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邓小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邓小平的第一桶金
稻草 2014-3-29 09:57
1933年,王明、博古解除了毛泽东的职务,只保留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闲职。王、博的临时中央推行“左”倾路线,邓小平与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一起被诬蔑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实际是打击毛泽东。 这样,邓小平成了井岗山四大毛粉之一。其后,蒋介石用对博古的胜利,投了博古的反对票,用对毛泽东的失败投了毛泽东的赞成票,毛泽东在遵义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毛泽东曾经对邓小平说:井岗山四个毛粉死了三个,剩下你要争口气,从此邓小平顺风顺水。当年的毛粉经历,也成了邓小平的政治“第一桶金”。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王震将军才象湖南人
热度 2 稻草 2014-2-25 10:32
  王震将军在社会上掀起“去毛化”逆流时,曾经斥责一些军队干部,说:   “现在社会上有人污蔑和否定毛主席,你们都不说话。告诉你们,反毛主席的都是婊子养的和杂种野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王震,也没有你们这些将军!”   王震将军在他去世前,给邓氏领导层留下一句话肺腑之言:“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 尽管王震将军拥护毛泽东,邓小平不爱这一点,但这正是王震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他到逝世还是国家副主席。胡耀邦反毛得到总书记,最后却被撤职郁郁而终。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5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毛主席的“十个没有”和邓小平的“十个如果”
热度 2 稻草 2014-1-24 01:04
1940年2月1日,毛主席在延安民众讨汪(精卫)大会的演讲中颇为自豪地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1940年5月到延安,毛主席会晤陈嘉庚时重申了这“十个没有”。陈嘉庚在延安各处参观访问,会见闽南乡亲和奔赴延安抗日救国的南洋华侨学生等,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之后,相信了毛主席所讲的“十个没有”完全是事实,“由是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嘉庚由衷感叹道:“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这些都是陈嘉庚先生原话,陈先生时年67岁,在延安时候甚至要求加入共产党,经党做了解释工作,陈先生才理解并不再提出入党要求。陈嘉庚在延安考察完之后再赴重庆,在重庆记者招待会上,他激动地将延安的“十个没有”一一告诉记者,并痛心地表示“延安没有的重庆都有”(电视剧《毛泽东》38集再现了这个情节)。 当年延安的“十个没有”,重庆都有,陈嘉庚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就清楚地看出谁将成为胜利者,谁将赢得民心并最终赢得天下。顽石敦请各位爱国家爱民族的朋友也都来问一问:当年延安的“十个没有”,今日的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吗?从白山黑水到琼崖海角,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都有吗?如果到处都有,那现政府和当年的重庆政府差别在哪里? 散见于《邓小平文选》中有“十个如果”,似乎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这“十个如果”是: 1、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2、如果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在中顾委三次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1页) 3、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4、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5、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 6、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的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8页) 7、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六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8、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页) 9、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10、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使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我看完这“十个如果”后也有些疑问。邓小平去世于1997年2月(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到他去世的时候,这“十个如果”成为现实了吗?倘若“十个如果”已经变成现实,那他生前怎么就不花些力气再一次“拨乱反正”?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时候邓已经不是最高领导人,军委主席、顾问委员会主任都不是了,所以他左右不了政局。稍微了解92年南巡情况的都应该清楚的知道,不做军委主席的邓照样左右着国家政局,即便现在,不还是在高举他的旗帜吗? 邓用“十个如果”英明地预见到了改革开放的种种弊端,而他在有生之年又有幸亲眼见证了自己的英明预见。他本来可以解决(至少是基本解决)这“十个如果”再离开这个世界,可他却放任“十个如果”成为现实。看到自己设计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十个如果”,邓走的时候是遗憾,还是庆幸?(作者:顽石)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梅子:文革的伟大意义在启蒙
热度 2 稻草 2014-1-10 20:20
  欧洲有文艺复兴,有启蒙运动,屏弃了野蛮,深化了优雅。与欧洲相比,美国没有实质性的文化积聚、震荡与提升,这是美国建国时间太短的关系,但它却准备好了包容架构承接各方文明,其中主要是欧洲文明,不求整合,但求合力,实际等同于引进其他文明对欧洲文明进行世俗化改造,因而同为财主,相比欧洲温文尔雅的贵族色彩,美国看上去更像土豪,且是土豪加流氓,有黑社会色彩。可是,如果说欧美文化已形成主流,则这种说法面临着三重反诘:第一,这种主流所呈现的不是文化优势,而是政治经济优势;第二,这种政治经济优势是以邓小平带中国投靠西方出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后经连番突破而偶然获得,不代表真理,也不是必然的历史趋势;第三,这种优势不牢固,而“99%对1%”作为对西方现有经济政治的突围性反叛,离心趋向形成后自我凝聚,极大程度上暗合了伟大的文革因素。   文革的伟大意义超过武革,就在于他是一场伟大的全民参与的启蒙运动,就在于每个人都被拉上社会政治大舞台连毛带屎地亮一亮,再通过斗争而龃龉、震荡,找出哪些是私的,哪些是公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哪些是违背历史发展的,然后“狠斗私字一闪念”,以“斗私批修”方式完成文化改造,深植一种深厚、从容、大气、广博而大方无隅的无产阶级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有血性,有狼性,有他人观念,有献身精神,乃是完成伟大民族复兴且不可逆转的必要手段和最根本支撑,至于摧毁资产阶级司令部、反修防修,也不过在文化凝聚过程中最先显现的征服目标,就如同攀登喜马拉雅山,山脚下两块大石头必先翻过去一样,绕不掉的。   文革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过程,她踩着武革的民心凝聚向上提升,又将踩着改革获取教训,方对我中华民族完成良知吊打和真理锤炼,方能让民族精神融化进每个人的血液,方能使我民族精神的每个载体都成为不屈不挠的道德纯粹,而毛泽东思想经反复证明,已经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很难推翻的。   旧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样?你不能说它都是垃圾,他实际是个化粪池,有价值的东西,不沤制一番,活力绝对出不来,这是很有意味的。忽必烈一小簇铁骑就扫荡大宋数百万大军。小日本几十万人就打得国民党好几百万军队到处跑。南京大屠杀,几百人活捉了6000名俘虏;新余沦陷,压根都没动一枪一炮,十几个汉奸用滑竿抬着俩日本鬼子,就大模大样地接收了政权;刘华清回忆:鬼子仅用一个小队十几个人,就把国民党一个团及数万群众赶上了山——这就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自私自利,逆来顺受,性格内卷,人格内敛,可怜加可恨,反正国家不是他的,民族也不是他的,那都让士大夫贵族包办了——六·四后中国的短视父母咋教育孩子还记得吗?对此我们不得不说:中国革命破天荒凝聚了民心,但却没完成文化改造。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对全民族进行文化改造,他在五四新文化基础上实现对接,却在中国革命已凝聚人心的前提下充分展现,触及全社会,触及每个人,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翻肠子一般翻一遍拿出来晾晾,去消灭那种鲁迅所说的劣根性,培植血性,培植高贵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培植个体参与意识以形成巨大凝聚力,去框定历史。   我们学毛泽东思想,至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有的说是“为人民服务”,有的说“大公无私”,有的说“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之类的,让我说: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有的还是在“方法论”领域的表现,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理论实质,就在于毛泽东的人民史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列主义是真理,但她在对人的因素上论述薄弱。毛泽东提出“主观能动性”,进而发展为“人民史观”,就把薄弱环节补上了。   毛泽东思想不死,她不但能传承,而且能发展。   文革没完,就像世纪大审判还没完一样,完成的是第一个阶段,而不是整个的过程。文革需要正面经验,同样也需要反面教训,改革已给补上了。这,绝对是特色派以及汉奸卖国贼所想不到的。   事实证明:由于有了毛泽东,由于有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才大大地高于西方。这在网络上表现得很明显:互联网在西方也不过商务工具和感情交流平台,到中国,却兀然成为阶级斗争的第二阵地。这是出乎意料的。   文革没完,她完不了。现在最最需要的,一个是锻打真理,一个是培植血性,之后无产者由网络走向现实,去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一天马上就来到了。   切不要看到礁石就厌恶海洋,更不能因为死亡就否定生命,我们无论谁,都不能由于自己没看到红旗,就断定世界上没有红旗。   速胜论要不得。悲观意识能传染,更要不得。 (作者:梅子)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8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转自腾讯网)毛泽东时代没多少腐败?
热度 1 彼岸网 2014-1-6 03:36
转自 腾讯网 :http://view.news.qq.com/zt2012/ggqfb/index.htm 当今社会腐败横行,让不少民众感怀改革开放前干部的廉洁作风和社会正气。“毛泽东时代没多少腐败”,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改革开放前,即所谓毛泽东时代,真的“没多少腐败”?恐怕这只是某些人对那段历史的某种一厢情愿的解读罢了。这种一厢情愿的解读,在史实面前必然一溃千里。 2012-05-07 第 08 期 邓小平批评干部进城只顾着抢好房子 建国初期的干部贪污腐败情形 中共进城后不久,官员贪污腐败已相当严重。干部特殊阶层已具雏形,高级干部享受商品特供,还享受着秘书、警卫、司机、勤务、保姆、厨师以及医疗和专车、住房等特殊待遇。 建国初期干部贪腐已相当严重,“天水专区税务系统……贪污干部占全体干部百分三十强” 贪污腐败不是改革开放后才有,在建国初期就已相当普遍了。建国伊始,许多制度尚未完善,譬如实行的机关生产、单位小金库(又称“小家当”),供给制及工资制双轨并行等,就滋生了许多问题。各级干部大多都有涉嫌非法谋利、偷税漏税、挪用公款、损公肥私等的问题。 中共进城后不久,领导层就注意到贪污腐败的严重性,东北局书记高岗最早提出要解决这问题。其治下的东北局,在1950年前后调查官员的贪污腐败,并形成报 告。报告称:“据沈阳市人民法院贪污案件逐年统计,一九四九年下半年贪污犯占案犯总数百分之五点三,一九五零年上升为百分之五点七,一九五一年第一季度又 上升为百分之一三点二。”“整个贸易工作系统的统计,去年一月到八月犯贪污错误的有七百人,而今年只第二季度贪污者即有五百余人。”(《东北局关于反对贪 污蜕化官僚主义的报告》,1951年9月14日,见陕西省档案馆藏档,203-205) 在东北局的报告出台后,其他片区的报告也相继送往中央。毛泽东审阅了报告,便部署“三反”运动整肃腐败。“三反”运动的部署刚 一下达,各地报告陆续出炉。据中央财政部、中央贸易部、中央水利部、中央轻工业部以及人民银行总行等部门的党组报称,贪污人数通常要占到机关总人数的 30-40%左右。贪污者一般是新干部多于老干部,下级多于上级,但严重程度是上级严重于下级。西北局报称:“天水专区税务系统初步检查,贪污干部占全体 干部百分三十强。陕西二十七个县公安局长中,有七个贪污。泾阳县有七个区长以上干部因贪污撤职。已发现有县级、专区级重要干部贪污的,如渭南分区副司令员 马华廷有很多贪污行为。”(《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反贪污斗争的报告》,1951年12月13日,《建设》第一三六期,1952年1月9日,第1-2页) 这种严重的干部腐败现象,被归罪为“资产阶级三年以来一直对中国共产党‘猖狂进攻’” “三反”运动毫无疑问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整治方法弊端十分明显。在当时,中共把自身 的腐化归罪于“资产阶级三年以来一直对中国共产党‘猖狂进攻’”,把整肃腐败与打击资产阶级相提并论。毛泽东把“三反”运动看做一场阶级斗争,将运动提高 到“你死我活”的高度。他批评部分地区不重视,认为报告贪污情况不甚严重,贪污人数少,款数不多,都是不真实的,“不要被下面的不真实的报告欺骗了”。于 是,揪出腐败变成了政治任务,迫使官员为了完成任务而罔顾事实。因此,在“三反”过程中,严刑逼供相当普遍,错案冤案更是难免了。 “三反”运动并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运动过去不到一年左右,中央就不能不提醒相关部门防止“三反”后再普遍发生贪污事件以及要求大力进行“反贪污教育”,此后也发动了多次反贪污运动。 进城的同时,高级干部也开始享受“特供”,干部特权阶层随即形成 中共进城之后,干部的特殊阶层也日渐形成。高级干部享受着紧缺和优质商品的特殊供应(特供),并且多数因工作关系还享受着秘书、警卫、司机、勤务、保姆、 厨师以及医疗和专车、住房等特殊待遇。这方面也照搬了苏联经验,严格按照等级来划分特殊待遇标准。比如几级可配厨师,几级可配勤务,几级可配警卫,几级可 配秘书,几级可配专车,包括不同级别干部享受何种档次和牌子的专车等都有具体规定。以住房为例,上海市1956年就按照行政级别将各级干部住房划分成了十 几种待遇标准: 特甲级可享受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特乙级可享受190—19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1级可享受180—185 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2级可享受170—175公尺的“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3级可享受160—165公尺的“上等住宅公寓”;4级则只能分得 “半独立式普通住宅中等公寓”;5级只能分得“120—135公尺的新式里弄住宅”;6级只能分得100—115公尺的“有卫生设备的普通里弄住宅”;7 级只能分得80—95公尺的“无卫生设备的石库门房屋”;8级只能分得“老式立柱房屋”;9级以下只能分得“板房简屋”…… 六七十年代,官员腐败关乎民众生死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生活必需品都由掌握权力的人分配,人们为了满足生活不得不动用各种各系“走后门”;在“三年困难”里,基层干部强征粮食,掠夺民众财产,官员的贪腐已经关乎民众生死。 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干部强征粮食,并借机侵占民众财产 “三反”运动结束后,我国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下,市场被消灭,没有类似“天上人间”的服务性行业,也没有各种奢侈 品可供消费,物品基本上按等级分配的。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大部分官员们极难有机会贪污腐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东西可贪。可是,即便如此,官员贪腐 虽然数额不大,却关乎民众生死。 1959年至1962年,即“三年饥荒”期间,神州大地饿殍遍地。除了被饿死外,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就是,当年基层干部强征粮食时,“借机搜查和没收群众 的东西”,间接把农民迫害致死。1958年12月中共中央监委办公厅的一个报告中列举了少数干部的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情况:一是侵犯人权,残害人身,如骂 人、打人、押人、捆人、跪石子、拔头发及施用各种肉刑;二是搜查和没收群众的东西;三是滥用“集训”,即把有问题的人集中起来监督劳动,甚至严刑拷打;四 是用“辩论”的方法斗争干部群众,甚至侮辱拷打;五是不让吃饭;六是强迫群众拆屋沤肥;七是强迫群众掘坟挖尸,扩大耕地面积。(魏明铎:《中国共产党纪律 检查工作全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85页) 在全国各地,残酷的案例,多如牛毛。 譬如,“达县专区邻水县九龙区,在半年多时间内,共有329名干部和204名社员违法乱纪,遭到非法捆绑的群众达206名,其中13人被打死,12人被逼 死,还有7人致残。950户人家被搜家、罚款,罚款金额高达15000余元,最多的一人罚了400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字。”(《跃进悲歌》,韩福 东,《经济观察报》,2012年04月09日第50版) 又如,“江苏省宝应县的5个生产队调查,在95名大队干部中,有贪污行为的30人,吊打过社员的23人,被打农民 170人,共逼死23人。(周彪:“宝应事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湖南省花垣县的一个公社干部,用所谓的“火烧中游”的酷刑,用柴火熏烤农民,将人活活烧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事记》,贵州民族出版社,第 132页) 基层干部多吃多占粮食,许多农民则被饿死 除了干部借机侵占百姓财产外,在大跃进期间,基层干部凭借特权在公共食堂分配口粮时,多吃多占。 学者刘愿分析大饥荒,指出:在饥荒年,干部和家属多吃多占、贪污腐化加剧了粮食分配不均,没有权势的普通农民被饿死: “既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经济权利是无差异的,为何农村干部及其家属、政治成分好的阶层更容易在饥荒中幸存?显然,政治权利的差异是不同群体死亡率差异 的重要原因。公共食堂将口粮强制性集体化,农村干部享有支配农民口粮的特权。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干部及其家属的多吃多占、贪污腐化导致粮食分配不均,普 通农民极可能因口粮严重不足而饿死;政治成分差的地主富农在粮食分配序列中又处于劣势,往往因为微不足道的错误而被扣饭、体罚甚至殴打致死。”(《中国 “大跃进”饥荒成因再辩——政治治权利的视角》,刘愿,《经济学季刊》,2010年4月) 三年困难时期 ,“走后门”、“高级干部特供”之风相当盛行 饥荒之年,农民“勒紧裤带”求生存,另一方面,国家高级干部却是另一番景象。为了应对饥荒,中央特别批示对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进行“特需供应”: “原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拟定了一份报告,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方面给予照顾’。三个月后,中央批示通过此报告,决定对前述两类人 群的‘特需供应’以‘特殊供应办法’予以照顾。即根据不同职位,每户每月可享受定量供应的肉、蛋、白糖和烟,正是资中筠在回忆文章中提到的‘按级别分配的 特权’。当时戏称这些特权享有者为‘肉蛋干部’。”(《变味的机关饭》,郑文,南都周刊,2011年第19期) 除此之外,当年“走后门”之风十分盛行。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物品的供应主要掌握在部分人手中,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得不通过各种关系,从掌 握物品供应的人手中取得生活物品 在三年困难期间,物资供应更加紧张,“走后门”就更普遍了。学者钟健英发现“走后门”已是普遍现象。“在151个企业单位6572个职工中,‘走后门’的 有4926人,占职工总数的72.87%。”“从地区看,农村‘走后门’的比重大于城市。如北京市和武汉市25个单位统计的,‘走后门’的平均占 71.26%”;四川南充、陕西三原、湖北广济三个县26个单位的统计,平均占83.2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商品“走后门"运动》,钟健英,《中共党史研究》 2009年07期 ) “走后门”在当时确实是非法行为,但不可否认一点,它解决了当时普通百姓生活的燃眉之急。在饥荒之年,基层干部的“特殊照顾”,可以救活一个垂死之人。 1961年,鉴于“干部特供”和“走后门”的普遍性,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对负责干部的特需供应,禁止商品供应“走后门”的指示》,反对干部特殊化,整顿“走后门”。自11月起,党外人士仍按原定额供应,但对党员干部实行减半供应。 “性腐败”泛滥,女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遭干部性侵犯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 时移世易,饥荒过后,我国的经济有所好转,但是很快又引来一个动荡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女知青遭干部性侵犯相当,成为当时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出版的《尘劫·知青畅想曲》一书记载:“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第八期会议简报上我们可以看到:辽宁省1968年至1973年,共发生摧残 知青和奸污女知青案件3400多起,四川省3296起。”“据国务院知青办简报第11期登载,……黑龙江兵团发生奸污女知青事件365起;内蒙古兵团发生 奸污女知青事件247起;云南兵团奸污女知青事件139起;广州兵团奸污女知青事件193起。其中师级干部2人,团级干部38人……黑龙江兵团简报第十六 期登载,黑龙江兵团某副参谋长调戏女知青七人,边学习中央文件边调戏女知青。二十五团副团长在全国召开打击批斗奸污女知青罪犯大会的同时,还在办公室里强 奸了一名女知青。” 结语 毛泽东时代的腐败与当今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掠夺贫困之家,后者则是抢劫“小康”之宅。那个年代腐败的普遍性,也说明 了群众运动并不能够有效遏制腐败。讽刺的是,那个时代的领导人一边口口声声惩治腐败,一边又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不仅没有为腐败横行负责,还落得铁腕整治 腐败的美名,实为历史的一种讽刺。“明君思维”要不得,没有独立、民主的监督机制,再好的“明君”,也无法根治贪腐横行,毛泽东时代反不尽的贪腐,就是一 个例子。
18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理论搞不过普世价值?
热度 2 稻草 2013-12-20 08:27
有人提出邓小平理论搞不过普世价值。中共在意识形态之争中,一开始还气势压人,但普世价值一出手,中共老是得不到便宜,灰溜溜的。为什么? 意识形态之争,实际是政治文明的先进性较量。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私有化改革,众所周知,私有化,近代以来,有两个政治模式,一是封建主义的,例如新加坡式,印度式,旧中国,另一个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是介于两者之间,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主义。 既然如此,邓小平理论与美国主导的普世价值相比,自然也就弄不过,你看看,经济上,美国有成熟的资本与市场化经济,这种原生态资本主义比你改良的正宗得多,政治上,美国的资本民主比封建专制要先进一个社会发展层次。 因此,邓小平理论搞不过普世价值,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4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吴敬琏和邓小平的私有化是什么意思?
热度 2 稻草 2013-10-17 12:14
吴敬琏:什么叫私有化?弗里德曼88年来中国,他在上海就讲私有化,到了北京,大概是快要离开的那次宴会上他就讲,"我想来想去,彻底的公有化就是私有化,彻底的私有化就是公有化。"所以这种概念讨论我不认为有太大的意义。我还是坚持我97年给中央的那封信里的意见,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为此我去查过《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选》里就没有这个国有这个词。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38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一锤定音判处毛泽东侄子17年徒刑
热度 3 稻草 2013-7-29 17:07
鄧小平在1979年9月3日定下的。 这一天,邓和华国锋、李先念听取胡耀邦代表中央“两案”审理领导小组汇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會情况,鄧小平一锤定音,他指出:“有些人罪行严重,要判无期徒刑。黄、吴、李、邱、陈伯达,可以作为一案,王、张、江、姚,包括毛遠新,作为一案,作为篡党夺权、阴谋政变的集团来处理,不要一个人一个人去写,要把他们的主要罪行写出来。审判‘四人幫’时,要把主要罪行,祸国殃民的罪行提出来。他们的罪行,不在于小的罪过,而在于祸国殃民、阴谋政变、篡党夺权。”(中1共中1央文献研究室编:《鄧小平年谱:1975-1997》中1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551-552) 最后,毛遠新是以“妄图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會主义制度”的罪名,于1986年被沈阳中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力四年。 毛远新服刑期间被打断一条腿,至今残疾。 毛远新是开国功臣毛泽民的儿子。 毛泽民(1896年4月3日-1943年9月27日),化名周彬,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共党员。毛泽民是中国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他是毛泽东的大弟,1921年,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他毅然离开了朝夕劳作的韶山冲,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革命家,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先后出任新疆省财政厅、民政厅厅长等职。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与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作者:老田)
3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发展私有经济成份是功劳一件
热度 3 稻草 2013-7-28 08:27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没有私人经济成份,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基于历史背景的原因,没有放开私人经济,这也是一个历史承诺,历史的回声,例如打倒蒋介石,凭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集体主义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共产党人让它深入了群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毛泽东去世后,私人经济是可以搞了,他生前主张和美国搞好外交关系,并说死后右派当权,这实际是为他百年后,私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系中放开运行作了准备。邓小平同志以其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操作能力,极力推进了私人经济的发展,开启了私有化改革的时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33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歪曲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热度 10 稻草 2013-7-27 23:06
毛泽东说的是:“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被邓小平歪曲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7794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
热度 6 稻草 2013-7-26 21:14
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前,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本意是想说,这样的会议应该是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的事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毛泽东很介意。邓的话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他坚持要参加。到此为止或可作罢,偏偏刘少奇又加了一句:“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 1964年夏季的炎热在进进退退的潮汐中淡去,可是“四清”运动的温度却在避暑胜地被炙烤得越来越高。   此时的刘少奇已经无法号准毛泽东的“脉搏”,越是想顺着毛泽东的思路,就越是走错方向。结果物极必反,他甚至在毛泽东提出的阶级斗争问题上做出了更为激进的演绎和实践。在《后十条修正草案》和《桃园经验》的指导和影响下,从1964年秋铺开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急转直下,“左”的倾向更为明显和突出。各个试点县都集中了上万人的工作队,完全撇开农村基层干部,在许多地方进行错误的“夺权”,使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城市社教和工交领域的“五反”运动也严重偏“左”。   这一年刘少奇“挂帅”领导“四清”运动,一声号令,一百五十万干部下乡蹲点。刘少奇威望之高,动员能力之大,使毛泽东产生了微妙的感受。   毛泽东邀请部分中央领导同志、各大区主要负责同志及劳模、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过生日。他的一席话为1964年做了总结,也为来年埋下了伏笔。   原子弹爆炸的热浪未平,“四清”运动如火如荼之际,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又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开幕那天,三千多名代表走进神圣的殿堂,以自己的参与表达全国人民的心声。   农民也好工人也好军人也好,每一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祖国出谋划策,都衷心地拥护国家领导人的意见。而刘少奇因为处于一线的领导位置,“一竿子到底”,与各省市关系相对比较紧密,这次人代会人们将热爱毛泽东主席的感情也同样倾注在刘少奇主席身上。大家认为,拥护刘少奇自然就是拥护毛泽东,就是拥护党中央。这次会议上,广大代表看到了刘少奇与日俱增的威望与权力。   借此机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间也是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正好与人代会同步。   钱嗣杰作为毛泽东的摄影记者,为了拍摄好这次的“革命的大会,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他几乎就吃住在会议上。目光所及,到处令人神清气爽,他自己也发自内心地对祖国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自豪。会场内外气氛十分高昂,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基层代表,个个都显得喜气洋洋。毕竟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感觉尤为突出。这次会议也是他拍摄新闻照片最多的一次会议。   但是,走出人代会会场来到中央工作会议会场时,钱嗣杰发现了毛泽东情绪的变化。毛泽东与在人代会上判若两人。两个会议两种表情,前者笑容满面,和善慈祥;后者板着脸孔,隐含不快。   毛泽东与刘少奇两人一来一回,一句接一句,语势激烈,就像在吵架一样……   两位领导人到底为什么争执?钱嗣杰不得而知,也不敢做任何猜想。他按动快门的手有些抖动,拍完几张后就急忙离开,不敢在会议室过多逗留。   后来钱嗣杰才知道,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四清”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这是继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之间一次最严重的争论和斗争。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竟然召开了一个月,戏剧般地被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会议是由刘少奇主持的,主要是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根据汇报情况与“四清”中提出的问题,会议制定了一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文件共有十七条,故简称《十七条》。会议后半段是毛泽东将散会人员招回来继续补开的会。毛泽东亲自主持,重新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文件标题与刘少奇指定的那个一字不差,但内容却有二十三条,简称《二十三条》。打开文件就不难发现,这不是简单地增加了六条,而是基本针对刘少奇的《十七条》而制定的《二十三条》,很多内容与刘的版本都是针锋相对,彻底推翻重来的。   先说刘少奇主持的前半段会议。   对于刘少奇来说,他抓了“四清”的工作,又蹲了点,觉得是有发言权的,他对“四清”运动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时到1964年底,全国已有一百万以上的干部参加“四清”运动;但是,人们普遍地反映“四清”运动搞不下去,对此提出了种种意见和看法。会议在听取汇报后就开始讨论“四清”运动的性质问题,与会者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与看法。   刘少奇根据大家意见与看法,认为还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   而刘少奇这些“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分析,毛泽东之前就根本不同意,并把它们视为原则分歧、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没有得到主导权,全国“四清”运动基本是按照刘少奇的路子进行的,在毛泽东看来,他似乎被架空了。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前,邓小平对毛泽东说:“这会不重要,您老人家不用参加了。”本意是想说,这样的会议应该是主持一线工作的刘少奇的事情。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毛泽东很介意。邓的话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情绪,他坚持要参加。到此为止或可作罢,偏偏刘少奇又加了一句:“参加可以,但不要发言了。”   一个不让参加,一个让参加却不让说话。毛泽东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对待,心理上无法接受。   毛泽东反问:“我为什么不参加?为什么不能说话?”   刘少奇和邓小平看毛泽东真的生气了,没有再行阻止。   1964年12月15日第一天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是参加了,但两位主席话分两头,各说各的,这让很多不知情的大区和省部级领导们一时思路跟不上趟,满腹疑惑,不得其解。   28日下午是中央常委会议,两位主席依然是相互插话,随意打断,各不相让。   刘少奇总在谈“四清”的主要矛盾既在党内,也在党外,既有敌我矛盾,又有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是相互交叉着。   毛泽东也不相让,说“四清”主要矛盾是群众与走资派的矛盾……刘少奇马上插话:“我个人认为是‘四清’、‘四不清’的矛盾。”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加会议的其他常委暗暗为刘少奇捏着一把汗。大家看得出来,刘少奇总是打断毛泽东的话头,此举一定会让毛泽东动怒。   果不其然,毛泽东动了大气。第二天,他早早拿着党章和宪法坐到会场上,以示抗议。一开场就申明:第一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大家说有人不让我参加会,也不让我讲话,对不对?毛泽东的话震动很大,全场气氛紧张,据说在场的许多军队将领都站出来为毛泽东撑腰。嘊   毛泽东看看会场的架势,也不愿意闹大,就没有点名。会是不参加了,他转身离开了会场。   事后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找到刘少奇谈话,他善意地提醒:“刘少奇同志你要顾大局,你要认真地检讨,你为什么打断主席的话?要尊重毛主席啊。”   刘少奇似乎感到自己的问题,做了检讨。
38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胡耀邦辞职始末
热度 3 稻草 2013-7-23 17:55
胡耀邦辞职始末   作者:赵紫阳   1986年12月,一些城市闹起了学潮。上海闹得很大,不仅上街游行,而且冲击了市政府。这件事震动了邓小平。他于 12月30日召集耀邦、万里、胡启立、李鹏、何东昌和我到他家里,就学潮问题讲了一篇话。他说,这次学潮不是偶然的,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放任的结果。他点了方励之、王若望的名,并且责问耀邦,他早就说过要开除王若望的党籍,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办?对处理学潮他主张采取坚决的措施平息,甚至可以采取专政的手段,没有专政手段是不行的,当然使用时要慎重。他这篇讲话实际上把学潮的责任,完全归到耀邦的身上,也是1984年以来两人对自由化问题分歧日益加深的情绪的一次爆发。   邓这次讲话的记录稿,当时就印发到一定的范围,所以很多人也就知道了。1月4日,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到邓家里开会,我大约10点钟到达,那时陈云、万里、杨尚昆、薄一波、王震、彭真已经到了。等到齐后,邓就拿出一封信让大家传阅。这封信是耀邦写给邓小平要求辞职的信。大意是说,几年来主持工作不够谨慎,办了许多糊涂事,内事外事都有。主要讲他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软弱无力,旗帜不鲜明,所以助长了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做了一些坏家伙的保护伞。鉴于错误严重,请求让他下来,清理思想,向党作出交待。   到会的人传阅这封信以后,邓就说应该同意胡的辞职,当时会上没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邓接着说,耀邦下来以后,十三大以前,由我、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这四个人主持常委工作。我当时建议应该有胡启立,因为胡启立当时是书记处常务书记,书记处的日常工作是他管的,邓也同意了。这就是后来由我作组长的五人小组,一直到十三大以前,代替常委主持日常工作。邓还提出对耀邦可作软处理,仍然保留他的政治局常委,避免国内外的震动。他还说由中顾委出面,以召开生活会议的形式,对耀邦进行批评、帮助。然后以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形式,不以全会的形式,宣布接受耀邦的辞职。我当时觉得,不召开全会,并不是担心通得过通不过,而是为了尽量减少震动,是从软处理考虑的。当然这样做是不符合组织原则的,但他的用意是要既解决问题又不引起大的震动。邓谈了以后,其他人没有发表不同意见。   陈云在这个会上说话较多,比较活跃。他在这次会上非常郑重其事地宣布,今天这个会议的决定是合法的,合乎手续的。看来陈云是很注意这些事的,注意组织原则、组织手续的。他大概怕人家说政治局会议就能接受总书记辞职会引起国内外议论,所以特别宣布,这样做是合法的,合乎手续的。邓就没有考虑,不大在意,也不在乎这样的事。当然,后来对耀邦这样的处理,特别是顾委会生活会对耀邦的批评,在国内外引起一些议论,认为对耀邦的处理是不正常的,是以非正常的方式撤换领导人。所以后来对我的问题上也算是接受了这个教训。我前面已说过,王任重向我传达时说,鉴于上次处理耀邦问题外面有些议论,这一次要准备好文件,先开政治局会议,再开全会解决我的问题。   当时李先念外出在上海,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所以会后邓要杨尚昆立即去上海,告知这件事,并征求他的意见。杨尚昆把会议情况告诉李先念以后,李当然完全同意,求之不得。并对杨说,我早就认为这个人不行。还用了一个很挖苦的话来形容胡,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说胡这个人就是巧嘴利牙,点子不少。李还说,不久以前耀邦来上海,那时他已经在上海了,想看看耀邦,竟遭拒绝,架子竟然如此之大,发泄了一通。至于对我代理总书记问题,他表示同意。但要杨尚昆回来告诉我,说“紫阳这个人学外国的东西太多了,这样下去不行,要告诉他。”   1987年1月7日,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胡启立和我开了第一次五人小组会议,研究生活会议如何开。当时商定的意见是会议气氛还是尽可能和缓一些。当时彭真、薄一波一些老人对批胡在干部问题上的小圈子——即所谓“团派”问题——很有兴趣,提出要在会上批评胡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样不好,后果会很严重,会搞得人人不安,又是以人划线。我提出这个意见后,大家表示同意,不提“团派”,不提干部圈子问题。   在生活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我去了耀邦家里。告诉他生活会准备怎样开,还告诉他在邓家里开会的情况,还继续保留他政治局常委等事。在谈话时我也向他提了一些问题,我说,几年来在自由化问题上,邓几次打招呼,你为什么不重视,是不是有意和邓保持距离?他说,他没有这个想法。我还说,你的辞职公开以后,可能会有人打着拥戴你的旗号闹事(因为我当时确实估计会发生这样的事,所以事先和他打个招呼,以便有所准备)。他说,他会坚决站在党一边。后来这些话我在生活会上发言时讲了。   生活会于1月10日以中顾委名义召开,由薄一波主持。连续开了六个上午,其中有一天是整天。到会的有中顾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人大党员副委员长、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各大部门的首长和党中央各部的部长。邓小平、陈云没有到会,李先念在上海。邓力群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地批判了胡耀邦不听邓小平招呼,长期放任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他的发言,都按党的历来惯例,从不同方面对胡作了批评。王鹤寿在会上讲,他到耀邦家里去看胡,胡情绪非常激动,说有些老人要整他,还讲了其他一些气话。原本打算把会开得缓和一些,王鹤寿这一讲,会议一度气氛有些紧张。后来和王鹤寿打了招呼,这类事不要再讲了,他发言时幸好有些老人不在场。   这次会上出人意料的是余秋里的发言。耀邦和余秋里那几年关系很亲密,筹备十二大的时候,胡耀邦要余秋里做人事安排的负责人。当时我在国务院那边,没有过问这些事,不知为什么要余秋里来负责十二大人事安排,总之说明他信任余秋里。那几年耀邦不仅和余秋里一同视察边防,视察部队(因为余那时在部队工作,任总政主任);还同余秋里一道视察工厂、油田。有一个时期,在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经常请余秋里就经济问题发表看法,并且常常加以肯定。这可能因为耀邦在经济问题上的主张,往往得不到大家赞同,而余秋里比较赞成他的意见,所以他是不是让余秋里发言,然后借肯定余秋里的意见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或得到通过?总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比较亲密。但在这次生活会上,余秋里却作了一个极其尖锐的批评责问耀邦的发言。他收集了那个时期耀邦在不同场合有关十三大邓及其他老人们退留的问题的讲话和答记者提问,然后当面责问耀邦:你动机何在?为什么这样说?所以余秋里这个人平时貌似耿直,在关键时刻   反戈一击,保护自己,也是他面目的一次暴露。当时他可能觉得,因为他俩关系密切,邓已决定和耀邦分手,把耀邦搞下来,他和耀邦关系这么密切,经常一唱一和,担心会因此搞到自己头上,所以想借此机会表白自己。   这次生活会最后,耀邦作了一个检查发言,承认自己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讲到最后情绪非常激动,声泪俱下,以上就是生活会议的情况。   1月16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举手通过的方式批准了耀邦的辞职,并推选我代理总书记。我虽然那几年在不少场合多次讲过这样的话:在中央领导人当中,60—70岁这个年龄杠杠的人,只有胡耀邦做总书记最合适。但在1月4日在邓家里召开会议时,1月16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我对批准耀邦辞职没有异议,对由我代理总书记我也只是说我不适合做这个工作,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接替,没有坚拒。所以如此,一是要耀邦下来这是1986年夏季邓和一些老人已内定的事,虽然我没有参与这件事,但我已听说了,而且邓已和耀邦谈过了,耀邦也表示同意,虽然胡不知道把他拿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总之,胡已定了要下来,不过现在是提前了几个月罢了。二是,12月30日邓对学潮讲的那一番话以后,耀邦实际上已无法继续主持工作了。前面我说过,1986年夏季以后,耀邦主持中央工作已很困难,许多老人不买他的帐,他很多建议都得不到支持。特别是邓讲这次学潮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发展的结果,这几年我要你开除谁谁的党籍为什么不办等等。这次讲话又印发到一定范围,耀邦已很难主持工作,所以不得不提出辞职。再一点就是,耀邦的问题,胡启立实际上也受到牵连,让他参加代行常委工作的五人小组,实际上也就使胡启立解脱了,保护起来了。这已经很不错了,要启立接耀邦是不可能的事。再说当时一下子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在这种情况下,我不便于也不应该拒绝接受代理。   在一些人中有一种传言,说我在胡辞职前,曾给邓小平写过一封信,告了耀邦,说了耀邦的坏话,甚至说我要求邓小平来解决耀邦的问题。这是完全没有的事。我在1984年曾就如何健全党中央的领导制度问题,也就是如何在党中央,特别是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真正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给邓小平写过一   封信,也抄送陈云,这完全不涉及耀邦的问题。信的内容如下:   小平同志:   送上黑龙江省陈俊生同志建议一件,请参阅。   虽然他提出的办法,不一定是治本之策,但却提出了如何保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们各方面的情况都越来越好,而且这种势头一定可以保持下去。然而,这还不能说长治久安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保持国家根本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只从宪法上考虑,恐怕还不行。我认为根本的、首要的是在党的领导体制上着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在趁您和陈云同志健在,精力仍然充沛,而国内外大政方针已定,在您的倡导和决策下,各项工作已走上正轨,当前的确是我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正因为这样,我衷心地希望您能以更多的精力,集中去考虑解决这一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千秋万代的重大问题上,为我们党制订必要的领导制度,并亲自督促付诸实施,使之成为习惯,形成风气,不因人事的变化而变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以上建议妥否,请酌。   此致   敬礼!   赵紫阳   1984年5月26日访欧前夕   要说向中央、向邓小平写过有关中央领导问题的信的话,就是这么一封,再没有别的信了。我就陈俊生的建议写了这封信,是因为当时我感到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之后的那几年,中央领导在对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进行反思时,常常谈到要从根本上防止这种悲剧重演,必须解决党的领导制度问题,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和个人专断。但十二大以后,由于整个国内形势比较好,越来越好,逐渐地谈这样的问题比较少了,淡薄了。但实际上尽管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尽管我们的经济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尽管当时中央内部的民主作风有很大的改变,很大的好转,但作为一种领导制度,全会也好,政治局也好,常委也好,作为领导制度来说,并没有解决,差不多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所以我觉得还有重新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趁现在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解决,即使现在的中央领导班子不出现问题,也难以保证以后的中央领导班子不出问题。所以我这封信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考虑来写的,不是针对哪个领导来讲的;完全不是感觉到当时中央领导制度已经出现了什么严重问题。没有,当时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现在好不等于将来就好,因为制度没有解决。所以,完全不是针对现在领导班子有什么问题,更不是对耀邦或哪一个领导人。既不是认为耀邦有了什么问题而提出解决领导制度的问题。也不是由于耀邦比较开明,就没有必要来健全和改进中央领导制度问题。耀邦这个人比较随和,比较开明,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对人比较宽厚,不喜欢整人,可以争论,甚至可以吵架。我过去也多次讲过这样的话。但并不因为他比较开明,就不考虑中央领导制度的问题。因为他也是七十岁的人了,老人走了他能搞多久,也很难说。将来新的领导人怎么样也不知道。总之,不是靠人而是靠制度。我在生活会上讲过这些话,毛主席有晚年问题,斯大林有晚年问题,像他们这样英明的领袖人物尚且如此。所以不能靠人,而是靠制度;只有把制度搞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写这封信,中心意思就是要把中央领导制度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我也只是提出这个问题,究竟这个领导制度怎么搞,我也没有具体设想,这需要很好地探索、研究,然后提出具体方案。所以,外面的传言,实际上没有这样的事。   我也想过,为什么没有的事而外面有传言?可能因为在批评耀邦的生活会上,我在发言中批评耀邦不遵守集体领导和党的纪律的时候,说过在1984年给小平写过一封信,要把健全党中央的领导制度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但是没有讲信的内容是什么。在发言中我讲了要靠制度,不要靠人,人是会变的,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即使像斯大林、毛主席这样的伟大人物都发生了问题。可能是这样,我说过给小平写过信,但没有说信的内容是什么,而发言中在批评耀邦时又讲到遵守民主集中制、遵守党的纪律。可能就把我在生活会上批评耀邦时说的一些话,猜测成我写那封信的内容了,大概就这样传开了。   还有一种传言,这个传言的范围没有前面那种那么大,我也是很晚才听到的。耀邦在十三大以前不断讲到老人退不退的问题,于是有一种传言说,有一次邓小平当着耀邦和我的面说,十三大自己要退,耀邦就说举双手赞成。而我说你不能退,无论如何不能退。这件事就更加使邓感到胡这个人不好。这是完全没有的事。   前面已经说过这个过程。在耀邦下台以前,也就是说,在具体负责人事安排的七人小组开始议论老人退不退、谁退谁不退、怎么退以前——也就是耀邦下台以前——邓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或在我和耀邦二人面前讲过他退与不退的问题。   我第一次听说邓表示要退出政治局常委和顾问委员会主任,是在1986年夏季以后,耀邦告诉我邓和他谈话的内容。邓小平向他说,十三大邓不再进常委和当顾委会主任,由胡来接任。总书记找一个更年轻的人来担任。这是耀邦告诉我的。所以就不存在邓向我们两个人征求意见,胡举双手赞成,我表示挽留的问题。   我确实挽留过邓,不赞成他退出常委,那是1987年的事,也就是耀邦下台以后的事,那时我已代理总书记了。因为邓还要管事,与其在常委外面管,不如在常委里面管,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件事了。   耀邦访问欧洲期间,在答记者时多次讲到邓退不退的问题。他讲这些话是不是刺激了邓小平,引起小平的猜疑,这我不敢讲。我当时也有些感觉,觉得因为他的身份,有些事应该回避,何必对这个问题议论太多呢?他应该慎重些才好。他的这些话即使邓有些不高兴,那也不是主要的,影响不大。对他们两个关系影响大的,还是前面讲到的两件事:一是反自由化,一是陆铿的谈话。   这里顺便再讲一件事。1983年3、4月份,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陈云对耀邦的一次批评引起的一点风波。虽然这件事和耀邦1987年辞职没有关系,时间隔得很久了。但社会上也有很多传说,甚至说这件事和我有点关系。   那次政治局常委会,主要是向常委作一次经济工作的汇报。其目的是邓小平那一段觉得这两年年年指标订得比较低,结果超额完成很多,他认为这样不好。但是我和计委的同志觉得指标高了没有好处,还是留有余地好,所以汇报一下把道理讲清楚。那次是由姚依林和宋平代表计委汇报的,汇报以后我讲了一些话,除了同意他们的意见外,主要讲了这几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减少很多,这些是不得已的,也是正常的,因为带有还账的性质。但长此下去不行,中央财政过不去。   我讲完还没有来得及讨论,陈云突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讲稿,针对耀邦那一时期对经济工作的讲话,提出了十条或者七条批评意见,话讲得很尖锐。比如,耀邦讲财政部说年年有赤字是吓唬人的。陈云讲赤字不是假的,是真的!对耀邦讲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搞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注意不够的话,也提出了批评,总之有七八条意见。因为耀邦事先毫无精神准备,所以陈云这一番话讲下来,他一句也没有辩驳。只是说他有许多错误,要好好考虑。看来陈云是长时期对耀邦在经济工作的讲话不满意,憋了一肚子气,大概是一吐为快吧。小平不愿意在这样的场合批评耀邦;也不愿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而且思想上毫无准备,所以我看他当时的表情不太高兴。他只说这些问题以后再说吧,今天主要是听汇报。这样,这个问题就没有再继续下去,其他人因陈云同志一讲也不好发表意见。但在这个时候,胡乔木站起来说了几句话,他说陈云同志所批评的耀邦讲的那些话,在各地流传很广,对经济工作有很大的干扰,建议召开一次省、市书记会议,   来打个招呼。当时,小平同志只是说,那好,你们再商量一下吧。   过了一两天,胡启立忽然跑到我家里,告诉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邓力群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把常委会上陈云批评耀邦的那篇讲话在新华社的一个全国性会议上传达了。胡启立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也觉得不好,这会引起全国思想混乱。这事耀邦不好讲话,于是我就出面干预,给邓力群打了电话,批评他这样做不对,并要新华社把邓力群的讲话收回,不得向外扩散、传达。后来我去了天津。从天津回来后,耀邦到我家里来,说小平同志考虑后说,那个会议不开了。我估计小平认为如果开会一传达,那影响就大了,所以决定不开了。   同时,耀邦还说,现在外面有些传说,说中央要出事了。我当时觉得耀邦是不是太紧张了?我对他说,你不要听外面那些话。据我的看法,陈云同志主要是对你几年讲话憋了一肚子气,趁此机会发泄一下,讲完也就完了。另外,你不要有别的想法,现在我们是在一条船上,要同舟共济。我不相信胡乔木、邓力群他们有什么野心(我当时这样看)。我说他们是文人嘛。至于陈云更不会有什么野心。我们现在要同舟共济,不要有别的想法。耀邦同意我的讲话。不久我见到胡启立,他告诉我,耀邦那天同我谈话后非常高兴,说紫阳那个话讲得好,现在我们就是要同舟共济。这件事情况就是这样。当时社会上可能传开了,说政治局常委会上,大家批评了耀邦。其实没有,就是陈云讲了篇话,因为涉及耀邦,大家都不好发言。本来,我同耀邦在经济工作上有不同看法,对耀邦到处乱说话也有意见,但我认为这些问题在这样的场合讲不合适,所以没有说话。   过了几天,邓小平找我和姚依林谈话。邓说,原来就耀邦问题要开个会,后来他考虑影响太大就不开了。还说耀邦这个人有很多缺点,但还是要扶持。我当即就表示,我完全同意,我说我多次说过,中央领导人中60—70岁这个年龄杠杠中,只有耀邦没有别人。小平接着批评了姚依林,因为在这之前,姚依林和宋平曾给常委和邓小平写过一封信,说耀邦到处乱讲话,同十二大精神不符,使计委工作很难办。邓小平对姚依林说,你这封信有情绪。姚依林当场就承认错误说,是,我是有情绪。
31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今后再也不用看群众脸色行事了
热度 1 稻草 2013-7-21 14:22
邓某小平最让官僚集团欢呼臣服的,就是与复出老干部见面时那句话:“今后再也不用看群众脸色行事了”。接着又在会上宣布:“今后永远不搞群众运动了”。
5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马云肯定邓小平“六-四-镇-鸭”是最正确的决定
热度 3 笼的传人 2013-7-16 15:13
324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孙子28岁的邓卓棣为副县长
热度 5 稻草 2013-5-3 11:27
官方媒体,新民晚报报道这样一则新闻:   5月2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获悉,邓小平唯一的孙子,邓小平最小的儿子邓质方的独生子28岁的邓卓棣最近被任命为该县副县长。   据悉,在广西平果县人民政府最近一次的领导分工中,邓卓棣负责发展改革、物价、政府法制、农业农村、扶贫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工作。据当地干部群众介绍,邓卓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知识渊博、能力突出,但为人低调、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从不接受记者采访。
4435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两位巨人--比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强人邓小平(附组图)
热度 10 mayimayi 2013-4-15 07:42
两位巨人--比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强人邓小平(附组图)
两位巨人 -- 比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强人邓小平 两位巨人 -- 比较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强人邓小平 2013 年 4 月 8 日, 撒切尔夫人以 87 岁高龄去世。 全球又掀起一阵撒切尔旋风,各国政要悼念她, 尊敬她,赞颂伟大的撒切尔, 也有人诅咒她, 在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大约 200 人聚集,庆祝撒切尔去世。这一地区 1981 年因社会严重分化和种族矛盾发生大规模骚乱。不少集会人员高喊: “ 高兴!撒切尔死了。 ” 在阿根廷,不少人因 1982 年阿英马岛战争而冷眼看待撒切尔去世的消息。   “ 那个恐怖的女人死了, ” 71 岁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多门尼克 · 格鲁思科玛格诺告诉法新社记者, “ 她可恶,为了国内选举发动战争。 ” 撒切尔夫人 1979 年当选为英国第一位女性首相,连续三届, 任期长达 11 年, 是英国历史上担任首相时间最长者之一 , 在英国创造了一个撒切尔时代, 推动了英国和整个地球, 对内对外, 她的强悍工作作风为她赢得了 “ 铁娘子 ” 的美誉。 铁娘子撒切尔,深深地在二十世纪的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政治巨人,毫不为过,她顶天立地, 还有一位政治巨人, 他就是中国的邓小平, 他同样顶天立地 比较这两位东,西方的巨人,可以看到很多相似之处 撒切尔夫人在捍卫英国主权方面,以铁腕著称,最出色的表现,是在 1982 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简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是英国一块遥远而微小的领土, 它在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家门口,而距离英国本土却有一万公里之遥, 历史上, 曾经是阿根廷的国土,后来,大英帝国靠武力夺得了马岛的统治权,长期以来, 阿根廷和英国为马岛的主权, 争议不休。 在这场战争之前,它的重要性几乎不值得一提。 1982 年 4 月 2 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出兵占领马岛, 守岛的英国军队向阿根廷投降, 战争一触即发。 此事在英国激起了极大反响, 英国人感到这是对英国的羞辱,堂堂的大英帝国的领地, 竟然被一个小国占领, 在国际舆论看来,外交解决是更好的解决方法,美国 开始时 也并不支持英国 发动战争 。 是否开战,夺回马岛? 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首先在军事上,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对英国本土而言,在地球的另一端,长达 一万公里 后勤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其次在经济上,巨大的开销会让本就严峻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 撒切尔夫人在第二天就展示了钢铁的意志,她说, 英国政府会保卫每一个英国公民的人身安全,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阿根廷入侵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同于入侵英国本土,作为英国首相,绝不妥协。 她不怕困难,不惜一切代价, 要用武力夺回马岛。 撒切尔夫人对英国人呼吁, 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英国立刻组织了战时内阁 和战争指挥部, 仅用 3 天时间, 4 月 5 日 , 英国由 " 无敌 " 号航 空 母 舰 和 " 竞技神 " 号 航空母舰 领衔的 100 多艘战舰组成的 特遣舰队 , 从朴茨茅斯港起航出征 ,浩浩荡荡,开赴万里之外的阿根廷,英国全民动员, 揭开了二十世纪第一场现代化的海战和空战。 在这场战争中,撒切尔夫人的两次重要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事的进程。第一次是她下令击沉阿根廷 " 贝尔格拉诺将军 " 巡洋舰。 第二个决定则是在英军 " 谢菲尔德 " 号驱逐舰被击沉之后,撒切尔夫人顶住了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没有选择妥协撤军。 5 月 2 日,英军 " 征服者 " 号核潜艇在马岛海域悄悄跟上了正返回港口的 " 贝尔格拉诺将军 " 号巡洋舰 , 它是阿根廷最大的战舰,但是它是位于战区 200 海里之外, 能不能打? " 击沉它! " 撒切尔夫人亲自下达了攻击命令。 " 征服者 " 号核潜艇同时发出 3 枚鱼雷,击沉了 "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 巡洋舰。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 的沉没,带来巨大的战略影响。首先意味着阿根廷在战役中失去了制海权;直到战争结束,阿根廷海军 一直 留在港内未再主动出击。英国皇家海军特遣舰队遭 海空 夹击的迫切威胁自此彻底解除 。 事实证明,撒切尔夫人的果敢决断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鉴于双方在军事上的巨大差距,马岛战争只进行了 74 天,最终,在 1982 年 6 月 14 日,马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宣布投降。 英国打败了阿根廷, 阿根廷与英国签订了停战协议 , 夺回了马岛的统治权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 战争中, 价值高达 2 亿美元的 巨型 " 谢菲尔德 " 号 驱逐舰 被价值仅 30 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 ,举世震惊, 谢菲尔德 " 号的沉没仅是英海军噩梦的开始。在 5 月 25 日阿根廷国庆日当天,阿军飞机倾巢出动。英国 " 羚羊 " 号、 " 热心 " 号、 " 大刀 " 号、 " 朴茨茅斯 " 号、 " 考文垂 " 号护卫舰和 " 大西洋运送者 " 号运输舰、 " 加拉哈德爵士 " 号登陆舰等大型舰只先后被击沉或重创。 英国为马岛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耗去了 27 亿美元, 参战军队达 3 万余人, 英军 战死 255 人,伤 777 人,被俘 210 余人,损失舰船 16 艘(沉 6 、伤 10 ),飞机 34 架。 阿根廷的损失更为巨大, 阿军亡 1 , 000 余人, 伤 1 , 300 人 , 被俘 11 , 800 余人;损失舰船 11 艘(沉 5 、伤 6 ),飞机 117 架,耗资 10 亿美元以上 。 打败了阿根廷,大英帝国的米子旗,重新在马岛飘扬,英国人欢呼,自豪, 英国国内一时间因为撒切尔夫人而重燃了爱国热诚, 撒切尔首相是公认的收复马岛的第一功臣,她的果断,强硬,不畏艰难,维护英国主权的铁腕作风得到了英国人的称赞, 她的声望亦由谷底反弹。 在 1983 年的大选中,撒切尔夫人以压倒性优势获得了连任。 铁娘子就此成为撒切尔夫人的称号 马岛战争,创造了战争 的 新世纪。它是一个二流强国跨越 一 万六千 公里 的举国远征,证明了 “ 日不落 ” 虽已迟暮但从未陨落。它更颠覆了战争用人和武器穷量堆积的亘古模式,从此以 导弹, 海空电子制导 为主题的现代战争宣告诞生。马岛战争, 30 年回首,只能用伟大来形容。 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上, 巨人邓小平也是分毫不让, 毫不手软! 1979 年 2 月 17 日, 邓小平力压千钧, 做出了向越南开战的决定, 我军奉命 打响了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争,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越来越疯狂的排华活动,以及双方的领土争端 , 越南大肆在我边境挑衅,打死打伤我国边境军民,不顾我国严正声明和交涉, 中国 领导人邓小平宣称:要给这忘恩负义的越南人一个教训。 中国解放军动用 20 万人的兵力,在 772 英里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在两个星期的战斗中, 我军炮兵部队数十万发炮弹摧毁了越军表面阵地有生力量, 向越南一方推进约 40 公里。 越北 谅山等 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而谅山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 越军再也无险可守。 中国军队直逼越南首都河内。 很快,号称 “ 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 的越南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 对中国人来说, 1979 年中越战争其惨烈程度直逼朝鲜战争。 1979 年 2 月 17 日至 3 月 16 日,我军牺牲 6900 余人,伤 14800 余人。 2 月 17 、 18 日两天,伤亡达 4000 人,后勤部门措手不及,无力全部救治,伤员死亡很多。 1984 年的老山战役中,中国军队牺牲 939 人,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公尺,地表阵地一片焦土。 用血流成河来描述也绝不夸张 。 1979 年 3 月 16 日,中国宣布达到目的撤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不过,两国边境上的 零星 交火并没有真正结束,打打停停,持续了 10 年。 铁娘子撒切尔的铁腕, 还表现在她对国内动乱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冷面无情,那是 1981 年 3 月的事。 1981 年 3 月 1 日,监狱中的爱尔兰共和军 领导 桑兹 ( Bobby Sands ) 等 4 人宣布开始绝食。他们的目的很简单:要求英国政府给予被俘的共和军成员以 “ 政治犯 ” 待遇, 撒切尔夫人认为这些人是恐怖份子不是政治犯因此毫不妥协。 桑兹的绝食得到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热烈支持。 4 月 10 日,即绝食后的第 40 天,桑兹在北爱尔兰一个以罗马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化了。 4 月 20 日,绝食斗争进入第 50 天,桑兹的健康情况迅速恶化。由于缺少维生素,视力接近丧失,意识逐渐模糊。 在绝食 66 天后, 英国的议员桑兹终于于 1981 年 5 月 5 日,在监狱中因绝食而死去, 此后, 又有 9 名爱尔兰共和军分子在监狱中绝食身亡, 撒切尔夫人 依 然铁石心肠: “ 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布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 此言一出,举世哗然,抗议之声不绝于耳。法国喊出 “ 撒切尔夫人是杀人犯 ” 的口号。 这就是铁娘子冷血无情饿死爱尔兰共和军的故事 西方巨人撒切尔夫人和东方巨人邓小平也有过面对面的交锋,是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这就是香港回归事件。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 邓小平 进行会谈。 会谈一开始, “ 铁娘子 ” 就先发制人,打出了她早已准备好的第一张牌 ——“ 主权牌 ” 。她胸有成竹地说: “ 有关香港的 3 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抹煞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对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 ” 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 “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 ” 在 香港的主权归属 问题上 , 邓小平毫不退让, 他 毫不含糊地指出: “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 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 19 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坚定地 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的意愿。 “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 后来, 邓小平又驳回了英方 “ 以主权换治权 ” 的要求, 邓小平说,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他还告诉 撒切尔首相 ,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 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 15 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 ? 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 ‘ 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 ,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 撒切尔夫人没想到邓小平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的立场会那么坚定,毫无通融余地。她心中不由得充满失望和痛苦。她回去后对驻华大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残酷啊 ! 1984 年 12 月 19 日,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与中国总理赵紫阳 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邓小平出席了这一仪式。《联合声明》的签署,圆满地解决了 中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问题,为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1997 年 7 月一日,撒切尔夫人出席了 香港回归 中国交接仪式,见证了香港主权从英国回归于中国。 10 年 后 , 2007 年,撒切尔接受媒体采访。她承认英国与香港 145 年关系的结束,是大英帝国这一历史剧最后一幕帷幕的降落。她在这次采访中掩饰不住自己悲痛的情绪。她表示 “ 我所想要的就是英国继续在香港进行管理 ” 。令其遗憾的是她的对手是邓小平。撒切尔在采访中表达了对邓小平才智胆识的赞赏。 100 多年前, 香港主权交给大英帝国, 是鸦片战争的后果, 是英国尖船利炮的威力, 是西方大国对于积弱腐朽的中国的 血腥侵略 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倍受西方列强欺辱的见证, 100 年后, 香港主权终于回归中国,巨人邓小平和铁娘子撒切尔斗智斗勇,共同见证了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脚步 人说,撒切尔夫人是二战后英国最伟大的首相,她是世界上不朽的的铁娘子 人说,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领袖,他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影响了世界 他们两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永垂青史 ! aa 1951年, 撒切尔夫人结婚, 丈夫是丹尼尔, 夫妻相爱终身 撒切尔夫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化学系后, 在化验室工作 撒切尔夫人生了双胞胎 1975年, 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后, 在厨房 1979年, 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首任女首相 撒切尔夫人视察部队 马岛战争, 英国特大舰队出征阿根廷 马岛战争, 阿根廷的"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 巡洋舰被击沉 马岛战争死亡的阿根廷军人 马岛战争, 价值高达 2 亿美元的英国 巨型 " 谢菲尔德 " 号 驱逐舰 被导弹击沉 马岛战争,英国受伤军人 1983年,撒切尔夫人访问马岛英国军人 1984年,爱尔兰共和军在保守党年会上发动炸弹爆炸,撒切尔在这次爆炸中死里逃生 1981年, 爱尔兰共和军10名成员在监狱绝食死亡 中越战争, 中国军人进攻 中越战争, 越南战俘 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牺牲的中国军人 1977年, 撒切尔夫人访问苏州拙政园 撒切尔会见华国锋 1982年, 北京,邓小平与撒切尔会谈 1984年,撒切尔首相在北京签署中英香港回归联合声明 1984年,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1997年7月1日, 撒切尔夫人出席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邓小平1979年访美, 卡特总统欢迎 邓小平蜡像 abc
615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美国总统大选与中国十八大的接班人选举的区别是什么?
稻草 2012-11-8 08:37
不好说。
4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发出的十大警告有何新变化(ZT) ...
热度 9 他乡异客 2012-10-10 13:11
邓小平发出的十大警告有何新变化 文/奇之傅 时光荏苒,转瞬间15个春秋已匆匆而过。忽见凤凰网历史频道援引人民网“邓小平对后人的十点警告”,对比15年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改观,品味近14亿中国百姓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非凡变化,咀嚼进入眼帘和发生在身旁的诸多大事小事琐碎事,静思第九、第十点警告中的16个“政治体制改革”字样,不由得令人心中顿生阵阵涟漪。故信手顺来邓公“十点警告”,以求智者、 方家解答“十点警告”迄今变化究竟几何? 警告一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年P161~162)(文字来源:人民网,摘自《邓小平文选》) 警告二 :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P364)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年P229) 警告三 :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年P123)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P110~111) 警告四: 20世纪末,就应突出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P373~374) 警告五: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P65)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P77~78 警告六: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P43)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P145 警告七 :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是不那么重要了。……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年P120~121) 警告八: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P380) 警告九: 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话》1986年P160)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P164)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1987年P202) 警告十: 政治体制改革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障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政治体制改革……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关于政治体制改革》1986年P176~177)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主要是涉及广大干部,不仅是我们一批老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P237~240)
个人分类: 转载|61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纪实:邓小平谈及钓鱼岛问题的惊人言论!!
zjx 2012-10-5 14:15
纪实:邓小平谈及钓鱼岛问题的惊人言论 邓小平出席在东京日比谷的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记者招待会的400多名记者分别来自时事社、共同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法新社、德新社等着名通讯社。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在出访时第一次同意以“西欧方式”同记者见面。   邓小平从容、巧妙地回答了记者们的提出的各色各样的问题,多少令那些企图从这位共产党领导人的即席回答中寻找破绽的西方记者“失望”了。   但是,一位日本记者提出了中日双方早先约定的这次中日双方都不涉及的问题──“尖阁列岛”(中国称之为“ 钓鱼岛 ”)的归属问题。   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属中国领土。甲午战争后被割让给日本。1972年9月田中访华时,曾要求周恩来明确该岛的归属权。当时,为了不让这个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碍,周恩来表示:“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出了石油就成问题了。”对此,日方也表示同意。1978年8月,日本外相园田直在北京又同邓小平讨论了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如既往,搁置它20年、30年嘛。”邓小平说得如此轻松,态度自若,使园田直大为赞叹。 此刻,当日本记者提出这一困难问题后,会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大家都屏住呼吸,看邓小平如何回答。   邓小平非常轻松地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有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一些刺,来障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10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邓小平把这么重要的领土归属问题,说得如此的容易并合情合理,确实令全场的记者折服。   邓小平拜会田中、大平,中国人不忘老朋友   24日上午,邓小平专程前往拜访了前首相田中角荣后,于10时30分,前往东京大仓饭店拜会了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大平正芳。   邓小平说:“昨天已经见过面,今天是来正式拜会。”   “阁下不忘老朋友,特地来看望,十分感谢。”大平正芳说道。   邓小平说:“今天是为了表示感谢而来。1972年阁下和田中前首相一起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发展中日关系开辟了道路。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我们感谢福田首相的决断,同样也要感谢田中前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   1972年9月25日,一架日航dc-8型专机,载着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等人于北京时间11时30分降落在北京机场。   田中、大平此行的目的是谈判并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机场迎接日本客人。相互敌视了20多年的亚洲两个大国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到一起了。   大平外相参加了自始至终的谈判。   9月29日上午10时20分,《中日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正式签字。大平外相是日方的签字人之一。   签字仪式结束后,大平外相立即赶到设在民族文化宫的新闻中心,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对《联合声明》的基本内容做了说明。他说:“日中结束不正常的关系是对亚洲及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并以坚定的口吻宣布日台关系“在联合声明中虽没有触及,日本政府的见解是,作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结果,日华和平条约(即“日台条约”)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宣告结束。”就是说日本与台湾正式断绝了外交关系。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大平正芳又为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中国人民始终记住为中日友好奠基的田中前首相和大平前外相。   今天,邓小平访日,还专程拜访,令大平正芳非常感激。   大平正芳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很大发展。我对日中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顺利进展,感到由衷的高兴。期望通过副总理阁下的访日,使两国关系进一步飞速的发展。”   谈话充满着亲切友好的气氛。   大平正芳还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对日中友好作出贡献表示感谢。并指着在座的廖承志说:“和廖先生是老朋友了,见了他就好像到北京出差似的。日本在北京有两个大使。”说着他指了指佐藤大使和廖承志。他还接着说,“廖先生是中国人,但日本话讲得比我好。”   邓小平马上指着廖说:“他从小学就在这里读书,一直到中学。在中国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日本是小学了。”大平正芳指着在座的黄华外长说:“以前我以为黄外长是一位可怕的外长,其实是很和蔼可亲的。中国有勇气,在联合公开发表自己的外交政策,令人佩服。”   邓小平说:“你们不方便讲,我们可以讲,1974年特别联大的时候,我就讲了。”   一句话再次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邓小平和大平的会见,虽说是初次,但却如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畅叙旧情。   10月24日前往日本国会议长接待室,对众议院议长保利茂和参议院议长安井谦进行礼节性拜访。在那里邓小平会见了日本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新自由俱乐部、社会民主联盟和共产党等6个在野党的领导人。其中包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   在和他们的恳谈中,邓小平谈起中国历史上徐福曾奉秦始皇之命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说:“听说日本有长生不老药,这次访问的目的是:第一交换批准书;对日本老朋友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第二寻找长生不老药。”话音刚落,议长室里一片笑声。接着邓小平又补充说:“也就是寻求日本丰富的经验而来。”   邓小平幽默的话语,使恳谈的话题一下子转到“药”。气氛也变得热烈和轻松了。   竹入委员长一语双关地说:“(长生不老的)最好的药不就是日中条约吗?”   邓小平看着竹入,微笑地点了点头。   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参观了日本的企业,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他对日本企业界元老土光敏夫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世界落后20年,“中国荒废了10年,在此期间,日本等其它国家进步了,因此,里外落后了20年。”邓小平表示,中国要努力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14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八一征文】日1狼很嚣张,软脚虾碰1鼻子灰
热度 10 wx1wx2 2012-8-8 05:05
按: 马英九这只软脚虾,一边主动 处罚军官向日寇示好一边 献上求偶虾倡,说什么 “ 大家可以合作 ”。他的这番挤眉弄眼,日寇“并非不能考虑”领点情留点面子,可惜,这1狼不但不感冒,还斥之为“独自主张”: 日外相称无法接受马英九“东海和平倡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 16:06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谭利娅】据日本共同社8月7日消息,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7日出席记者会,就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日前提出的“东海和平倡议”作出回应,他称日方“无法接受”该倡议。   玄叶光一郎称,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不存在主权问题”。日本无法接受台湾方面在这一点上独自提出的主张。   玄叶还强调表示,日本将努力避免钓鱼岛事态影响日本与台湾地区的友好关系,日本也并非不能考虑在东海进行各种合作。   马英九在8月5日出席“中日和约”生效60周年纪念活动上提出了“东海和平5点倡议”。有媒体分析称,马英九此前一度被认为在保钓议题上不够积极,此次对日本主动提出“东海和平倡议”这样一个新的概念,也是想在保钓上展现作为的重大宣示。
个人分类: 时事|1251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5 01:33 , Processed in 0.050658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