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中国历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历史

相关日志

分享 家庭承包是中国私有制经济泛滥的突破口
热度 1 稻草 2017-4-21 08:59
事实证明两点: 一是家庭承包并不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 二是家庭承包事实上让中国农村三农问题严重,农村已经崩溃,这个包括农村乡村两级组织成空壳,农村失去了社会主义信仰,农村家庭承包制是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严重阻碍,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生产力的进步。 新中国私有经济产生的历史过程: 一是解放初期,中国工业几乎为零,中国确立农业扶植工业。没有工业,中国农业的机械化就是空谈,中国必须先发展工业,工业有一定基础后,可以发展农业机械了。 二是农业生产力本身水平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牛耕地,人拉犁普遍,粮食品种低产,水利建设几乎为零,耕地面积严重不足。 三是私有制思想回潮。共产党在取得天下后,正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开国功臣一样,有部分人开始要论功行赏,讲究享受了,私有制思想开始出现回潮,刘邓首先提出农村搞承包,刘提出剥削有功,这就是典型的代表。 四是方向之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代表人民,深得民心,人民都信仰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人文环境,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生产力,提高工业化和农业科技水平就对了。但是私有制思想回潮力量强大,毛泽东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开会的资格都几乎被剥夺。农业的落后局面成了私有制思想者的突破口,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工业在优先发展后,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都没有得到本质的突破。袁隆平是1953年学校毕业,1960才发现水稻高秆植株,1961年才刚开始着手杂交稻的研究,直到1972年才实验成功。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也是1972年左右才出现。可见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是需要时间的。恰恰是这个时间给私有制思想以复辟的机会。中国家庭承包终于在1980年全面铺开,中国私有经济全面在中国疯狂 肆 虐,横扫一切。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九四 反戰精英
水壶灌满 2016-9-29 08:49
amp;;“大哥,你当国君吧。”lt;brgt;br   “那怎么行?老三,爹指定了你啊,还是你当。”lt;brgt;br   “我不当,大哥,你当。”lt;brgt;br   “非让我当,我闪。”lt;brgt;br   “你闪,我也闪。”lt;brgt;br   商朝(约前1111年)末年,孤竹国(今河北境内)国君的大儿子伯夷和三儿子叔齐双双放弃君位,出门当犀利哥去了。lt;brgt;br   老大老三走了,便宜了老二。lt;brgt;br   兄弟两个一打听,说是西边的周国(今陕西境内)是个尊老爱幼的国家,于是前往投奔周国。来到周国的时候,恰好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率领着周军出发讨伐商纣王。lt;brgt;br   伯夷和叔齐不顾一切,拦住了周武王的战车。lt;brgt;br   “父亲死了你不埋葬,还要出兵打仗,你不孝啊。以属国而攻打商王,你这是不仁哪。”伯夷叔齐两兄弟同声斥责周武王。lt;brgt;br   周武王一看,这哥俩哪个单位的?竟然敢指责我?lt;brgt;br   周武王不高兴,身边的卫士就要动手杀人了。lt;brgt;br   “算了算了,不就俩犀利哥吗?赶走他们就行了。”姜太公懒得节外生枝,于是哥俩被赶到一棵大槐树下凉快去了。lt;brgt;br   【反战精英】lt;brgt;br   两位犀利哥从此四处奔走,宣扬和平,反对战争。lt;brgt;br   伯夷叔齐,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反战人士。lt;brgt;br   等到周武王征服了商朝,就到了周朝。lt;brgt;br   两位犀利哥耻于做周朝人,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用《史记》的话说:义不食周粟。于是,躲到了首阳山上,采薇而食。薇是什么?野豌豆。虽然说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含农药不含避孕药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剂,可是营养是不够的。lt;brgt;br   两个犀利哥吃野豌豆吃得一脸豌豆色,可是矢志不渝。但是,没过几天,就这野豌豆也没得吃了。野豌豆采完了?不是。是有人告诉他们:“这野豌豆啊,也是周朝的了。”lt;brgt;br   怎么办?兄弟两个没得吃了,什么也没得吃了,因为什么都是周朝的了。lt;brgt;br   在饿死之前,兄弟两个编了一首山歌,歌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lt;brgt;br   简单翻译:登上西山采豌豆,以暴易暴不讲理。古来先圣都没了,我们活着没意义。lt;brgt;br   最终,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反战人士就这样饿死在了首阳山。lt;brgt;br   不食周粟,以暴易暴,伯夷叔齐兄弟俩用他们的生命贡献了两个成语。lt;brgt;br   首阳山在哪里?争议不断。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都有首阳山,都说兄弟俩饿死在自己这里。lt;brgt;br   如今要是山上饿死两个人,都恨不得偷偷扔到邻省去。为什么伯夷和叔齐饿死了,大家都要争呢?因为伯夷叔齐兄弟不是普通的犀利哥,他们是圣人。lt;brgt;br   孔子对伯夷兄弟推崇备至,《论语》中赞颂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lt;brgt;br   韩非子也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不过,韩非子认为这哥俩也是两个最没用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用威胁来驱使,也不能用利益来引诱,所以他们不可能为君主卖命。lt;brgt;br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lt;brgt;br   历史上,赞誉伯夷叔齐的文章数不胜数,不再罗列。lt;brgt;br   孟子后来将伯夷叔齐命名为“圣之清者”,简称“清圣”,不是“情圣”。从那之后,伯夷就成了儒家的四大圣人之一。lt;brgt;br   不过,对于伯夷叔齐的感人事迹,司马迁似乎不以为然。lt;brgt;br   虽然司马迁将伯夷叔齐排在了《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可是话里话外都是讽刺。不仅讽刺这兄弟两个,顺道还讽刺了孔子;不仅讽刺了孔子,顺道也讽刺了现实。lt;brgt;br   在记述了伯夷叔齐的那首山歌之后,司马迁随即写道:“由此观之,怨耶非耶?”意思就是孔夫子你不是说他们求仁得仁,所以死得无怨无悔吗?可是他们的山歌里我们听出来怨气了哦。lt;brgt;br   在《伯夷叔齐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lt;brgt;br   简单理解:伯夷兄弟虽然很贤,可如果不是孔夫子极力吹捧他们,哪有这么大名气?一般小老百姓,就算你也很贤,没人吹捧你,有个球用?lt;brgt;br   司马迁在《伯夷叔齐列传》中还发表了一段不著名的感言,必须要拿来说说。为什么必须要拿来说说?因为这段话太不著名了。lt;brgt;br   先看原文:lt;brgt;br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回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尊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lt;brgt;br   简单解释:有人说:“天道很公平,常常照顾善人。”如果伯夷叔齐是善人的话,怎么就给饿死了?上面那句话不就是放屁?孔子七十多个得意弟子,颜回是最受赏识的,可是贫困潦倒,早早夭折。天道照顾善人,就是这么照顾的?盗跖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竟然能够善终。这他奶奶的是什么道理?这些,都是著名的人物了。到了现在,坏人恶人有钱有势,长命百岁;好人善人遭灾受苦,生不如死,不可胜数。我就奇了怪了,这个狗屁天道,到底是有道还是无道?lt;brgt;br   看得出来,司马迁的怨气还挺重。lt;brgt;br   所以我们说,司马迁也是个愤青。lt;brgt;br   那么,那个叫盗跖的反面典型是什么来路?lt;brgt;br   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个人。lt;brgt;br   说起来,这人也是圣人——盗圣。lt;brgt;br   【圣人之家】lt;brgt;br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也就是鲁隐公三年,《史记》记载:鲁国,二月,日蚀。lt;brgt;br   日食,在古时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事情,是天狗吃太阳。于是整个鲁国都很紧张,祭天祭地,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lt;brgt;br   到了十一月十八日的中午,鲁国司空展无骇家里出事了。司空是什么官?国务委员兼建设部部长吧。lt;brgt;br   展部长家出什么事了?根据展家自己的记载,那是“火光入室,文鸟鼓舞”。基本上,火光也就无所谓了,反正也没酿成火灾。文鸟是什么?一种大鸟。lt;brgt;br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个当口,展无骇的老婆生了,第一胎啊。生下来一看,当娘的当时就哭了,因为是个男孩子,激动啊。lt;brgt;br   哭完了,开始笑,高兴啊。可是笑了一阵,笑不出来了,因为孩子没有哭。孩子生下来不哭,难道是个死胎?lt;brgt;br   其实,孩子很好,从娘肚子里出来,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什么不好,所以想想:我凭什么要哭?没理由啊。所以,孩子没哭。lt;brgt;br   “拧屁股。”接生婆下令,展无骇用力一拧孩子屁股,“哇”,孩子大哭起来,于是大家都笑了。lt;brgt;br   孩子叫什么?因为出生的时候有鸟飞来并且被捉住了,因此取名叫获,获的意思就是猎得禽兽,字就叫禽。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日食这年生的孩子,常常被怀疑是天狗下凡,取名叫禽,就说明我家孩子不是天狗,今年的日食赖不着我们家。lt;brgt;br   不管怎样,孩子就叫禽了。lt;brgt;br   看到这里,提前请展姓和柳姓读者起立,展禽就是你们的祖先。lt;brgt;br   别看出生的年份不好,名字也不响亮,可是,展禽就是春秋的第一个圣人。lt;brgt;br   说起展禽,很多人不知道。没关系,说起柳下惠,该知道了吧?展禽就是柳下惠。不过在活着的时候,他叫展禽。lt;brgt;br   展禽是个什么圣人?孟子说了:“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后世称为“和圣”。lt;brgt;br   “和圣”什么意思?就是和谐的圣人,时下正流行呢。lt;brgt;br   展禽六岁那一年,也就是鲁隐公九年,《史记》再次记载:鲁国,三月,大雨,雹,电。按《左传》的说法,那就是冰雨外加冰雹,而且连续三天以上。好在那年头没电线杆子,否则也都压垮了。lt;brgt;br   就在这样倒霉的天气里,展禽的娘又生了。又是个儿子,生下来九斤九两,还没落地就开始暴哭、抓人,连接生婆都被他抓伤了。因为这孩子太暴力,取名叫展雄。lt;brgt;br   展雄,春秋的第二个圣人。lt;brgt;br   展雄是个什么圣人?就是上面说的那位盗跖,盗圣。不过那时候,他叫展雄。lt;brgt;br   之所以展雄又叫盗跖,是因为黄帝时期的大盗叫跖,所以展雄死后,被称为盗跖。lt;brgt;br   强盗也有圣人?庄子说了:盗亦有道。既然如此,当然盗亦有圣了。lt;brgt;br   为什么展家一家就出了两个圣人?没办法,有遗传。lt;brgt;br   所以,出生的日子不好不要怕,那很可能就是个圣人。lt;brgt;br   如果有汶川地震那阵子出生的,千万记好了,说不定就是个圣人。lt;brgt;br   展雄出生的时候,娘哭了,而且再也没笑过。不是不肯笑,是笑不出来,因为就在展雄呱呱落地的时候,爹死了。lt;brgt;br   展雄真是够倒霉,自己的生日跟父亲的忌日是一天,别人都能庆祝一下生日,可是自己的生日只能寄托哀思了。lt;brgt;br   更倒霉的是,全家人都认定展雄是个灾星,他克死了自己的父亲。lt;brgt;br   从另一个角度说,展雄够狠,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够狠。lt;brgt;br   爹死了,展禽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立马衰落了。lt;brgt;br   难道,作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展无骇不能为儿女留下点什么吗?lt;brgt;br   那年头,能留下来的真不多。何况,展无骇是个正直的人,就算建设部部长是个肥缺,他也没有趁机为自己捞点什么。lt;brgt;br   没办法,展禽的老娘只能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两个孩子。lt;brgt;br   趁着两个孩子长大的空闲时间,来看看展家的身世。lt;brgt;br   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没多久,武王就鞠躬尽瘁了,国家暂时交给弟弟周公旦管理。而周公,就是周朝制度的设计者,也是孔子最崇拜的“至圣”。lt;brgt;br   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在鲁国,鲁国就在今天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都城在今天的山东曲阜。lt;brgt;br   伯禽用了三年的时间来改变当地的习俗,将周礼全面照搬过去。所以,整个周朝,鲁国是周礼执行得最好的诸侯国。伯禽的治国方略是“亲亲上恩”,意思就是让亲人掌权,把好处给对自己有恩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任人唯亲。lt;brgt;br   所以,在这个国家是很讲出身的。如果你不是公族,对不起,你很难出头的。lt;brgt;br   伯禽的五代孙是鲁孝公,鲁孝公的一个儿子叫做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以展为姓,就是展无骇。这就是展氏得姓的来源,周公的后代,本姓姬。lt;brgt;br   按照周朝的规矩,国君的儿子叫公子,享受卿的待遇;公子的儿子叫公孙,享受大夫的待遇;之后待遇递减,到第五代的时候,就是“五世亲尽”,不好意思,你从此就是个士的待遇了。lt;brgt;br   展无骇能够做到司空,已经是卿的待遇,一来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结果,二来还是公族身份。在鲁国,如果不是出身公族,要做到卿是比登天还要难。lt;brgt;br   即便是做到了卿,展无骇鞠躬尽瘁之后,儿子并没有资格成为大夫,原因很简单,展禽已经是公孙的孙子了,保留几块自留地就算不错了。lt;brgt;br   【兄弟情深】lt;brgt;br   展家的日子不算太好过,但是,也没有难过到哪里去,毕竟有上面三代人的积累。lt;brgt;br   两个孩子,展禽和展雄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展禽老实巴交,从来不说假话,不说假话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别人说真话之前还会考虑一下后果,他不考虑,张口就来,永远说真话不说假话。lt;brgt;br   说真话的坏处是什么?lt;brgt;br   展禽是个很勤奋的人,非常有学问。按理说,这么有学问,而且家庭出身也不错,混个一官半职的应该没问题。可是就因为从来不说假话,不会拍马屁也不会送礼,眼看着成人了、娶媳妇了,可是还在家里待业。好在,家里有几亩薄田,还过得去。lt;brgt;br   “孩子,你就委屈委屈自己,也试着说几句假话吧。”老娘急啊,这孩子这么憨厚,今后可怎么办?lt;brgt;br   “娘,我学不会。”展禽说。他老实,所以他实话实说,而不是说“我一定要学会”。lt;brgt;br   娘没办法了,从小到大展禽没学会说假话,这辈子估计是看不到他说假话的日子了。lt;brgt;br   展禽还算好,虽然升官发财没什么希望,可是衣食无忧。lt;brgt;br   展雄就不一样了。lt;brgt;br   说起来,展雄聪明机警、能言善辩、高大英俊,对于说假话也不是那么抗拒,这样的小伙子应该是很有前途的。可是,在鲁国这样的国家,他是没有前途的。lt;brgt;br   作为公族,展雄受到的教育是不错的。公族是享受义务教育的,那时候叫做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其中,礼就是礼节和礼仪,相当于今天的德育;乐就是音乐,当然不是今天的音乐这么简单,那时候的音乐有更多内涵;射就是射箭的技术,相当于现在的体育课;御就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相当于考驾驶证;书就是读书认字,语文课;数就是算数,现在的数学课。lt;brgt;br   当公族多好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事实上,展雄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就算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你属于那种很疏远的公族了,你还是没戏。lt;brgt;br   展雄就是这样,尽管他文武双全并且在鲁国都找不到对手,他还是没有办法弄到一官半职。lt;brgt;br   按着宗法,父亲的产业全部归嫡长子,其余的兄弟只能净身出门。而实际的情况是,嫡长子会把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给兄弟们去种,到时候收租。也就是说,兄弟们实际上成了嫡长子的佃农。lt;brgt;br   展禽二十六岁那年,展雄二十岁了。这一年,展雄该成亲了,也该自立门户了。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不能赖在哥哥家里。lt;brgt;br   “兄弟,该成亲了。等秋收之后,就给你娶个媳妇吧。成亲之后,该搬出去了。家里的那些地,你拿走一半吧,也不用给我租子了,咱们兄弟平分吧。”展禽把展雄给叫来,要分一半家产给他。lt;brgt;br   展禽是个好人,他认为弟弟是个人才,迟早出人头地的,不能亏待了他。lt;brgt;br   “哥哥,你的好意兄弟心领了。可是,家里这点地本来就不多,我再分走一半,你的日子就更紧了。地,我不要;老婆,我也不娶了。”展雄见哥哥对他好,不想连累哥哥。lt;brgt;br   “兄弟,地虽然不多,也够我们吃了,还是听哥哥的。”lt;brgt;br   “哥哥,你不要劝我。从小到大,家里没人喜欢我,都说我是灾星,我要是再分了哥哥的财产,还不被骂死?”展雄说。话虽然不好听,可是都是实话。lt;brgt;br   “兄弟,生死由命啊,爹死怎么能赖到你身上呢?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哥哥能做主。”展禽也知道弟弟这么多年受了不少委屈,更想要帮他。lt;brgt;br   “哥哥,不瞒你说,这家里,我是不想待下去了。鲁国,我也不想待下去了,我已经准备好了去齐国,看看有没有机会。”lt;brgt;br   “去齐国?”展禽吃了一惊,没想到弟弟想要出国,可是转念想想,既然在鲁国也没有什么机会,去齐国倒未尝不是好想法,凭弟弟的本事,说不定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那,什么时候去?”lt;brgt;br   “秋收之后。”lt;brgt;br   “那好,我送你。”lt;brgt;br   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lt;brgt;br   展禽精心为弟弟准备好了盘缠和衣物,驾上自己家里那辆车,亲自送弟弟北上齐国。鲁国人有很多北上齐国寻求发展的,就叫做“北漂”。lt;brgt;br   展雄去齐国,家里没人挽留,也没人关心。lt;brgt;br   从曲阜北上,一路来到了泰山脚下。lt;brgt;br   “哥哥,到此为止了,你回去吧,嫂子还等你回家呢。”展雄跳下了车,让哥哥回去。lt;brgt;br   泰山是鲁国和齐国的界山,泰山本身是三不管地带。过了泰山,就是齐国了。lt;brgt;br   展禽也跳下车来,取了干粮,找个僻静的地方跟弟弟吃了,又交代了一番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的道理。lt;brgt;br   “哥哥,别说这些了,在外面混,我比你强。我听说这泰山一带有强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展雄说话也很直,催着哥哥快些回去。lt;brgt;br   兄弟分手,展禽看着弟弟走远了,这才掉转车头,向南回曲阜。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了。amp;lt;/preamp;gt;amp;lt;/divamp;gt;
4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贾似道背后的亡国政治
稻草 2016-8-29 09:33
元世祖忽必烈曾问宋降将:“尔等何降之易耶?”答云:“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积久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送款也!”从这一对话,贾似道似乎成了宋朝灭亡的原因。实际上,贾似道只是一个贾似道现象,没有贾似道就有李似道,本质是宋朝的亡国政治。这种亡国政治的本质就是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赵光义在夺了兄长的皇位后,对外敌发起过反抗,失败了,后图谋发展经济,这本是对的,但他并没有通过经济发展去收复国土,振奋民心,而事实是宋从此以后,被封建大地主集团绑架,走了一条极端地主经济主义的政治路线,直至王安石变法也只能失败,司马光也成了当时反对变法的极端地主经济主义路线的代表。 如此一来,在金国大兵压境,岳飞挺身而出大败金兵时,皇帝却支持封建地主利益集团的议和政策,岳飞只能被冤杀了。这种极端主义的政治追求的是大地主的利益,并不是国家利益,更不是老百姓的利益。 从历史的远处来看,看宋朝好象总是一个倾斜的国家,有些变态,人们称为弱宋,这就不足为奇了,乃极端所致矣。在极端地主经济主义下,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其GDP为当时欧洲各国之和的六倍以上,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全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唯其如此,宋朝文人也就辈出了,唐宋八大家占了六位。人们过着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生活,只可惜是尽享“经济帝国”最后的繁华,全体国人都走在了死亡的边缘。 元借道宋围歼金国后,通过三次伐宋战争,终于灭亡了宋朝。宋朝以百分之八十的人被杀死,为它的极端地主经济主义路线买单而被灭国。 贾似道本进士及第,又是贵妃之弟,吃喝嫖赌样样行,文才口才都不错,玩蟋蟀入迷,写《促织经》,也有诗文留存。这恰是当时封建地主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深得皇帝喜爱,被皇帝派往抗金前线作战。其时,元兵久攻不得,与宋军相持不下,尤其是元内部爆发兄弟皇位之争,内战在即。他不是抓住这个机会进攻打败元兵,却并没有经过上级和皇帝同意私下和忽必烈签定了一个卖国求荣的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二十万两银、绢二十万匹。忽必烈大喜过望,领兵打他的弟弟阿里布哥去了。贾似道此时回到临安,编造打败元军的谎言,深得皇帝喜爱,被提拔为丞相。这家伙还专门请同党写《福华编》歌颂他的抗元“英雄事迹”,一时被皇帝奉为“军事奇才”。特别地,他的所作所为居然没有被揭穿,这也表明南宋当时贾似道代表的地主利益集团何等强大! 奸臣当道,忠臣遭殃。贾似道得权后,对真正的抗元英雄大加整治,排挤,对爱国者大为整治,真正的爱国者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卖国贼们都是国家的座上宾,红人。这也就是文中开头的忽必烈问的话,宋将回答的局面了。忽必烈正是在这家伙当权时,发动了第三次攻宋战争。南宋在贾似道的政治局面下,四川抗蒙大将刘整 本 第一个投降。要知道,蒙古大汗蒙哥就是在战四川时被炸死而退兵的,可谓蒙古兵对四川是久攻不胜啊。这下好了,忽必烈任命刘整本为元军副帅,直取宋朝襄樊,后攻入江南。所到之处,宋兵要么投降,要么望风而逃,无心抵抗。元兵凶残之极,对宋朝城池开展了屠城之战,许多城池都屠成了空城。贾似道呢?拥有十三万兵却乘小舟逃跑了,十三万兵全军覆没。皇帝这时才想起贾似道是一个混蛋,但也只是给降了他的职。贾似道最终被一正义的县蔚郑虎臣杀掉。 而此时,临安沦陷,皇帝宣布投降。后李庭之、文天祥、陆秀夫,这些爱国将领涌现出来了,可为时已经晚了, 已经晚了 。陆秀夫背着小皇帝,率几万南宋兵在崖山投海自尽,宋朝彻底灭亡。 纯音乐 - 伤心雨 - 二胡版.mp3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有一部分人将被社会淘汰掉
稻草 2016-8-6 17:33
中国有一部分人将被社会淘汰掉。它们是官僚主义集团和资本颠覆集团及其走狗。它们留恋过去,想继续当官老爷欺压老百姓,想继续赚中国人的钱砸中国人的锅。其本质是想走资本主义的回头路。想走回头路的在中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袁世凯走回头路当皇帝、汪精卫走回头路当汉奸、慈喜太后走回头路杀了维新光绪帝,结果都垮台了,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臭的人。 可笑的是,这些人,仍然展望未来,坚信能够回到过去的日子。 回到过去具体干什么呢?看看它们过去的“精彩”表现吧: 1、官僚主义集团的就把公有的占为私有的,把老百姓的抢为自己的,把别人的老婆强作自己的情人,把良家女子变为自己的小三,把自己亲戚朋友叫来分享自己权力下的财富,把自己当作土皇帝...... 2、资本颠覆集团呢?就是和官僚勾结把公有的财产变成私有的,侵吞公有企业资产;和官僚勾结把一些大项目拿到手赚大钱;和官僚勾结把银行的贷款弄到手;和官僚勾结把地皮拿到手搞房地产;和官僚勾结把政府扶植资金弄到手;和官僚勾结搞假冒伪劣;和官僚勾结搞环境污染;和官僚勾结搞开发区的免费地皮;和官僚勾结混入公有企业白菜价占股份...... 3、走狗们呢?走狗就是吹嘘汪精卫,吹资本家,骂岳飞,骂人民不配民主,总之是骂那些为老百姓好的人,吹嘘那些欺压老百姓的人......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重温:《原来这才是春秋》贾志刚
热度 2 水壶灌满 2016-6-22 23:40
闲来无事,文言文看不懂,来点儿白话。闲言少叙---开始。 前言: 中国人就要读春秋 如果提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零分;明朝?零分;宋朝?1分;唐朝?2分;汉朝?3分,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  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因为中国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翻翻《百家姓》,就明白有多少个姓氏的老祖宗是春秋人。赵钱孙李,周武郑王,没有春秋,就没有百家姓。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因为中国一半以上行业的祖师爷来自春秋。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这一点人人都知道。还有呢?饭店的祖师爷、读书人的祖师爷、厨师的祖师爷、盐贩子的祖师爷、甚至性工作者的祖师爷等等,原来都是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几千年来该读什么书,我们也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道教是什么意思,同样也没有《道德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始祖管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几千年来,我们不就是在春秋祖先们的荫庇下过来的吗?   我们一向轻视春秋那段伟大的历史,一直认为那是一段混乱的历史,其实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才给我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遗产。   只有了解了春秋,你才能知道祖先们有多么的伟大,他们的伟大,绝对超越你的想像。当然,也有人的荒淫,同样超过你的想像。     在伟大的周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之后,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给了无数英雄们表现的机会。   从郑庄公的忍到越王勾践的忍,你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忍耐力是多么的可贵; 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到范蠡帮助越国灭吴,你能看到祖先们的治国之术; 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孔子的“四书五经”,你能看到古人处世和治学的态度是多么的高明; 从孙子兵法到商鞅变法,你又能看到国家富强的不同路径。   春秋时期,尔虞我诈的国家关系与如今的国际形势如此的接近,弱肉强食的诸侯吞并充满了无耻和暴力,秦晋之好背后的背信弃义,晋楚争霸决战中原时恢宏的战争场面绝不亚于此后的任何一场战争,名目繁多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国两制”、“南联盟”等等都在那个时候出现。   当然,还有自相残杀的郑国四兄弟、养鹤的卫懿公、乱伦的齐襄公、愚蠢的仁义道德者宋襄公、野心家庆父等等反面人物,各型各色的人和事充斥着那个无限精彩的历史舞台。   春秋五霸,谁是真正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仁义、诚信、武力,什么是称霸天下的第一要素?春秋会告诉你。      春秋的精彩还在于他的真实,每个人真实的一面都得到真实的记录,那时的史官是足以震慑国君的,不需要为谁粉饰,不需要为谁篡改历史,这不像后来宋朝、明朝的史官,给后人留下了一大堆谜团。   春秋时期,有内战,有外战,两百多年间,战争接近两百次,消灭国家将近一百个。战争不仅考验了中华民族,也锻炼了中华民族。那是中国对外扩张最为猛烈的一个时期,齐国向东、晋国向北、楚国向南、秦国向西,四大强国的扩张使得华夏版图至少扩大了一倍以上,奠定了中国今天庞大领土的基础。我们多数人只知道中国有一个圣人,就是孔圣人。 但是,春秋的历史告诉你,孔圣人心目中的圣人是谁,一个是周公,另一个是管仲。孔夫子是对的,与周公和管仲相比,他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周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以德治国、以法治国都从他那里开始,政治上的无神论“以德配天”也从他那里开始,中国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由他打下来的。而管仲将周公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等诸家的创始人,你现在可能不信,但是了解春秋之后,你不能不信。   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民为天?什么是和谐社会?管仲都会告诉你。  不仅如此,管仲还告诉你什么是内阁责任制,怎样控制通货膨胀,怎样保护环境,怎样实行义务教育,怎样保护言论自由,怎样实现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   看到这里,你会感叹,你会惊讶,那是因为你之前没有了解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伟大的圣人中的圣人是一个逃兵,是名副其实的“管跑跑”。可是,这无损于他的伟大。还有,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友谊就是“管鲍之交”,那绝对可以令你感慨万分。   孔子说过:没有管仲,我们就该披散头发,裸露膀子,做野蛮人的奴隶了。  有人评说:中国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尊孔子而不是尊管子。   如果孔子在世的话,他一定会承认这一点的,因为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我们不是热衷于国学吗?  国学是什么?  国学就是春秋。   不是吗?  难道不是吗?  了解春秋,你一定会承认这一点。   来自春秋时期的行业   祖师奶和祖师爷(一)   扮酷祖师奶:褒姒   洗脚祖师爷:祭足   忍者祖师爷:郑庄公   妓女祖师爷:管仲   盐贩子祖师爷:管仲   职业教育的祖师爷:管仲   厨师祖师爷:易牙   饭馆的祖师爷:鲍叔牙   侠客祖师爷:曹沫   选秀的祖师爷:郑庄公   暗箭伤人的祖师爷:公孙子都   贪官的祖师爷:申侯   文山会海的祖师爷:齐桓公   一国两制的祖师爷:斗伯比 待续。。。。。
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李世民
热度 4 水壶灌满 2016-6-18 10:02
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49年在长安含风殿驾崩后,得到的第一个谥号是“文”。后来,又先后增谥为“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作为李唐王朝的实际创始者,李世民是一个马背上抢得天下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战略战术两方面均卓有建树的军事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弓马娴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出色战将;即皇帝位后,他曾几次亲率大军东征西讨,被西北突厥诸部尊为“天可汗”。凡此种种,“武”字谥号,李世民当之无愧。但是,考虑到他言传身教、殚精竭虑,开李唐王朝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臻于鼎盛状态的近三百年基业,功在千秋,影响遍及周边数国,“文”字的确道出了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论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的贡献,汉武、唐宗、宋祖,可成三足鼎立之势。倘若加上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一条,宋祖就逊色得多,汉武、唐宗堪称双璧。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成为历朝皇帝中的双璧之一,跟他重视文教的思想和一系列文教建设举措及其自身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记载:贞观二年,黄门侍郎王珪在回答李世民为什么“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的提问时,有如下一番话:“……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李世民“深然其言”。早在他还只是秦王的时候,就在府中开设文学馆,网罗了一批著名学者,号称秦府“十八学士”;登基之初,又于正殿左侧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让他们以本官兼署学士,供给五品珍膳,隔日值夜班,在自己处理朝政间隙,引入内殿,讨论文献典籍和军国大事,有时候要讨论到深夜才罢休。至于立孔庙于国子监、增筑国子监学舍、命颜师古考定五经、命颜师古与孔颖达等给五经作注疏之类,《贞观政要·崇儒学》中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费辞缕述。唐太宗于处理繁忙的军政大事之余,还饶有兴致地进行诗歌创作。《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他一百多首作品。虽然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甚至有“女郎诗”之讥。但是,正如《全唐诗》编者所言:“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唐诗的繁荣,跟李世民这位榜样皇帝的带头作用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是,我认为,唐朝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够臻于鼎盛,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对文艺创作坚持了听之任之、不予干涉的态度。 《贞观政要·论礼乐第二十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常少卿祖孝孙奏上奉命制定的新乐曲。太宗问:“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可见,李世民是把礼乐看做圣人用于节制人欲的手段,认为它跟政治的好坏没有关系。可是,御史大夫杜淹不同意。他说:“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杜淹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悲喜跟国家的兴亡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间普遍流行的观点。唐太宗对这种观点很不以为然。他说:“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他认为,人的悲喜之情跟音乐没有关系,悲喜之情源于人心。对唐太宗的话,魏征表示赞同,说“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可见,唐太宗否定了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可能导致国家衰亡的说法。这等于预先取消了对文艺创作的一切禁锢,消除了文艺创作者的一切罪名。因为唐太宗的这个思想,使得文艺创作在整个唐朝始终处于自由的状态,文艺创作者始终没有因言获罪之虞。 试问,整个唐朝,有哪位文人是因为在诗文中讽刺社会、批评现实受到过朝廷惩罚的?以杜甫、白居易那样批判现实时的尖锐激烈态度和热辣犀利程度,在许多朝代都会是惹祸上身受到严惩者。但是,在唐朝,他们都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处罚,安然无恙,毫毛无伤。 唐太宗自身十分喜爱文艺,曾满腔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但是,他对文艺创作采取的却又是如此毫不设防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相互矛盾的。文艺爱好者,大多会认为,文艺对于社会、国家是会发生重要、深刻影响的。这文艺爱好者倘若同时又是统治者,则会对文艺怀有敬意的同时,也怀有戒心,想方设法加以利用,挖空心思进行管束。 究其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唐太宗为人的宽容豁达;二是唐太宗吸取了几个前朝皇帝失败,《贞观政要》卷七《论礼乐第二十九》记载,李世民即位之初,根据周文王“生不讳其名”,文王名昌,但是《周诗》有“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春秋》有“齐侯,宋公同盟于幽”等,因而颁诏:“……其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贵为天子,竟然下令不必避自己的名讳,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唐太宗其人性情的宽容豁达。宽容豁达,源于自信。“聪明英武”、文武兼备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有这个自信资本的皇帝。 同上《文史第二十八》:贞观十一年(637),著作佐郎邓隆上表,请求唐太宗下令将自己的文章编辑成集子。不料,唐太宗不但没领他这个情,还说出一大套不编辑文集的理由:“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辞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章,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最终也没有同意邓隆的要求。“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唐太宗深知,作为皇帝,他的主要职责是造福于民,而不是给自己谋求文名。显然,唐太宗是一个角色定位清晰、处事理性务实的皇帝。他的思想境界,今人多所不及。唐太宗的诗文,直到当代才有学人将其编为文集出版。唐太宗不愿意出版自己的文集,是他从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等人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知道,皇帝“大有文章”,不见得有益于宗族社稷。这跟近人王国维所说的“亡国之君,多有才艺”,有相通之处。
4349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五胡乱华,中国人的千年恶梦
稻草 2016-4-13 18:46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五胡乱华,中国人的千年恶梦 作者:佚名   公元304年,慕容鲜卑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易水为之断流。   至于羯族就简直可以称之为“食人恶魔”了。   史书记载羯族军队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称之为“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驱赶的性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   在羯族建立的羯赵政权统治下,曾经建立了雄秦盛汉的汉民族已经到了灭族的边缘。   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大概只剩下400万(西晋人口2000万),冉闵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掳掠的汉族女子就达二十万。   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双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   这在今天听来就如同《指环王》里所描述的魔兽世界。五胡乱华时代的中原是汉族的人间地狱,胡族的兽欲天堂。   历史前进到了这里,我们必须要详细了解一个在今天几乎不为人知的雄奇人物:五胡乱华时代的战神天王—冉闵皇帝—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在五胡乱华,胡族大肆屠杀汉人的纷乱年代,老百姓为了活命,迁徙的流民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冉闵的父亲冉瞻就出身于当时名震天下的乞活义军。乞活义军是西晋末至东普活跃于黄河南北的流民武装集团的一支,抗击胡族,为生存而战。冉瞻在一次作战时为羯赵俘虏,因伤势过重没几天就去世了,羯赵国主石勒欣赏勇冠三军的冉谵,见当时十一二岁的冉闵聪明伶俐,石勒就将小冉闵认作干孙子,为他改名叫石闵,并一手将他带大。仇人的强大使冉闵只有将仇恨深埋心底,强忍内心悲痛讨石勒欢心。成年后的冉闵骁勇善战,在羯赵与鲜卑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逐渐成为羯赵帝国的高级将领。 武悼天王冉闵   公元349年,羯赵皇帝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公元350年正月,石闵宣布复姓冉闵,杀死羯赵皇帝石鉴,同时杀死石虎的38个孙子,尽灭石氏,一举灭掉了残暴不可一世的羯赵帝国。其后冉闵即皇帝位,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他下令邺都城门大开,凡”六夷” (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一夜之间,方圆几百里的汉人,扶老携幼,全往邺城里面涌;而一直以邺城为老窝的羯胡及六夷外族,推车挑担,拼命往外跑。   冉闵意识到这些胡族终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始终是中原战乱不绝的祸根,便颁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杀胡令》:“凡内外六夷胡人,敢持兵仗者斩,汉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东门”。   一时间,邺都城内汉人纷纷拿起武器追杀胡族,冉闵亲自带兵击杀邺城周围的胡人,三日内斩首二十余万,尸横遍野,同时冉闵还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原,“各还本土”,否则就将其统统杀绝。   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组成联军连番围攻冉魏政权。面对胡族联军的疯狂反扑冉闵沉着应战: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开始对入塞中原的数百万胡族展开大屠杀,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胡族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凶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凶奴为主的胡兵。冉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省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凶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认冉闵为干孙子的石勒没有想到二十年后,这个十一二岁时由他带大的小孩,会有一天再复姓冉闵,灭绝整个羯族,把他的子子孙孙杀的干干净净,一个都不留。   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鲜卑族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乘机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被鲜卑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最终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鲜卑国主慕容俊嘲讽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斩冉闵于遏陉山。史书记载,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鲜卑大军追击、屠杀,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几百年的鲜卑族的北魏史学家污蔑、诋毁、辱骂汉族人的民族英雄冉闵,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   现在的历史文献对五胡乱华绝口不提,只是笼统的称为两晋南北朝,历史界只承认胡族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国,却不承认汉族人建立的四个政权,其中就包括冉魏政权,不承认冉闵的皇帝身份,理由是起兵反叛羯赵的冉闵是谋反篡位,不如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东晋“正统”。   近代有些人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说不清冉闵杀胡的原因,一味破口大骂冉闵是屠夫、破坏民族融合,是历史的罪人,胡说什么本来汉人与当时的胡族彼此学习,各胡向往中国文化,汉人也向胡人学习放牧,文化上已彼此在逐步同化。   这根本就是放屁。从匈奴人开始,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一直到沙俄老毛子、八国联军还有日本鬼子,哪个入侵中原的异族是因为向往中国文化才跑到中原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它们全都是垂涎中原辽阔肥沃的土地、数不尽的财宝金银......   更不用说那些穿兽皮,吃人肉的野蛮部落,它们哪里懂得礼仪廉耻,伦理道德?它们是作为强盗来到中原、作为强盗被杀死在中原、作为强盗被驱逐出中原,我大汉民族怎能与禽兽“融合”?“和睦相处”?   勤劳、智慧的汉民族在中原大地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短短几十年就被这些胡族摧残殚尽,却要向这些蛮族学习什么放牧?   西晋作为一个国家灭亡了,汉民族都要被屠杀光了,还奢谈什么仁恕、民族和解?简直是痴人说梦,民族生存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驱逐这些胡族恐怕中华民族早就亡国灭种了。转正是冉闵的“杀胡令”使五胡乱华时期汉减胡增的人口趋势得以逆转,使鲜卑等众胡统治阶级不得不依靠汉族武装势力,为其后中国的盛唐复兴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冉闵的“杀胡令”,没有他号召汉人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以后会是什么样?几百万白种胡族在中原繁殖上千万人口后必然向南方拓展生存空间,再把南方的汉人杀绝,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就会被异族取代,最终整个中国都被这些白种胡族彻底占据。汉族人最终的命运会怎样?看看今天印度种姓制度下的贱民就知道了。   羯赵帝国在其建立之初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因为羯赵的统治者来自西域的,也仅仅是异域胡人而已,如果不是中原天下大乱,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这帮凶神恶煞、臭气冲天的家伙成为中原大地的主人。而且,这些羯胡几乎个个都有恶霸习气,三十年来,饱受凌辱,时刻在死亡恐惧中生活的汉人,对这些身穿奇装异服、令人生憎的羯人怨入骨髓,一旦仇恨的盖子揭开,肯定会倾尽宿怨。   两晋时代,汉人血液中仍澎湃着尚武、复仇的血性,怯懦、容让和退缩还未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要沉淀,因此,一旦当汉人寻找到翻身的机会,曾经做为被压迫民族的莫大屈辱一下子得到了渲泄,他们所暴发出的毁灭力量也必定令人瞠目结舌——就这样,羯族统治者三十年的残暴在历史极短的瞬间内遭到了灭族的报应,一个民族就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了两宋,女真人灭亡(赵氏篡夺柴氏周政权而建立)北宋,占领了中原,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富庶、“正统”的南宋政权除了称臣纳供之外,丝毫看不出一丁点的血性,到是屠杀民族英雄岳飞的时候毫不手软,“果敢坚毅”之极。   到了明末,满洲人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还有“剃发令”征服了汉族人,可到了清末又有汉族人为了剪辫子而发疯、自杀的。   日本人研究中国的历史,认为对中国人只要对其使用屠杀威吓就可以征服,变成驯顺的奴仆,所以就有了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三光政策......这都是汉族人血性消退,怯懦、容让和退缩酿成的苦果。   抗战胜利,猥琐不堪的在华日人,恰恰也面临羯族人当时的景况,但是最终没有几个日人被杀,中国人对这些贱虏真的非常“仁义”,还扶养了不少日本“遗孤”。其实,对这些一直凭借军队的血腥镇压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强取豪夺的日本狗完全应该斩尽杀绝,把那一百万日本降兵全部活埋,来个“坑日寇百万”。   因为日本狗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一朝血流成河,可以让它们在五百年内都谈华色变!    我们现在总是拿孔夫子“以德报怨”的四个字来当作我们软弱的借口和装点我们稀薄血性的掩饰,其实温良恭俭让的孔夫子当时说出的是八个字,其表述之意完全是积极、主动、大义凛然的勇武精神:“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冉闵皇帝,当这个1600年前让所有四方蛮族胆颤心惊的一代雄杰被中国人理直气壮的尊奉为中华民族英雄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日。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湖南人在关键时刻引领了中国历史 ... ...
热度 1 稻草 2015-11-18 19:56
近日,美国历史学家裴士锋(Stephen R. Platt)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中文简体字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裴士锋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弟子,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目前执教于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去年,他的《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的中译本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获得读者好评。   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裴士锋追溯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代湖南复兴运动,并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和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   在裴士锋看来,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叙述认为所有的政治与社会改革、民族主义、全球文化交流完全是沿海通商口岸的产物,因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但正如他在本书导论中所说:“我会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湖南其实是不为传统所拘的文化中心,是今日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自成一体的节点。我们的目光停在通商口岸和首都太久,暂时转移一下视线,把湖南摆在中央,全新的中国近代史叙述随之呈现眼前。”   为什么王夫之的思想能够成为现代湖南人精神性格的原型?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近代湖南的激进与保守势力并存?围绕这些问题,裴士锋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裴士锋   澎湃新闻:《湖南人与现代中国》这本书是由博士论文改写而成,你是如何想到从湖南一省的地方视角重新审视现代中国起源的呢?   裴士锋:我首次来中国就到了湖南省。大学毕业后,我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长沙生活了两年。长沙就是我旅行的起点,那里有我的朋友和学生。   后来,当我开始撰写博士论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尽管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来自湖南,但西方学者对于湖南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我阅读过的关于现代中国起源的研究,似乎都把焦点放在上海和北京,湖南的出现通常也只是作为一个“落后的”中国内陆地区的例子,它需要被来自沿海地区的思想启蒙。   我感到湖南的故事值得被更好地阐述给西方读者们,因此我决定把对湖南的研究放在我论文的中心位置,试图去寻找连接那些湖南著名人物的纽带,并观察在晚清和民国初年,这个远离中央政府和外交的内陆省份有着怎样的经历。   澎湃新闻:你在导论中提及本书没有把湖南作为近代中国的缩影进行研究,而是把它当作独一无二的客体来看待,透过这种视角呈现出的中国近代史与我们熟悉的叙述模式有哪些不同?   裴士锋:主要的不同是,很多西方史家聚焦单一的中国省份,并把这个省份视为更广泛的“地方”经验的个案研究。这种方法就是对某个区域进行近距离审视,以此归纳出适用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也就是通过部分了解整体。当然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东西。   我的工作与上述这种方法略有不同,我试图找出更多湖南历史上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质。我想重点强调那些湖南人自己认为他们区别于其他诸省的特点。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湖南本地历史上,就会发现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叙述的研究路径。但这两种研究路径都是很重要的,它们各自仅能呈现整幅历史画卷的一部分,因此应该被结合起来使用。   澎湃新闻:你一开始就重新发掘了明末清初的湖南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他的思想和形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湖南人的行动,那么这种后来追认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   裴士锋:王夫之是忠于明朝的著名湖南学者,他拒绝臣服清朝,毕其生于山林,成为后世湖南文人的标杆。他们将王夫之视为湖南人忠诚和抵抗精神的代表。   更有名的是,20世纪的早期革命者(包括像章炳麟这样的非湖南人)由于王夫之从17世纪起撰写的反满著作而将其形容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之父;还有比如谭嗣同认为,王夫之的思想非常符合政治改革,这意味着改革运动具有本土渊源而非外部强加;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首次重印了王夫之的大部分作品,并把他视为伟大的湖南儒学家。当然曾国藩并不支持他的反满论述,并且在审查后将删去。   但大体而言,当后世的湖南文人试图在历史中寻找能够体现某种“湖南精神”的人时,王夫之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澎湃新闻: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以往都认为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而你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以湖南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叙述,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生产,牵动了历史走向,具体有哪些例子?   裴士锋:例如在1897年,也就是清朝在1898年进行改革的前一年,湖南掀起了地方改革运动,出现了现代学校、地方报纸和地方学会,这在中国都是一马当先的。那时的梁启超是长沙一所学校的老师,他的许多学生在民国时代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又如在20世纪早期,黄兴领导的湖南地方组织华兴会试图从湖南开始掀起反满革命。失败后,黄兴和孙中山一起建立了更为著名的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就在长沙积极争取推动地方宪法(这在中国是有且仅有的一次),而西方史家却很少关注上海和北京之外发生的事情。   重要的是,当内陆湖南的改革思潮和来自沿海、首都的思潮相互作用时,湖南人不只是跟随,他们在关键时刻引领了历史。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论述的近代湖南人物涵盖了政治、教育、军队等各领域和阶层,包括像曾国藩兄弟、郭嵩焘、谭嗣同、杨度、黄兴、宋教仁、毛泽东等人,这些社会精英的思想与行动是否能够代表湖南更大多数的普通民众?   裴士锋:思想史研究依靠的是书面材料——报纸、杂志、日记、信件、文书一类的东西,当然,撰写这些材料的人都是受过教育的社会精英。因此,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无法描述所有湖南人的想法或经历,它是一本关于那些试图更广泛地影响湖南人的学者、知识分子和激进主义者的书。其中有些文人声称为湖南农民代言,但这却是我们无法证实的。   不管怎样,普通湖南民众总是有集体行动的时候——例如农民联合起来赶走外国传教士,又如秘密社团与学生革命者合作起义,或者像20,000民众在长沙街头游行抗议,还有那些你能强烈感觉到普通民众不愿服从的时候。   但同样,了解当时大多数民众真正在想什么是相当困难的。正如其他学者展示的那样,例如在1911年革命期间,当激进的学生想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时,和他们合作的一些农民秘密社团正期待着光复明朝。   澎湃新闻:纵观中国近代史,湖南一省确实表现得极为突出,从甲午战败后陈宝箴等人主导的“湖南新政”,到1920年代成为“联省自治”运动的领头羊,你认为近代湖南人的地方观念和“民族主义”如此强烈的根源是什么?   裴士锋:“民族主义”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它可以通过非常强大的民族国家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在大国内(甚至遍布多个国家)相对较弱的统一群体表现出来。一个人可以效忠多个对象,比如一位爱国的美国人也可以深深忠于得克萨斯州,一位英国人也可以强烈认同苏格兰。   我在这本书里探讨的就是在晚清和民国初年,那些年轻的激进主义者是如何尝试在湖南民众中传播这种观念的,他们认为自己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拥有共同历史基础上的共同命运。因为湖南军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激进分子的后人认为湖南人是中国最强的军事力量,如果有人能够阻挡外国列强,那一定是湖南人。   类似地,因为谭嗣同和1897年改革运动、黄兴的早期努力以及其他革命者,他们也把湖南人形容为中国最进步的群体。当清帝国面临列强的瓜分威胁时,当民国初年被军阀、内乱困扰时,一些人认为湖南人应该(并且能够)联合起来保护他们自己。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参与湖南自治运动的根源。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   澎湃新闻:通常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湖南这个省份的特点是极端激进与极端保守势力同时并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塑造了湖南省的这种特性?   裴士锋:的确,对于19世纪末期的外国人来讲,湖南是作为全中国最排外的省份而著名。但在1897年,它又是现代学校和将中西思想融合的各种学会的起源地。我注意到曾国藩和毛泽东都来自同一个省份,毛泽东在年轻时将曾国藩视为他最崇拜的人。正是这些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力量的交织,使得湖南在当年成为如此重要的省份,尤其是1897年当激进学生和保守贵族找到共同利益并合作的时候。但或许是矛盾太多,这些合作通常都是很短命的。   最后,我想说当我做这项研究时,我不过是一个快要30岁的研究生,事后我发现自己尤其敬佩的是那些激进分子。因为他们在当年都是20多岁的年轻中国学生,和我的年纪相同,但却生活在一个危险并且混乱得难以置信的年代。他们致力于在中国建立新的秩序,而我却只能坐在图书馆里阅读他们的作品。这很令人羞愧。   至今那些湖南学生和激进主义者所做的牺牲仍然使我有一种挫败感,即使现在我年岁增长,特别是已经成为一名父亲。我发现自己对保守主义者比以前多了一些同情。湖南是一些想要改变它的人生活的地方,但同样也生活着那些想要维持秩序与平静的人。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12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9-26 12:09 , Processed in 0.037887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