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邓小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邓小平

相关日志

分享 创新是解决中国公私二元经济对立的最好办法
稻草 2016-12-1 08:55
中国二元经济是指:公有经济、私有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局面。 邓小平时代是私有化时代,根本没有考虑过公私两种经济的合理比例。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私有化一边倒,公有经济全线崩溃。正因为邓小平私有化政策的深刻影响,中国各级政府把公、私两种经济制度对立起来,害怕发展公有经济,只愿意发展私有经济。面对如此的政治现实,中国政府只能用构建“创新经济体”的制度经济结构宏观调控的办法,来保持公有经济、私有经济的合理发展比例,即公有经济为主体,私有经济为辅助。 那么,创新经济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公有经济体、私有经济体、个人经济体三者都积极投入创新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共同体,它是以创新为纽带连结起来的一个整体,我们叫它“创新经济体”。 那么公、私、创三个经济体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公有经济是主导、创新经济体是活力、私有经济体是补充。公、私两个经济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创新经济体是中国经济的推动力。公有经济在三个经济体中间是起统率和引领作用的,其主体地位是制度使然,必须形成,不可动摇,比例上保持在占中国经济总量51%以上,并与意识形态进步相关连,匹配相应增长。那么,这个比例如何实现呢?就是通过创新经济体的构建和发展来实现。 创新经济体除了纳入 经济 制度,还要有制度机制及其法律保障、财税规章、道德进步、文化演进,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经济体。 这就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东西南北兵:【邓小平临终前最真诚的一句话就是:看来我还是不如毛泽东】ZT ... ... . ...
热度 5 他乡异客 2016-10-31 17:12
邓小平临终前最真诚的一句话就是:看来我还是不如毛泽东 毛泽东是激发人类理想,以精神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邓小平是鼓动人性欲望,以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贪腐; 毛泽东是让中国人勒紧裤带搞建设,长远发展为目标。 邓小平是让大家放开肚皮享受生活,现实利益最重要; 毛泽东是奠定了中国经济坚实基础,泽被东方后世子孙。 邓小平是启动了私有化的改革开放,贪腐卖国遗患无穷; 毛泽东是让国家真正强大的人。 邓小平是让国家表面“富裕”的人;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真正的巨人。 邓小平是站在了巨人肩上的人; 毛泽东是理想主义的革命。 邓小平是实用主义的改革; 毛泽东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邓小平是摸着石头过河,问路在何方? 毛泽东是革命者要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邓小平是改革者要先解放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毛泽东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人民群众是主人翁。 邓小平是工人阶级就是打工阶级,工农沦为廉价劳力; 毛泽东是让百姓怀念的人民领袖。 邓小平是让肥猫称赞的至爱亲朋; 毛泽东思想是指路明灯。 邓小平理论是魔术咒语; 毛泽东是与大国较量抗美援朝,擒贼先擒王 。 邓小平是被列强欺凌韬光养晦 ,媚美穷大方; 毛泽东是让西方看到东方的雄狮,不可小视退避之。 邓小平是让西方看到东方的熊猫,任意玩弄于股掌; 毛泽东是让中国影响了世界,世界革命有方向。 邓小平是让世界影响了中国,和平演变有希望。 邓小平临终前最真诚的一句话就是:看来我还是不如毛泽东
个人分类: 转载|9144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真相令人震惊:吃饭问题是毛泽东解决的不是邓小平
稻草 2016-8-10 21:18
一、综述 现在许多人一说吃饭问题好象就是邓小平解决的,实际不是的。 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泽东搞的。一承包就解决吃饭问题是一个谎言。现在农村种田的都是老弱病残,劳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了,穷的还是穷。 中国要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毛泽东时代做到了: 一是优良种子。1972年袁隆平解决了杂交水稻良种问题,1972年李振声解决了杂交小麦问题,但大面积推广有一个过程。优良品种推广以前水稻和小麦产量平均亩产只有400斤左右,而良种推广后平均亩产800斤以上,这就是差异。 二是种植面积。毛泽东时代开荒最多,水利建设最多。种植面积是毛泽东扩大的,梯田是那个时候大规模兴起的。东北大米,新疆棉花都是毛泽东派军人王震带头弄的。 三是农业机械化。毛泽东时代有农业机械局,现在一些地方没了。农业机械研究在毛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直至现在还是在毛时代基础上发展了农业机械,但现在的农村机械基本是外资控制的,例如日本的。 四是农药化肥。农药化肥这两项都是毛泽东后期才发展起来,大面积应用是毛泽东去世后。 1972年毛泽东开始筹建重化项目,1973年开始中国一大批重大的石油化工项目全面动土开建,1977年、1978年局部投产,1979年基本上全面建成投产,是为中国农业抛弃农家肥、大规模使用尿素、碳氨、钾肥等化肥时代真正开始。 五是大承包并没有增产。全面大包干的第一年即1980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2055.5万吨,人均324.7公斤;而大集体的最后一年1979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33212万吨,人均则为340.5公斤,高于大承包的第一年。想想1949年以前,中国农村就是典型的私有经济,仅湖南省为例,一年就饥饿死700多万人。中国私有制经济高峰全球第一的唐朝,其一品大员诗人李绅也无限感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同样是种田,没有承包的南街村,华西村粮食产量还高于那些承包的村,这也说明承包并不是增产的因素。安徽省统计局粮食数据表明,万里在安徽省搞承包后全省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直到他离开安徽,他的小岗村也是一个假典型,现在仍然靠安徽省财政厅扶植,连村支书都是财政厅的干部。 六是毛时代积储了粮食。到70年代末,国家粮库库存粮食高达5000多亿斤,80年代吃的陈化粮就是指毛时代仓储的粮食。为了掩盖大承包并没有增产,邓小平胡耀邦把毛泽东时代积累的粮食库存以陈化粮的形式全部吃光,以表明是它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七是农村劳动力。集体劳动力在毛泽东后期出现过剩,主要劳动力还是在农业上,一部分分散到乡镇集体企业,华西村的乡镇企业是毛泽东在1965年第一个支持并批示:“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再明确次提出:“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到1978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共有152.4万个。其中社办企业32万个,平均每个公社6个;大队办企业120万个,平均每个大队2个。全国已有98%的公社、82%的大队办了企业。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达550亿以上。社队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点七。邓后农村劳动力主要是留守人员了,乡镇即社队企业被全面搞垮台,同时因为家庭承包实施大规模农业已经完全没有可能。 综上所述,毛泽东才是真正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人,并不是邓小平。 二、新中国1965年---1989 年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人口(万人) 人均粮食(公斤/人)   1965 19453         72538     268.1766798   1966 21400         74542     287.0864747   1967 21782         76368     285.2241777   1968 20906         78534     266.2031731   1969 21097         80671     261.5190093   1970 23996         82992     289.1363023   1971 25014         85229     293.4916519   1972 24048         87177     275.8525758   1973 26494         89211     296.981314   1974 27527         90859     302.9639331   1975 28452         92420     307.8554425   1976 28631         93717     305.504871   1977 28273         94974     297.6919999   1978 30477         96259     316.6145503   1979 33212         97542     340.4892252   1980 32056         98705     324.765716   1981 32502         100072     324.786154   1982 35450         101654     348.7319732   1983 38728         103008     375.9707984   1984 40731         104357     390.3044357   1985 37911         105851     358.1543868   1986 39151         107507     364.1716353   1987 40473         109300     370.2927722   1988 39404         111026     354.9078594   1989 40755         112704     361.6109455   --------------------------------------   大集体最后一年也就是1979年的粮食产量是33212万吨, 而大包干的80年代的粮食产量除了83、84较高外, 在80、81两年的粮食产量还明显低于79年, 而85至89年期间的粮食产量并不比大集体时代的79年有多少明显的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毛泽东在1973年启动的43计划中的13个大化肥项目竣工投产,大包干的80年代的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则是其间粮食增产的主要手段, 当年的资料显示,一公斤尿素可使粮食产量提高4斤左右。后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和李振声良种小麦的推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包产到户并非是人们吃饱的主要原因。 大包干的第一年198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比1979年净减产1156万吨,第二年也净减产870万吨。 三、中国农业主粮的科研 一是袁隆平主持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1964年开始,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这是中国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叙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34岁的袁隆平和各地的科研小组整整花了6年时间,每年两季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育种实验,但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6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 1968年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1970年1月2日,遇5级以上地震,仍然坚持繁殖试验,直到收获。 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在常德召开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此时袁隆平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数千次的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产生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待解谜团。也正因于此,“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就座和发言,公开表示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会后,华国锋还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广泛发动群众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初见曙光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中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中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从1965~1973年,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中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中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中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中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8年2月,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二是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 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徐老的突出贡献是将国际国内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和叶龄理论同垦区实际相结合,组装推广了水稻“三化”栽培(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和叶龄诊断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使黑龙江垦区1988年以来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 1951年,徐一戎终于来到了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从事农业科研,施展抱负。当他走遍鹤立河、梧桐河等十多个农场荒原时,高兴地发现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心里萌发了研究水稻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领导支持后,他高兴地找到读大学时有关水稻栽培方面的资料,又用半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北方数省,搜集稻种,开始《高寒地区水稻品种资源研究》的课题。 徐一戎一面对气温、土壤和水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一面对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为了研究水稻,他把佳木斯市图书馆的农业技术类书籍几乎翻遍,积累的32本笔记和4000多张卡片,摞起来有1米多高。 “856农场刚建场的时候,小青山还是一片荒原。一次,我们带着经纬仪、水平仪来到一个小山包勘测地形,忽然听到风声,但看不到任何起风的样子。正在纳闷时,草甸子上跑过一片黑乎乎的东西。那时我们都配着手枪,情急之下一通打,就见蹦起一只野猪。等我们下山查看的时候,只看见地上有血迹,野猪群早就不见了。” 讲起创业的故事,徐一戎脸上闪现出激动和喜悦。“就是在那个山包上,我们看到一块伪满时日本开拓团留下的石碑,上面记录着当年测量的数据。”徐老皱起了眉。 “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马架子、小草房,甚至盖个帐篷,铺上草就开始搞研究。”尽管条件艰苦,但他筛选出的30多个品种里,最高亩产达到了242公斤。 1972年,徐一戎把多年积蓄的热情和力量全部投入到了试验田。 为了准确及时地观察每一个品种长势长相变化,需长时间泡在水田中,炽热的阳光剥掉了他身上一层又一层皮。但整地、播种、施肥、灌水、除草、灭虫、收获,从头到尾他一项不落。 为了攻克低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难关,他将秧苗栽到花盆和木槽里,放在经过处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验耐冷性能。同时,他用调控手段,让分蘖期提早,让长穗期提前错过低温段。这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规措施。 经过1000多个日以继夜的不懈努力,在8亩试验田中,徐一戎用“合江19号”创造了直播水稻亩产千斤的纪录。 从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至今,近60年来,徐一戎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一年里,100多天在办公室里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著作;100多天在水稻田间做科研和现场指导;100多天到基层去讲课、培训、推广技术。他勤奋钻研,不懈求索,时刻追踪国际水稻科技前沿动态,活到老,学到老,先后主持研究了《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等20余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空白,为我国寒地水稻大面积发展和持续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目前,他共写出328本、总计24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其中《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心怀稻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掌握的“傻瓜技术”,印制成水稻叶龄诊断图发放到每户稻农手中,被群众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他的足迹遍布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为了培养年青的水稻科技人员,发展寒地水稻事业,2008年10月,徐一戎把一生的积蓄100万元,捐给所在单位,设立了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三是李振声主持中国杂交小麦良种研究   1956年,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进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那年,正赶上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有的地方小麦减产两到三成。李振声受到很大触动,决心培育抗病小麦。但当时,他研究的方向是牧草。   “农民精心栽培小麦几千年,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管,却长得很好。”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他就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   让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杂交谈何容易——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是三大难题。从外观上看,杂种分离的类型很多,而且很不稳定,有时一个杂种看着很好,而下一代面目全非了,为此,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胞遗传学研究。   1964年6月14日,在经历了连续40天阴雨后,天气忽然放晴。实验田里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青干了,只有一个保持着金黄色,这就是后来功勋卓著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 此后,经过两次杂交,1972年李振声带领课题组终于育成抗病、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1979年,“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随后大面积示范推广。 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超150亿斤。 李振声还反复强调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他说自己学习哲学的捷径是读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几十年的经验,让自己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 四是完善的农业科研教育体系 毛泽东时代建立了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 1、各种层次的农业科技研究单位:中国农科院、各省农科院、各市县农科所、乡农业科技站、育种站等等,覆盖全国。 2、农业院校遍布全国:各省市有农学院、各地市有农业学校(江西称共大分校),为农业战线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材。 3、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校也大量建立:水利科学院所、农机学院、水利学院、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学校等。 四、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   “一五”期间为7.1%,   “二五”期间为11.3%,   三年调整时期为17.7%,   “三五”期间到“五五”期间在10%左右,   而到‘六五’期间降至6%,1986年降到3.3%,跌到历史的低谷。   改开后对农业大撒把政策,导致水利设施年年失修,农业科技队伍急剧萎缩。 五、水利建设历史规模最大,最强 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200亿立方左右。   1949—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大中小水库84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   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有水库大中小水库854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改革开放后,全国水利建设大幅下滑,病险水库日益增多,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是全国大江南北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河北今年还淹死300多人,武汉成了水城。实际北方都缺水,水因为没有水利设施涵养存储,毁淹城镇和农田后,又白白流失掉了,形成生态恶性循环。 六、尾声 毛泽东同志率领全中国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艰难努力,终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种 “ 一承包就吃饱饭 ” 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迷惑人们的 “骗人谎言” 。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2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文革受“迫害”住地曝光(现场多照片)
热度 1 稻草 2016-6-23 21:50
“文革”时期的1969年10月,邓小平再次受到批判被押送离京,下放到江西南昌市城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期间,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在位于新建县望城岗南昌步兵学校(现南昌陆军学院)内的将军楼居住。邓小平文革时期受“迫害”的居住地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有人对此表示“愤愤不平”:就住这里啊?我愿意一起受这样的“迫害”。   这是位于江西南昌城郊新建县境内的邓小平旧居,这里是“文革时期”邓小平被下放在此劳动、生活的居所。据介绍,邓小平旧居现为南昌陆军学院院内一处两层独家楼院。图为上世纪50年代末仿苏式建筑建造的两层楼房——将军楼(现在被称为“小平楼”)。   图为邓小平夫妇卧室。 1969年10月(“一号命令”大面积疏散)—1970年2月文革期间,邓小平受迫害、疏散下放居住的南昌步兵学校少将校长小楼外景。(来源:洪源微博)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开展创新型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稻草 2016-5-28 08:56
一是营造创新型干部队伍成长的大环境。全国要掀起创新思想建设的高潮,让全国人民尊重创新,崇敬创新,热爱创新,也就是“万众创新,舍我其谁?”。这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创新深入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细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要鼓励干部提出具体的能够指导当地发展实践的创新措施,要承诺给干部平等的实践机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二是提拔创新型干部。在上述第一点的这个思想舆论基础上,中央要提拔一批创新型干部到省部级主要领导岗位,起到示范作用,然后对于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型干部,要破格提拔到各级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岗位,逐步实现中国干部队伍的创新主流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无所作为的庸才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改造时住的“牛棚”(图片)
热度 1 稻草 2016-5-3 08:14
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改造时住的“牛棚”(图片)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小岗村为什么成了过街老鼠
热度 1 稻草 2016-4-27 09:03
小岗村就是邓小平和万里搞的那个分田单干的典型。近日,随着新闻热点的关注,本以为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热捧,不曾想,小岗村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是啊!每年6000多万留守儿童们用滴血的呼救在声讨! 是啊!一承包就吃饱饭的谎言骗了中国人几十年!人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是啊!农民种地还亏本! 是啊!农民再一次成为了资本家、贩子的佃农! 是啊!农民又成了一盘散沙! 是啊!农村已经衰败! 是啊!农村已经凋零! 而这都是拜小岗村所致啊!老百姓怎么不 愤 恨呢?!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秋远:毛主席时代中国人真的健康吗?(转帖)
热度 2 天涯过客 2016-4-18 19:06
毛主席时代中国人真的健康吗? 2016-04-17 14:07:41 秋远 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有着淳朴的传统观念。我出国之时,他们全力支持,但是我知道他们其实心里很不情愿,他们不愿意我再去拼命,更不愿我替资本家卖命,去了美国不就成叛徒了?他们总是教育我要感谢邓小平,否则我是上不了大学的。也许受他们影响,我很早就不愿意谈及政治时事,觉得好无聊好虚伪。不过,看到一个关于毛主席时代的玩笑引起很多人关注,连带回忆起一些往事。 说到那个年代的生活,大家讨论的事实和印 象基本都是城市生活,其实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八亿人口人口中的七亿,是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的生活和健康跟当时的城市相比,也差了很多很多。农民没 有户口,没有免费住房,没有免费医疗,没有退休金。可以说,按今天的标准,那时城市也算不上富裕, 连温饱也很勉强 ,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 这样的温饱是以牺牲七亿农民为代价 的。大饥荒饿死多少人大家争论不休,可是有没有人问, 为什么没有准确数字 ,饿死的都是谁?是农民, 当代中国社会的奴隶 ,所以没有人关心。很长世间,中国的所有统计数字都是“城镇人口......”, 农民连被统计的资格都没有 。 那天跟朋友聊天,说到博客,她说无法理解为什么你们这一代人那么反动,中国不是挺好的嘛。我说,那是因为你年轻,你没有经历过。其实,很多时候你关心中国, 是因为有太多的感情,很难无动于衷,无论你对某些事情的评价本身是否正确。中国的政治家,舆论宣传,包括所谓 文化人 ,有谁能告诉我,凭什么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人强制拿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饿死? 城市犯罪分子最重的惩罚不是坐牢,是吊销户口下放农村,而农民未经许可进城本身就是犯罪 。不幸出生于那个年代的农村,生下来就是罪人,而且祖祖辈辈都注定是罪人? 我离开了农村,也离开了中国,我 怀念故土,怀念亲人 ,但是我 不怀念 那个年代,那种生活。 中国当时确实没有很多现代的富贵病,但这并不就是健康,当时的人均寿命远低于现在就是铁的证据。当时,肝炎,结核,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现在。毛主席时代的农村, 60岁已经算是高龄了,长寿的主要是基因好和子女孝顺 。你感觉得病的人少,是因为今天生活中的很多人在那种坏境下活不到癌症年龄。我小时候认识的人当中,有一个十三岁死于癫痫,有一个十九岁死于肝癌,岁数大一点的五十多岁的邻居,有死于淋巴癌的,有死于中风的。有一家四个小孩死于农药中毒的, 有死于煤矿事故的。而且,那个年代有病了没有能力就医,很多时候只能自己熬着。邻居大婶四十多岁得了白内障,最后导致失明。我的第一任小学老师得了精神分裂,三十多岁去世。因为不堪折磨自杀的也常有所闻。我的一位同学父亲跳井自杀,我姥姥家邻居老太太用菜刀割断了自己喉管。 很多时候看到所谓红薯抗癌,胡萝卜有营养以及什么 自然食物健康的文章,我都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写文章做研究的人自己都没有去试过,而我知道那种饮食的后果 。 高中时,学校的男生有一半白了头,我自己的了夜盲症 ,晚上要摸着枪走路, 身上发生溃疡,上课无法坐着 。农村孩子平均身高比城里要低十公分,婴幼儿死亡率极高。乡下有一种职业就是替人掩埋小孩尸体。婴幼儿死亡不能入祖坟,只能偷着在野外挖坑埋掉。我知道的邻居和亲属当中至少有四个没有活到一周岁。 也有人说,当时没有贪污没有社会道德败坏之类的,其实那是一种表面现象。再一个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人性得不到尊重的社会,人性中的各种丑恶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多少人被批斗迫害,多少亲朋好友甚至夫妻子女反目成仇,多少知青为了回城出卖肉体和灵魂。只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太贫穷太落后,那些贪官高干的生活还比不上今天的很多普通民众。 今天中国社会的道德沦丧是谁种下的果? 那些贪官恶霸,那些奸商骗子都是谁培养出来的? 他们都是新中国成长起来毛主席教育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时代在进步,人类在进步,中国终于也开始进步了,无论是社会文明还是物质生活。中国有很多问题堪忧,包括健康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有赖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健康,是一个并不可笑的玩笑。如果你觉得那种生活健康,不要来美国,去非洲或者北韩好了。 http://www.wenxuecity.com/blog/201604/70402/822258.html
个人分类: 留档珍珠湾|7203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的政治经济学
稻草 2016-3-22 08:15
邓小平的政治经济学是把好端端的公有企业妖魔化,让它成为臭狗屎,然后白菜价卖给私人,关键点来了,私人接了以后,原来的“白菜”恢复了“金子”的本来面貌,政府开始计算GDP了,有的还上市了,一元变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下GDP又上去了。 有人统计了一下GDP,1978年后,GDP平均增速9%左右,1949年到1976年国家统计和未统计的国民产值,平均GDP居然达到16%以上。如果按照16%以上GDP,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早就超越美国,是现在中国经济总量的2倍以上。 还有那个吃饭问题不是邓小平解决的,是毛泽东解决的,这个媒体要纠正,让事实数据说话。补充一例,新疆棉花、东北大米是毛泽东搞的,就凭这两点,中国人民就应该把毛泽东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现在的中国人要棉花谁不想要新疆棉花,要吃米饭谁不喜欢吃东北大米啊?对不对?!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刘伯承之女:父亲没有留遗嘱请邓小平主持他遗体告别!
热度 1 稻草 2016-1-21 06:32
  与那个年代的许多革命者一样,刘伯承也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意志力。1916年,刘伯承在参加护国战争的丰都战斗中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另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穿透右眼射出,失去了右眼。当时缺医少药,又延误了治疗时间,伤口感染化脓,危及生命。刘伯承在地方好友帮助下才秘密潜入城中,找到德国著名医生威廉·阿曼做手术。   “那时候的麻醉药副作用相当大,可是父亲作为部队指挥必须保存好脑子,所以他坚决拒绝麻醉。”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医生为他清除眼眶内的腐肉,刘伯承双手紧紧捏住手术台的木角,咬紧牙关整整坚持了三个小时。手术结束后,德国医生问:“疼得厉害吧?”他忍住剧痛还幽默地回答:“割了74刀。”德国医生连连感慨:“佩服,佩服!”刘伯承一生负伤11次,其中重伤9次,他也许是中共重要将领中受伤最多的人之一,他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说我作战有些经验的话,那是子弹告诉我的!”   孙子对带兵打仗者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在朱德眼里,刘伯承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品质。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带领部队执行“挺进大别山”战略任务,前面淮河挡住去路,后面眼看追兵已到。刘伯承想带部队涉水过河,派参谋前去探查。参谋是个喝了些墨水的小知识分子,回来报告说:“大水滔滔,难以过河。”刘伯承当即批评他:“你应该看水深、流速、河底情况等,‘大水滔滔’是什么概念?”他自己带了一个警卫员,找了一个小筏子下了河,手拿一根竹竿亲自试水深,然后看见一个饲养员从上游拉牲口过了岸,刘当即判断:可以过河。他们在河两岸拉起长长的绳子,士兵们蹚着快涨到脖子根的河水,迅速转移到河对岸。也算天意,当追兵赶到,河水已经涨得老高。   刘伯承率部队进军大别山时,下令把包括马车在内的辎重都甩掉,轻装行军。第二天早上起来,在朦胧中看见行军队伍中仍有一辆马车,一问,是作战科长的。这位平素被刘伯承看重的作战科长解释说,作战科东西多,所以还需要用马车运,刘伯承大怒:“来人,把他绑起来!”于是这位科长被五花大绑,一直跟在队伍后面行军。“部队里最讲究‘信’,军令如山,这一点上,他要求得很严。”   古代兵书对将者提出“冬不服裘,雨不张盖”的要求。1937年129师举行抗日誓师大会时,刘伯承统率的部队不过万人,天下着大雨,他“雨不张盖”。12年后,1949年7月7日, 南京举行阅兵仪式,又是下雨,这时他统率的部队已达几十万人,仍旧雨不张盖。第二天的南京《新华日报》对阅兵典礼的报道,有这样一段:“天正下着雨,而刘司令员却几次拒绝了警卫人员送上去的雨衣。他淋着雨,注视着从台下经过的战士的行列。队伍行进得很缓慢,刘司令员这时向李达参谋长说:‘步伐还可以加速一些,战士们都没有带雨具。’”   1955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南京,参观南京军事学院。由于刚授衔,学院决定校级以上军官,身着新发的礼服,佩戴勋章夹道热烈欢迎。不巧当天又下起大雨,有人舍不得刚发的新礼服,于是向刘伯承建议,将欢迎仪式改到礼堂里进行。刘伯承回答:“事关国威军威,哪能随心所欲!”结果仪式当天,他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礼服,拒绝雨伞,陪同外宾前来的陈毅见此情景也拒绝了雨伞。两位元帅英姿焕发,冒雨欢迎外宾,令苏加诺一行深受感动,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一个年代革命者心目中都有一个神圣的理想,这也许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在刘弥群眼中,父亲的很多举动都是从大局出发,超乎个人名利之上的。抗战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而早在十年前,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想想看,如果不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怎么会毫无怨言地接受从军长到师长的身份之变?”渡江战役后,刘伯承又率领二野进军大西南,国民党部队土崩瓦解后,中央的部署是由贺龙接管西南,于是刘伯承率二野部队在成都城外守了三天,直到兄弟部队到达成都、先进城后,才带二野部队随后进城。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组织性强”似乎已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但这恰恰就是那一代革命者的特点。“有一些文章说,父亲当年提出‘非邓小平来当政委不可’,又说他留遗嘱指定要邓小平主持他的遗体告别会,父亲根本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传言既是对父亲的不了解,也更是对那一代革命者精神境界的不了解。   刘伯承还鲜为人知的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通。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重庆开县一个贫苦家庭,虽家境贫寒,但刘伯承的父母仍举债供他读书。12岁那年,刘伯承参加乡村的科举考试并中了秀才,最终因为被别人举报其家世是吹鼓手出身而被逐出考场。   刘伯承年轻时就爱读书,这一习惯保持了终生。1921年因战斗负伤而休养,那段时间他“不止读了一屋子的书”,其中不乏《二十四史》等中国古典典籍。刘蒙说,后来他在重庆图书馆还看到了父亲当年读的那套《二十四史》,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点评,“其中不少特别独到的视角”,让他深感触动。茅盾先生曾在回忆录里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有一次与刘伯承同桌吃饭时聊起《二十四史》,刘伯承的见解让茅盾也深感钦佩,令其感慨“刘伯承是真正读书的干部”!茅盾当即表示,送刘伯承一套当时很难买到的精藏本《二十四史》。   南昌起义失败后,1927年底,刘伯承乘坐一艘苏联海轮离开上海,远赴莫斯科学习军事。刘伯承一下船,就被告知自己的俄文名叫“阿法纳西耶夫”。进校报到时,他仍在心里默念着那个拗口的名字,却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哄笑起来,原来上面已经点到“阿法纳西耶夫”了,他愣是没听出来。   刘伯承先是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35岁的他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刘蒙说,父亲此前有一些英文底子,但俄文一窍不通,33个字母组成的俄文无异于天书。于是他每天都在左手手心上写满生词,走路也背,上厕所也背。“看书的时间长了,右眼的假眼球把眼眶磨得生疼,他就把假眼球取出来接着看。”刘弥群说。刘伯承在步兵学校的同学后来告诉刘蒙,那段时间,刘伯承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就寝之后他就蒙上个毯子,在“小帐篷”里点灯学习。有同学起来上厕所走过“帐篷”,就按一下他的头说,该睡觉了。   俄文颤音很难发音,中国学生戏称“打嘟噜”。刘伯承打这个“嘟噜”舌头就是不听使唤,于是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到操场上大声“打嘟噜”。在莫斯科冬天哈气成冰的早晨,刘伯承硬是把“嘟噜”给打出来了。   那时的苏联实行供给制,刘伯承是以中共将军的身份去学习的,享受的待遇高出普通学员。他找到学校打扫卫生的一位女工说:“你陪我聊天,我可以把用不了的供应券给你。”于是他的口语提高得非常快,半年后已经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了。老师惊讶地问:“你是不是讨了个俄国老婆?”刘蒙说,当时在苏联学习的还有一位国民党官员屈武,屈武倒是真的娶了一位俄国老婆,但俄语差远了。半年后,由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亲自写推荐信,刘伯承进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留学三年的刘伯承回国。   刘伯承后来组建南京军事学院时,曾经聘请过一位苏联顾问。苏联顾问比较傲慢,经常指责中方不懂军事。有一次刘伯承约他谈话,用俄语重点阐述了自己对俄国著名军事家苏伏洛夫十大军事原则的理解,苏联顾问听后对刘伯承的学识深感惊讶:“没想到中国还有人对苏联军事家研究如此深刻!”从此他再也不评头论足。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伯承留下了390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他戎马倥偬且失去右眼,尚能如此,更令人敬佩。   (摘自李菁:《共和国的记忆》,东方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得很!
稻草 2016-1-13 10:13
有的人说,国有企业垮台是产权不明晰,这是无知的表现,或者是装睡的表现,也就是愚蠢,或者是欺骗老百姓! 公有企业包括国有、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的,所有权是国家,是人民的资产,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责任人是国家主席。 集体企业是集体所有,省、市、县、乡、村属企业,那是 省、市、县、乡、村范围内的全体人民的资产,责任人是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村长。 但是,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执政的,它是领导国家的,实际第一责任人是各级党的第一书记。 邓小平掌权,一个军委主席领导党书记、国家主席,那么邓小平成了第一责任人,这本身就是违反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的。他把大部分国企、集体企业搞垮了,那第一责任就是邓小平的责任,这个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邓小平的虚假GDP说明什么?
热度 1 稻草 2015-12-25 09:50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姚胜算了一笔账,粗略计算, 目前我国的政府债务大概已经达到36万多亿左右,估计占到GDP的60%左右,约是2015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的1.78倍;至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有偿还责任的是16万亿,系2015年地方本级财政预算收入数的1.23倍,如果加上或有债务,则达到1.84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提出,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前期存在 过分举债 和 隐性举债 ,“未来是否可能出现一些地方政府事实上的‘破产’的问题值得警惕。我国破产法规定的破产主体是企业,一旦地方政府发生事实上的‘破产’,中央政府将承担多大程度的责任?地方人大应该怎样安排?这些问题都应未雨绸缪,提前研究”。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123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8 21:12 , Processed in 0.057807 second(s), 1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