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清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转一篇文章,觉得有些道理,《突然明白,清朝应该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朝代》 ...
热度 4 了然少校 2014-10-10 21:23
首先声明 本人不是 满遗,拍砖的请看完再拍   以前也对满清恨之入骨,认为它是中国百年屈辱的根源,换个角度看下,清应该是对中国贡献最大的朝代,唯一可以相提并论的只有秦朝,统一中国,统一文字,郡县制 中央集权,长城,自此长城以南永久的成为中国核心领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等等。   一,清朝,清可以说是秦之后唯一一次成功的开疆拓土,自此东北永久的成为中国和核心区,其他朝代基本都是在长城边缘徘徊,强势了就打出去,衰弱了老家都保不住,汉唐盛世,领土也很大,但最后都灰飞烟灭,打回原形,对核心领土的扩张甚小,甚至还有损失,而清朝,虽然末期丢了很多领土,但灭亡时还是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核心领土基本没有损失,(唯一打脸的就是香港了。。但是才多大)。   二,清朝最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人口,清亡时,中国人口四亿,这不是最重要的,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这四亿人中百分之98都是汉族,人口机构决定了清亡后不会像汉唐盛世之后的几百年上千年的大分裂,   三,永除北患,彻底制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而且还是轻松加愉快,治标治本,永绝北患,反观汉唐拼了老命也打败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但却是治标不治本,汉灭匈奴,唐灭突厥,赶跑了一部分,纳降了一部分,装逼的道德优越感作崇,打败了不但不去统治那片土地,反尔把投降的牧民内迁,上演了一次次引狼入室的好戏,中原式微,汉之后有五胡乱华,汉族差点被屠灭,幸有大帝一生吼,杀胡令 绝地反击。唐之后有五代十国,天可汗对各族一视同仁,逼格很高,直接到导致几百年后,宋同时面对三个北方少数民族强权,悲了个催,最后全面失守。   农耕民族的局限性,只对能种地的地盘感兴趣或者说只有能种地的地盘能守住,新疆蒙古东北,清之前要么压根管不到,要么统治非常薄弱,偶尔管制一次,一两代人就打回原形,   清制服了游牧民族,不会像以前一样,每逢大雪天灾,则边关告急,南下强掠了,同时在清末阻挡了沙俄的持续南下,虽然都了很多领土,但终究还是保住了大片领土,使内地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推演一下,如果当时是汉族政权,有很大的概率是,没有统治新疆西藏蒙古东北的,那么沙俄会很轻松的一路平推,一直推到长城外,活脱脱的现代版南宋诞生了。。。沙俄一路向东都推到北美洲了,如果新疆西藏蒙古东北这些地区没有和内地结为一体,基本阻挡不了沙俄的推进,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 外蒙古怎么出去的,不管是光头还是老毛,总之是丢在汉族手里吧?   蒙古一丢,北方多了个大窟窿,北京到边境没多远了,新版的天子守国门。。。。   别说没有清 中国会发生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会赶上大航海时代,也弄一水的殖民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资本萌芽也仅仅是萌芽,是无法突破进化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相对农业社会,这个制度已经近乎完美,强大的的保守势力可以消灭任何资本渣渣,道理 就像 功能机时代牛逼哄哄的诺基亚 摩托罗拉,智能机一出,马上嗝屁,电脑上牛逼哄哄的微软,在移动手机上还不是输给了 安卓 苹果, 道理是一样的,   要说扩张,机会不是没有,郑和下西洋,净是去装逼大游行了,所有说,如果是汉族政权,在清代没有将新疆西藏蒙古东北纳入一体的,最好结局基本是沙俄一路平推到长城边。。。。。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满清虽然作孽不少,但是在无意中成就和保护了汉族,使今天的崛起成为可能, 清中前期不断开疆拓土,实行民族隔离正常,各族在各族的地盘,表面上好像限制了汉族的生存空间,实则无意中保护了汉地,因为人往高处走, 汉地十八省是周边最好的一块地,不实行隔离肯定是边疆人往内地迁移远远多于内地往外走的, 就像现在,如果完全放开户口,完全自由迁徙,没有政府主导的话,汉族会大规模向西藏 新疆 东北 移民吗, 有北漂 广漂,海漂, 怎么没有疆票和藏漂或者哈尔滨漂呢?   二是取消人头税,推广玉米,红薯 土豆 高产农作物,人口一百年从一亿暴增到四亿,由于耕地基本都在汉地,增加的基本都是汉族,人口暴增之后,不得已放开了隔离,汉族开始了大规模移民,闯关东 走西口,使东北内蒙古和内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核心, 下南洋 ,使华人遍布东南亚 ,   人口增加,资源减少,往外移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管是零散的和平移民,还是国家主导的开疆拓土,拓展生存空间是原始冲动,无法阻止,   玉米 红薯等高农作物,明朝就传入了,人口没有暴增。   清 为今天的中国崛起打下了领土人口基础,伟大的领袖毛,完成工业化,开启了上升通道,不过二代,的民族优惠,计划生育,为汉唐杯具循环埋下了 种,子, 历史 是何其相似的。
个人分类: 文史|88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清末贪官赃款存外国银行朝廷无法查
热度 2 稻草 2013-2-14 15:51
上海开埠后,英商丽如银行捷足先登,稍后英、法、德、日、俄、美、比等国金融势力纷纷涉足上海,但长期处于龙头老大地位,获利最丰,实力最强者,非汇丰银行莫属,因为大量借款给中国政府,汇丰银行就牢牢控制着中国政府的盐税和关税,中国政府如要动用,须经汇丰准许。这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巨大,连汇丰银行的买办也高人一等,因为经常替清政府中介借款,它的买办甚至被赐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成了“红顶买办”。“绝对保密”避风港汇丰银行开办后,一改在华外商银行只重汇兑不重存款的做法,将存款业务列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近代国人没有什么存款概念,普通百姓也没有什么钱储蓄,因此达官显要的存款才是汇丰银行关注的重点。为了吸引他们,汇丰一面做广告宣传储蓄的种种好处,一面规定存户资料绝对保密,中英两套账目从不示人,这一招果然有效,《北华捷报》说,汇丰成为“获得中国人信任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上,汇丰银行的举措获得了当时不少权贵的芳心,清廷官吏、民国政要宁愿少取利息,也要将贪污、搜括所得的巨额资财存入汇丰银行,以保证安全。 清末皇室亲贵、掌握中枢的庆亲王奕劻就是汇丰银行的大客户。据清人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庆亲王奕劻曾将120万两黄金送往东郊民巷英商汇丰银行存放。汇丰银行很清楚奕劻巨额资财来路不正,于是摆足架子,多方刁难,数四往返,始允收存,月息仅给二厘。事情为清末御史蒋式瑆得知后,上奏朝廷,认定奕劻所存必是赃款,务须从汇丰银行中提出此款,充公入股官立银行。 慈禧太后得报,派尚书鹿传霖、清锐与汇丰银行交涉,“确查具奏”。鹿传霖、清锐到银行后,当日是星期天,没有人营业,吃了闭门羹。隔日再去,仍是无功而返,据清锐等人的奏折称,“银行向规,何人存款,不准告人;复询以与庆亲王有无往来,彼答以庆亲王则未经见过,询其账目,则谓华洋字各一份,从不准以示人”。 很显然,奕劻已经得知风声提前做了手脚。《国闻备乘》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道员吴懋鼎为汇丰司会计,私以告御史蒋式瑆。式瑆劾之。事下尚书鹿传霖、左都御史薄良查办。奕劻大惧,遣使现与吴约,愿割其半借券还之,请勿宣。吴许诺。翌日,传霖等至,呈其簿据观之,凡巨室所存母金皆隐其名曰某堂某会。传霖不能辩,亦不愿穷竟其事结怨于王,遂以查无实据入告。”(胡思敬《国闻备乘》,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9页。) 结果被撤职查办的不是奕劻,而是百口莫辩的蒋式瑆。此事发生后,等于为汇丰银行作了一次义务宣传,中国官吏和工商业者都将汇丰视作安全的避风港,纷纷到汇丰银行开立账户,将巨额资产和金银古玩存入银行,一时间汇丰存款大增。“台谏三霖”均失败 奕劻的钱自然存进了汇丰银行。奕劻贪赃枉法,在清末几乎路人皆知,惹得御史谏官蒋式瑆等人弹劾不止。除蒋式瑆外,清末著名的三御史“台谏三霖”,即广西全州御史赵炳麟、福建莆田御史江春霖和湖南湘潭御史赵启霖,也多次冒死弹劾奕劻,结果也像蒋式瑆一样,倒下的不是奕劻,而是“三霖”,可见奕劻的势力之大一手遮天,也可见清朝腐败不堪气数已尽,得益的正是汇丰银行这样不受中国政府监督,又标榜保守客户秘密的外商银行。 “台谏三霖”,到了上海人嘴里,就被称为“三菱公司”,因为恰好有一家日本洋行叫“三菱公司”,比“台谏三霖”更易琅琅上口。“三菱公司”弹劾奕劻,朝廷派员去汇丰查账的故事,在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有生动描写。作者李伯元只是把地点改到了上海,笔法曲折传神,不仅揭示了汇丰银行的“生意经”,而且把当年外商银行的霸气和傲慢写得活灵活现。 “官场现形”小说版 小说中,厘金局总办余荩臣(奕劻的原型)卖官鬻爵,收了人家五十多万两的银子,除了在上海买了一些地皮产业外,剩下的一并存在一家外国银行里。事情被御史参劾后,清廷命制台大人查办,制台又命藩台办理此案。 次日藩台坐轮船到了上海,先去拜访上海道。见面之后,叙及要到银行查账之事。上海道问:“但不知余某人的银子是放在哪一爿银行里的?”藩台大惊道:“难道银行还有两家吗?”真正昏聩到了极点,令人发噱。 上海道毕竟与洋人多打交道,熟悉情况,介绍说:“但只英国就有麦加利、汇丰两爿银行。此外俄国有道胜银行,日本有正金银行,以及荷兰国、法兰西统通有银行,共有几十家呢。” 藩台听后,愣了半天,说:“我们在省里只晓得有汇丰银行汇丰洋票,几年里,兄弟在上海的时候也曾使过几张,却不晓得有许多的银行。依兄弟想来,只有汇丰同我们中国人来往,余某人的这银子大约是放在汇丰,我们只消到汇丰去查就是了。”上海道无话可说。 第二天一早,藩台就想到汇丰家去查账。未曾上车的时候,车夫说,今天礼拜日,外国人是不办公事的,去了也是白去。藩台要面子,说:“管他妈的礼拜不礼拜!我到他门口飞张片子,我总算到过的了。” 一霎时走到三层楼的汇丰银行门口,当时在外滩还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房子,果见两扇大门紧紧闭着。投帖的人叫唤了半天,亦没有一个人答应。投帖的无奈,只得走到马车跟前,据实回复。藩台叫他把片子留下就是了。投帖的又跑回去,拿张片子塞了半天亦没有塞进,只好蘸了点唾沫,拿片子贴在门上走了。 第二天藩台仍旧坐了马车赶去。上了台阶,投帖的就挺着嗓子喊“接帖”。一个工役连忙挥手叫他出去,又指引他叫他走后门到后头去。藩台心上很不高兴,自想:“我是客,我来拜他,怎么叫我走后门?” 原来汇丰银行开业后,有一条奇怪的规定,凡中国人与汇丰的业务往来均须从后门进出,所以有人指引他到后边去。当下藩台无奈,只得跟了投帖的跟班走到后面。 其时柜台上收付洋钱,查对支票,正在忙个不停,也没有人去招呼他。跟班拿了名片,叫唤了几声“接帖”,没有人理他;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忽见里面走出一个中国人来,也不晓得是行里的什么人。藩台便亲自上前向他询问,自称是江南藩司,奉了朝廷的差使,要找外国人说一句话,看一笔账。那人听说他是藩台,便把两只眼拿他上下估量了一番,回报了一声:“外国人忙着,在楼上,你要找他,他也没工夫会你的。” 书中描写,“其时来支洋钱取银子的人越聚越多,看洋钱的叮呤当啷,都灌到藩台耳朵里去。洋钱都用大箩筐盛着,豁琅一掼,不晓得几千几万似的。整包的钞票,一沓一沓的数给人看,花花绿绿,都耀到藩台眼睛里去”。 藩台看此情形,知道再也无人理会他,于是打道回府。藩台的查账以失败而告终。堂堂清朝政府的大员,昏聩无知自不去说他,而面对一家财大气粗的外国银行毫无办法,其情可哀,其形可叹也。小说讽刺清末官场各色腐败情形,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近代外商银行在中国成长的最初印记。(转贴)
2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4 17:49 , Processed in 0.033410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