Antioch church.35 =============================== 而事实是什么呢?“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内中有 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借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他们就这 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徒11:27-30)当然,安提阿教会一直都捐赠犹太弟兄,因为犹太弟兄受到很多逼迫,的确有缺乏。信 徒之间帮补是神所喜悦的,但在Will的笔下,成为贿赂之举。 先说到这里,我只是针对老岳帖出来的部分内容进行回应。在我看来,Will写的“史实”已经失去了credit。 彼得: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Acts 15:11) ===============这就是为什么耶路撒冷教会坚持认为外邦人不必受割礼也得救的根本原因:主耶稣的恩典!
个人分类: 与主同行|25436 次阅读|4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4 04:32 , Processed in 0.041384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