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新浪科技

相关日志

分享 生物体内的怪异量子力学:被人类忽视的微观世界
稻草 2017-1-8 22:11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如果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最能够体现“科学难以理解”这一观点的话,那么量子力学一定是当仁不让的。 科学研究显示在微观的量子世界里,物质的行为方式非常怪异,在我们熟悉的这个宏观世界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位置,也可以瞬间消失或者凭空出现。   好在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怪异的量子物理效应在我们所生活的宏观世界中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仍然是那个被“经典”物理学支配着的世界——或者至少这是科学家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直到数年之前。   光合作用中的量子效应 粗看起来,光合作用似乎进行起来非常容易   现在,我们的这个信心来源正在逐渐崩塌。量子效应距离我们的生活或许并不像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遥远。相反,它们或许就存在于很多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过程之中,从光合作用到发电厂,再到鸟类的迁徙行为,甚至我们的嗅觉可能也与量子物理学有关。   事实上,量子效应是大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它确保生命体能够更好地运作,也让我们的身体成为一个运作更为流畅的系统。   比如,从表面上看,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植物、绿色藻类和某些种类的细菌能够借助太阳光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合成有机物。而让生物学家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就在于:这整个过程看上去有点太过容易了。   光合作用中有一个环节尤其让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一个光子——你可以理解为一颗组成光线的粒子,在宇宙中穿行数十亿年之后,与你家窗外的某一片叶子里的一个电子相遇了。对于这个幸运的电子来说,接触到光子让它获得了能量并开始到处运动。它穿过叶片细胞内的一个很小的区域,并将其多出来的能量传递给一种特殊的分子,后者扮演了一种类似能量流的角色,将“燃料”输送到植物机体的各处。 光合作用的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量子效应的作用   这里的问题在于:这个小小的能量输送系统运作地太好了。经典物理学认为受到激发的电子应该在受激发后在负责光合作用的细胞内到处运动一段时间,随后才有可能从另一端出来从而完成能量的传递过程。但在现实中,电子穿过整个细胞所用的时间要远小于理论值。   这还没完,受到激发的电子在这整个过程中间几乎不会损失任何能量。这在经典物理学观点看来是难以现象的是一件事,因为在胡乱穿过细胞内部的过程中,由于与细胞内壁等区域的碰撞,电子应该会损失一部分能量,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整个过程太过迅速,也太完美太顺畅太高效了——总之,这过程太完美了,几乎不像是真实的。   然后在2007年时,研究光合作用过程的科学家们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科学家们在光合作用相关的细胞内部观察到量子效应起作用的证据。对电子行为的观察开启了相关研究进展的大门,科学家们意识到,量子效应可能在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可能是关于受激发电子为何能够如此高效地通过光合作用细胞的部分答案。量子力学的一项诡异特性便是它允许粒子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不同的位置,这种特性被称为“量子叠加”。利用这一特性,一个粒子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探寻细胞内部多个不同地点,而不必“先后”探寻这些地点,这种方式让粒子能够几乎在瞬间找到最近的通过路径,从而极大地压缩了通过时间,并最大限度减少了与细胞内部结构碰撞的几率。   量子力学能够解释为何光合作用的效率如此之高,这一点让生物学家们感到意外。德国乌尔姆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苏珊娜·海尔加(Susana Huelga)表示:“我想这时候人们将开始意识到,某种令人兴奋的事件正在发生。” 量子力学原理能够解释光合作用的高效率吗?   类似量子叠加这样的量子理学现象此前都是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被观察到的。一般情况下,开展量子现象观测时科学家们需要将实验环境温度降低到极端低温,从而极大地抑制细胞的无关活动,以防止后者干扰到对量子行为效应的观察。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极端低温条件下,物质还必须被置于真空环境之中才能被观察,而且前提还得是科学家们所使用的观测设备必须是极其精确的,因为量子效应太过微弱,极难进行观测。   而那些潮湿、温暖、生机勃勃的细胞环境则很显然是人们最不会和量子效应相互联系起来的地方。然而,海尔加说:“但即便是在这里,量子效应仍然存在。”   当然,仅仅发现细胞内部存在量子效应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这一效应在细胞生命现象中能够发挥何种作用。有一些理论认为量子叠加效应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海尔加指出,这一效应与实际的生物学功能之间如何建立起清晰的联系,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研究。他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展一些定量分析研究,以证明这一生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效率的确是与量子效应的作用相关联。”   鸟类迁徙机制中的量子效应   更进一步,量子效应在生物学中的作用很有可能还并不仅仅局限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之中。科学界从19世纪起便一直感到困惑的另外一个谜团很有可能同样与此有关,那就是:迁徙的鸟类如何知道飞行的路径?   候鸟的迁徙往往要飞行上千公里的遥远距离,像知更鸟常常会飞往南欧或北非地区以躲开严寒的冬季。像这样飞越陌生的地域上空长途迁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没有可靠的导航,这样的旅程几乎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只从波兰出发的知更鸟,如果在方向感上出现了差错,那么它可能会飞到更加寒冷的西伯利亚去,而不是温暖的北非摩洛哥。 知更鸟是如何知道飞行的方向的?   关于这些鸟类体内可能存在某种生物学导航器官的理论很难站得住脚。如果在知更鸟的大脑或者眼睛内部深处真的存在一些极其细微的针状磁铁,以便探测地球的磁场实现导航,那么在现代如此发达的科技面前,这类器官应该早就已经被检测到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们至今并未在知更鸟的体内检测到任何可能承担这项艰巨导航功能的器官或组织。   另外一项与此有关的理论是在上世纪1970年代提出来的,科学家们设想,或许鸟类拥有某种基于量子效应的化学导航器,能够帮助鸟类指示北方。   皮特·霍尔(Peter Hore)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化学家,他表示这种化学导航器的运作将需要涉及激发态的单电子,以及被称作“自旋”的量子效应。   分子内部的电子一般都是成对的,它们的自旋方向相反,正好可以互相抵消,因而对外部环境不敏感。而一个单电子则自顾自地旋转,这种旋转效应无法被抵消。这就意味着它将会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比如说地球磁场。 量子效应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构成了知更鸟的导航器   霍尔指出,实验已经证明,当知更鸟被暴露于某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电磁波的一种)环境下时,它们会暂时性地丧失方位感。如果某种无线电波的频率刚好与电子自旋的频率一致,这将引起电子的共振效应,从而使电子的震动更加明显。   但这与鸟类使用化学导航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的。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眼睛后方器官内就存在这样一些自由电子,其会对地球磁场发生感应。地球磁场的作用会使电子离开其原本在化学导航器中的位置并开始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产生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只要鸟类持续沿着同一方向飞行而没有偏航,这一化学物质的含量就会持续提升。   因此,对于鸟类的身体而言,只需要检测体内这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就能够获取有关方向正确与否,有否出现偏航的信息。这些信息会被释放,并激发鸟类神经系统做出相应反应,鸟类将会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朝着摩洛哥还是西伯利亚方向飞行。   无线电波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现在能够大致预期,任何东西,只要能够与自由电子自旋之间发生相互干扰,应该就能,至少能够部分地影响鸟类化学导航器的工作。这样一来,我们也就能够解释有些时候有些鸟类突然无法正确分辨方向的现象。   但即便如此,这一理论到目前为止也仍然仅仅是理论,人们还远未能了解其本质。霍尔一直在运用各种理论上能够承担这项工作的分子类型开展相关实验,希望能够揭开鸟类量子化学导航器的秘密。 这种化学导航器将能够告诉鸟类,它的飞行方向是否正确   霍尔表示:“我们已经利用一些化合物开展了一些实验,以便证明化学导航器在原理上是可能的。”这些工作目前已经让他们圈定了一些候选的分子类型,这些分子类型似乎有可能对地球磁场探测产生作用。霍尔说:“我们目前无法确定的一点是,是否在鸟类的细胞内部发生的反应是与实验室中完全一样。”   霍尔表示,磁场导航的理论还只不过是鸟类复杂而研究甚少的导航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运用量子理论解释这种导航机制是目前效果最佳的尝试,但要想真正将鸟类的行为模式与理论化学原理相联系,仍然需要做很多工作。   我们嗅觉背后的量子效应   还有一个领域很有可能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揭开量子生物学的奥秘,那就是气味的科学。   我们的鼻子是如何能够区分不同气味的?传统的嗅觉理论难以解释我们的鼻子如何能够辨别各种不同的气味大分子——当一些气味分子进入我们的鼻腔,现在科学界仍然不清楚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不知怎的,这些分子与我们鼻腔内部的一些气味感受器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让我们能够识别这些气味。 为什么我们能够嗅到气味?   一位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分辨数千种不同的气味。但气味分子是如何表达不同气味的,这一点目前仍然不太清楚。有很多分子在外观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周围多了一个或两个原子,结果它们却能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气味。香草素闻起来有香草的味道,但与之结构非常相似的丁香油酚闻上去却是一股丁香的味道。有些分子的结构相互之间互为镜像,就像你的左右手那样,同样表现出不同的气味。但同样的,有些结构非常不同的分子闻上去的气味却几乎完全一样。   卢卡·图灵(Luca Turin)是希腊BSRC亚历山大·弗莱明研究院的一名化学家,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分子的何种性质决定其所表现出的气味的相关课题。他说:“在嗅觉科学深处有某些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知怎的能够分析不同分子和原子的能力,与我们自认为知晓的分子识别模式不相符合。”他认为,光凭分子结构这一点还无法确定其表现出来的气味,与此相反,他认为可能是分子内部的一些化学键的性质能够提供有关其气味类型的关键信息。   根据图灵关于气味和嗅觉的量子理论,当一个气味分子进入人的鼻腔并与一个气味接收器相结合,在接收器内部就会发生一种所谓的“量子隧穿效应”。   在量子隧穿效应中,一个电子可以穿过材料,从A点抵达B点,在此过程中它似乎能够绕开中间的材料而不受阻挡。和鸟类的的量子导航器相似,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共振现象。图灵认为,在气味分子中的某个特定化学键能够在特定能量作用下发生共振,从而帮助在接收器分子一侧的电子迅速移动到另一侧。只有当气味分子中的化学键在合适的能级状态下发生共振现象时,这样的隧穿效应才能发生。   当接收器内部电子迁移发生时,将会同时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此过程中将产生一个信号,告诉大脑鼻腔内的气味接收器接触到了某种特定种类的气味分子。图灵认为,这一过程对于我们的嗅觉至关重要,而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基于量子效应的。他说:“嗅觉的发生需要牵扯到气味分子的化学组成。而嗅觉过程的解释能够在量子隧穿效应中得到很好的解释。” 硼烷闻上去的味道和臭鸡蛋很像   关于图灵的这一理论,迄今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一项发现,即有两种在结构上极为不同的分子,只要它们拥有相似能级性质的化学键,那么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味道就会非常相近。  图灵预测,一种名为“硼烷”的较为罕见的化学物质,其气味应该会和硫磺相似,或者说闻起来应该会有某种类似臭鸡蛋的味道。图灵此前还从未接触过这种物质,因此这种预言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赌博。   但他的预测是正确的。图灵说,这对他而言就像一根链条,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他说:“硼烷的化学结构与硫磺完全不同,它们两者之间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拥有相近的共振频率。实际上,它们也是自然界中目前已知唯一两种闻上去是硫磺味道的化学物质。”   尽管对于该理论而言,这项预测本身是巨大的成功,但还不能算是最终的证明。在理想情况下,图灵希望能够完全理解鼻腔内接收器如何通过量子效应辨别不同气味分子的具体机制。他表示,目前科学家们已经非常接近于开展相关实验了。他说:“我并不想说丧气话,但我们的确正在开展相关工作。我想我们会有办法做下去的,或许我们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就会取得进展。”   但不管大自然是否真的会借助量子效应帮助生命体从阳光中汲取能量,分辨南北方向,或是区分不同的味道,原子世界的奇异特性仍将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细胞内部精妙结构的信息。(晨风)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家实现100公里光子瞬移
稻草 2015-9-25 11:01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科学家们近日在量子通讯的奇异领域内实现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在一项听上去几乎像是《星际迷航》中场景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一束光在光纤中“瞬间传送”了大约100公里的距离。这项技术未来可能会在密码学领域拥有应用前景,后者的主要目的便是实现对信息的安全传输,其中也包括地球与飞船之间的信息传输。   “量子瞬间传送”技术依赖的基础是一种被称作“量子纠缠”的现象。这是发生在两个原子之间的相关性——即便相隔天涯,其中一个原子的变化也会瞬间影响到与其成对的另外一个原子。其中最令人惊奇的一点就是,这样的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联系似乎是不受光速限制的,瞬间发生的,也难怪爱因斯坦曾经将这种现象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瞬间传送”技术依赖的基础是一种被称作“量子纠缠”的现象。这是发生在两个原子之间的相关性——即便相隔天涯,其中一个原子的变化也会瞬间影响到与其成对的另外一个原子   此前的研究中已经展示了在房间距离内的原子“瞬间传送”,另外科学家们也已经在奥地利实现了跨越多瑙河两岸的光子瞬间传送实验。在2014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实现了25公里距离上的量子瞬间传输。而最新这项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完成的实验则将这一距离记录一下子拓展了4倍。   相关研究论文合著者,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量子光学专家马丁·史蒂文斯(Martin Stevens)表示:“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在这样的长距离上实现量子瞬间传送。”这项成就是采用硅化钼超导材料制成的先进单光子探测器下取得的。史蒂文斯表示:“如果没有这些新型设备,我们根本不可能开展这样的实验,这些设备让我们得以测量极其微弱的信号。”   这样的技术不管是在量子通讯还是量子计算领域都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因其可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前景,如无法破解的加密技术或是先进的密码破解技术。   人体的瞬间传送是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场景(如图)。批评者们认为人体内含有太多的原子,因此难以转化为物理数据并能够再次异地复原。而你如果想要传输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那就还得使它在传输目的地继续存活下去   研究组强调,他们的这项研究相比《星际迷航》中所展示的那种“瞬间传送”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星际迷航》电影中,人们可以将物体转化为信号进行传输,而在位于另一处的接收端再次将信号转换回物体,从而实现物体的瞬间传送。   但就在本月早些时候,一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表示此次这类技术的突破将会为未来出现真正类似星际迷航中那样的“瞬间传物”场景铺平道路。   对于这项技术进展,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评价道,未来实现将人体“瞬移”所需要的技术突破已经达成了。他相信“瞬间传送”技术在本世纪末就将出现   加来道雄说:“你知道在过去说‘把我传送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是嘲笑人的。在过去,如果有人谈论瞬间传送的话题就会遭到嘲笑,但现在我们不再嘲笑这样的话题了。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已经出现,而我认为在10年内我们就将能实现首次对一个分子的瞬间传送。”  对于这项技术进展,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著名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评价道,未来实现将人体“瞬移”所需要的技术突破已经达成了。他相信“瞬间传送”技术在本世纪末就将出现,而能够将我们在宇宙中“自由发送”的瞬移技术的出现也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他指出,作为人类,我们已经实现了在原子层面上对瞬间传送的操作。而一旦人类掌握了对分子的瞬间传送,那么下一步就将是实现月球基地与地球之间的光子瞬间传送,而如果这一实验同样获得成功,那么再接下去人类就会开始尝试一些更大的物体,比如说动物,最后就会轮到人体本身。(晨风) 看未来科技发展,请点击看科幻小说 天地之恋 。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4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岳东晓,霍金终于开始承认统一论了
热度 1 稻草 2015-8-27 10:34
霍金讲的这些关于黑洞的东西,统一论早就精确地用数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了。他终于要和统一论握手了,点击看 统一论网 。 统一论 啊,你是何等的正确与伟大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综合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等媒体相关报道,本周二,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向一群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以及媒体人士介绍了他的一项关于黑洞的最新理论。根据霍金的理论,或许即便你掉进了一个黑洞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你或许会跳进另外一个宇宙!   霍金的这项工作主要与黑洞的“信息悖论”有关,这一悖论长期以来困扰着从事黑洞研究的科学家们。简单来说,这一悖论的核心观点就是:由于黑洞并非永恒存在,它最终会消失。这样一来,最初形成这个黑洞的大质量恒星所包含的信息似乎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随之消失了。然而,量子物理学原理要求信息不可丢失,因此物理学家们一般认为黑洞的消失应该也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才对。那么,当黑洞最终消失时,之前被黑洞吸入内部的信息后来都去哪里了?   尽管这听上去似乎无关紧要,但对于物理学而言却并非如此。如果这一明显的悖论得不到合理解释,那么宇宙中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将会崩溃。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场公开讲座上,霍金教授暗示,如果黑洞不受量子物理学中关于信息守恒原则的限制,那么我们对于时间本身的概念也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本周二,霍金教授解释了他的最新理论,他指出:“我认为信息并非如此前所设想的那样是存储在黑洞的内部,而是在黑洞的边界,即所谓的事件视界上。”事件视界就像将黑洞包裹在内的“外壳”,一旦越过这一边界,任何物质都将被黑洞捕获。   根据霍金的这一理论,进入黑洞的粒子会在这一事件视界上留下少许信息。而当这些粒子通过所谓“霍金辐射”的方式再次从黑洞中出来时,就会将此前留在那里的少许信息再次携带出来,从而保存了信息的完整性。霍金进一步解释称:“外界进入黑洞的粒子携带的信息被存储在事件视界内,而当这些信息被‘归还’时则是以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形式。对于任何现实的角度而言,这些信息的确都已经丢失了。”   在周一的一次公开演讲中,霍金将这种无用信息的归还机制类比为烧掉一本百科全书:从技术上来说,当你烧掉一本百科全书时,只要你保存了全部的灰烬,那么你就并未损失任何信息,但要想再用这本书查询一些什么东西时就将变得极其吃力。   霍金表示,这样的形式转变构成了对于最初外界粒子的某种全息图像——关于三维物体的信息被以二维的形式存储在一个表面上。当辐射离开黑洞时,它会带走部分保存在事件视界上的部分信息。   诺贝尔奖获得者吉拉德·霍夫特(Gerard t'Hooft) 参与了现场讨论,他本人在黑洞信息悖论方面也持有与霍金类似的观点,并且在此之前他还就这一问题发表过多篇论文。但就目前而言,还需要经过更多的讨论和数学方程的计算才能最终判断霍金的这一最新理论在霍夫曼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何新的进展,或者是否霍金已经克服了此前他人的类似研究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难题。   而除了“全息图”模式之外,霍金提到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通往另外一个宇宙。霍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在讲座中提到:“如果你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黑洞,先别放弃,还是有办法逃出去的。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黑洞必须足够大。而如果这个黑洞在旋转,那么它就可能拥有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但你不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这个宇宙中。因此,尽管我渴望太空飞行,但我并不想去黑洞里看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霍金的此次公开讲座吸引了大批媒体记者的关注,但他远非本周在会议期间公开发表自己在黑洞研究领域重大进展消息的唯一与会者。霍金和其他科学家此番参与的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以及北欧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一期黑洞研究会议。理论物理学界的一些最顶尖成员都前来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最终解决一些有关黑洞运行机制方面最艰难的问题。(晨风) 注:要看黑洞是如何帮助人类实现在宇宙星球之间走亲戚,实现宇宙星际航行的,请看我的连载科幻小说 天地之恋(点击即可看) ,作了详尽的介绍哦。 喜洋洋 - 管弦乐 - 民歌.mp3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650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统一论又一次被实验证明是无比的正确
稻草 2015-6-27 20:54
在 统一论 看来,意识只是思维体的一种质,它的量是意量。智慧是一种功能体,是意识参与,和物质运动一起组成的功能。实验再一次证明, 统一论 (www.tongyilun.com) 无比的正确!铁的事实,在下面: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意识并没有思想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的是一种被动角色,而非主动推手。   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很强大,可以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策。事实上,人类意识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强大,在人类行为决策中扮演着被动角色,而非主导力量。在《行为与大脑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心理学家伊沙圭尔-莫塞拉团队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被动框架理论”。根据该理论,意识心理的作用类似于翻译员,可以帮助持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莫塞拉称解释说,“翻译员的任务就是将信息传达表述出来,对信息本身并不进行论述或产生影响。同样,我们通过意识感知到的信息,并不是在意识过程中产生的,也不受意识过程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只是一个中间人,它能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重要。”   专家认为,“被动框架理论”是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它否认了人类对意识的直觉信念和自我观点。根据这一理论,相比传统智慧的控制力而言,意识所起的作用更具反射性,且更无目的性。通过对冲动、思想、感知和行为的筛选,人们感受到自身的意识状态,并受控于这些纷繁复杂的冲动和念头。莫塞拉表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它可以解决问题,在行为决策中起重大作用。事实上,意识的作用非常有限,它只具备一些基础的静态作用,并不断重复简单的工作过程。人们通常将自由意志解释为意识,而意识又是行为方式的决策者,这些认识都不正确。 被动框架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人们的直觉认识。 ”   事实上,意识的作用仅在于转播信息,控制“自发”行为,或是骨骼肌肉系统作用的目标导向活动。莫塞拉打了一个比方,将意识比作因特网--人们利用因特网购买书籍,预订酒店客房,以及从事其它多种网络活动。从表面上来看,因特网对人类生活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但是,深究本质后会发现,坐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或是掌控智能手机的那个人,才是所有行为活动的核心,而因特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毫无其自由意志可言。   “被动框架理论的研究耗费了我们科研团队10多年时间, 最初连我们自己也无法接受这一结论,它挑战了另一传统认识,即意识思考之间有因果关联。 ”莫塞拉称,“人们常以为,思考时,大脑中会跳出一个又一个的想法,这些想法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不是这样的。意识思考之间并无关联,不存在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意识思考的结果还是同样的无意识信息。这项成果的取得之所以耗时较长,关键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一个概念,即意识的作用与意识是被拿来作什么用。此外,该理论成果还将对精神病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某种本不该有的冲动或者想法?那是因为,意识体系并不知道人们会对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触发冲动的意识也并不知道,冲动与其它想法或者行为之间有关联。” 纯音乐 - 乌苏里船歌 - 古筝版.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433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50个可能存在外星人的星系
热度 2 稻草 2015-4-27 12:11
50个可能存在外星人的星系:辐射热量异常高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了50个可能存在外星人的星系,因为来自这些星系的辐射热量异常高。科学家认为产生这种异常辐射的原因可能是外星人在利用恒星的能量,而利用恒星能量的过程会向外辐射显著热量。   该研究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外行星和适居世界研究中心的Jason Wright博士领导。依此研究撰写的“外星人技术报告”已经在《天文物理学报》上发表。报告不仅提到了这些异常高的辐射,还仔细说明了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外星人的红外特征的原因。   Wright博士说:“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某个星系被高级外星文明占领,那外星文明技术产生的能量就可以在中红外波段被探测到。而这种能量要达到可以被人类探测的程度,就必须非常巨大,产生如此巨大能量的原因可能是外星人在利用恒星的能量。而基本热力学定理表明,这些能量必会以中红外波的形式辐射出来。”   正因如此,本次研究使用的NASA红外巡天望远镜(简称Wise望远镜)观测到了这些异常辐射。   整个研究中,科学家挑选了10万个感兴趣的星系,并发现其中的50个在辐射异常高能量的中红外波。   Wright博士说:“对这些星系的下一步研究可能揭示星系的辐射是源自自然天文过程还是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现今的发现并不是外星生命的可靠证据,它们可能仅仅源自自然现象,比如灰尘和恒星形成。实际上,对于我们观测的10万个星系,包括可能存在外星人的50个星系,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星系85%以上的光可能被外星工业使用。”   但是,某些星系还是有可能存在高级外星文明的,只是它们实际辐射的能量比我们当前检测到的要少。Wright博士补充说:“我们观测的越努力,工作的时间越长,我们的探测极限就越高,我们发现外星系文明所需的能量也就越少。”   当然,外星文明不存在也是有可能的。但Wright博士和他的同事不希望这是真的,他们将继续研究星系,寻找人类并不孤独的证据。(愿愿)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3907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家制造原子气体首次实现低于绝对零度状态
热度 5 稻草 2013-1-5 19:01
科学家制造原子气体首次实现低于绝对零度状态 借助量子物理学,科学家们首次实现低于绝对零度的物质状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5日消息,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尽管听起来可能有些让人感觉难以置信,但物理学家们近期真的制造出了一种原子气体,其温度低于绝对零度。他们所开创的这项技术将有望创造出具有“负温度”的物质材料并发展出相应的新型量子态,甚至还将有可能解答有关我们这个宇宙的基本谜团。   开尔文爵士在19世纪中叶最先定义了绝对零度的概念,指出任何物质的温度都不可能低于这一温度极限,即绝对零度。后来,物理学家们意识到气体的绝对零度定义与其中所含有粒子的平均能量有关。绝对零度所对应的状态也就是粒子失去全部能量因而完全无法运动时的温度。当温度上升,气体粒子获得能量,于是其活动也逐渐加剧。   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研究某些特殊性质物质的物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事情可能并不完全如此。乌尔·施耐德(Ulrich Schneider)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他表示:严格意义上说,当你查看一个系统的温度值时,你所查看的图标所标示出的是处于某一能量状态的粒子有可能被观察到的概率。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粒子的能量值都会处于或接近整体的平均位置附近,只有很小一部分粒子是例外。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一情形倒转,更多的粒子获得更高的能量而不是降低其能量,那么整个你所观察的温度计读数就必须跟着整个颠倒过来,而你所读出的温度值也应该从正数变成负数。   谷地和山巅   施耐德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一种超冷却的量子态气体实现了低于绝对零度的创举,这些量子气体的主要成分是钾原子。借助激光和磁场,他们得以将单个的原子排布成栅格形状。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原子之间相互排斥,从而确保持整个图案结构的稳定性。随后研究小组迅速调整其中的磁场,此时这些原子之间不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吸引。施耐德说:“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些原子不再能保持其原有的最稳定的最低能态,瞬间变成了最高的能态,速度之快甚至这些原子都来不及做出反应。”他说:“这就像是你行走在一座峡谷之中,然而在一瞬间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山巅。”   当温度为正时,这种瞬间转变是不能维持稳定的,原子图案会坍塌并相互靠拢。但是研究小组对激光也进行相应调整,使之赋予原子更多的能量,从而稳定地保持在原有的位置上。这样的结果是,正如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标志着这些气体物质从刚刚高过绝对零度的状态瞬间转变至低于绝对零度数十亿分之一度的水平上。   沃尔夫冈·凯特勒(Wolfgang Ketterle)是卖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曾经演示过在一个磁场中构建一个低于绝对零度情形的演示实验。而对于此次的这项工作,他评价其是“绝妙的实验”——在正温度情况下在实验室中难以获得的高能态在负温度情形下就变得稳定了。他说:“这就像是你站在一座金字塔的顶端,而整座金字塔却翻转过来了”因此这项技术将让科学家们得以对这些奇异的状态开展详细研究。他说:“这或许是一项可以在实验室中合成新物质的技术。”   阿什米·罗赫(Achim Rosch)是德国科隆大学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此番施耐德教授的研究小组所使用的一项技术便是罗赫最早提出来的。他表示,一旦这项技术被投入应用,其所制造出来的物质将会具备一些非常奇特的性质。举例而言,罗赫和他的同事们曾经计算过,一般情况下由原子组成的云会在引力作用下向下沉,然而如果这股云朵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负温度,那么其中一些原子将会反过来向上运动,很明显地违背引力定律。   这种具有负温度的物质还有另外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点,那就是它的这些性质和神秘的“暗能量”非常相似,这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宇宙向外加速膨胀,它所施加的外向推力超过了宇宙中的物质原子施加的收缩引力。施耐德指出,在实验中那些气体原子同样试图向内收缩,然而由于负温度物质的阻滞作用而未能达成。施耐德表示:“这真的非常有趣,这种神秘的宇宙性质会在我们实验室中出现。我想这或许便是宇宙学家们长期以来所要搜寻的答案。”(晨风)
4950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高清组图)
热度 2 新闻速递 2012-8-1 21:19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高清组图) 2012-8-1 18:03 | 来自: 新浪科技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非凡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   一旦爆发,它们非常危险,也难以捉摸,这就是火山。但从内部看,其迷人景观绝对让人叹为观止。摄影师鲁里-贝莱古尔斯奇下到冰岛雷克雅维克附近斯里赫奴加吉古尔火山内部,拍下了这些壮观照片。它们展示了藏在这座休眠火山深处的岩浆房的非凡景观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非凡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   这座火山从最后一次爆发以来,它已沉寂了4000年,所以这位探险家下到120米的深渊时或许觉得并不危险。这个高度相当于3座自由女神像头尾相连的总高度。虽然最后一次喷发是在4000年前,但这座火山仍被称为“休眠火山”,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非凡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   这位摄影师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在地球上,斯里赫奴加吉古尔是唯一可安全进入岩浆房进行探险的火山。我们在吊篮中缓缓下降时,我有点害怕,没有迹象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再次爆发,但在内心深处我明白,你永远都不会真正知道将来发生什么。”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非凡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   贝莱古尔斯奇表示:“危险主要限于岩浆房的墙壁,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离拱顶中心近一些。洞穴墙壁的美丽颜色是4000年前滚动的热岩浆造成的。拍下来绝对让人叹为观止。以前我从未有过这种经历,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再来。”       冰岛休眠火山内部非凡景观:滚动热岩浆造就美丽色彩   如果你不担心斯里赫奴加吉古尔火山会突然爆发的话,每年夏季可以有6周时间适合前来观光。这座内部拥有五彩缤纷景观的火山离埃亚菲亚德拉火山只有60英里(约合96公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参观这些冰岛火山后受到启发,写出了经典小说《地心旅行记》。(孝文)
4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夏威夷海滩出现百万只豌豆大螃蟹 身份不明(组图)
新闻速递 2012-7-24 20:31
夏威夷海滩出现百万只豌豆大螃蟹 身份不明(组图) 2012-7-24 19:33 | 来自: 新浪科技         数日前,海水将数百万只不可思议的紫色小球冲上火奴鲁鲁海岸。         许多在这个海岸线上发现的小生物已死或即将死去。      通过近距离观察,科学家认为这些不到1英寸长的生物可能是7-11蟹的幼虫。      威基基水族馆负责人罗斯特尔估计,大浪使这些螃蟹的贝壳中充满气泡,致使它们不能潜水,随后海水将它们冲上岸。         当地一位居民说:“太奇怪了!它的样子就好像浆果,让你产生想吃的冲动。”         火奴鲁鲁威基基水族馆专家说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类似事件。   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数百万只紫色小生灵蜷缩成小球出现在夏威夷海岸线上,令这里的海滩游客感到困惑。这些豌豆大的奇怪动物的身份也使海洋生物学家茫然不解,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生物。它们杂乱无序地出现在火奴鲁鲁欧胡岛海滩沿岸上。   数日前,海水将这些不知名的螃蟹冲上海滩,其中大多数已死或即将死去。火奴鲁鲁威基基水族馆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7-11”蟹的幼虫。这种甲壳动物普遍存在于该地区,但以前这里从来没有出现这种规模的群体事件。   这个水族馆的生物学家诺顿-陈表示:“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游动阶段,或许更接近于它们适应自身螃蟹阶段前的脱壳期。”据说,科学家研究了那些仍然活着的小生物,目的是弄清楚它们长大后变成什么样。这些小螃蟹只有不到1英寸长。如果它们是7-11蟹,最后就会长到约六七英寸。   诺顿-陈表示:“救生员打来电话,问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她说这些奇怪生物爬到冲浪者的船上,甚至爬到他们身上。”与此同时,当地一位居民对夏威夷“城市”(KHON)新闻网说:“太奇怪了!它的样子就好像浆果,让你产生想吃的冲动。”另一位居民说:“当海水冲上类似东西时,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可能是海啸带来的。”该海岸线从卡哈拉一直延伸到火奴鲁鲁南端的阿拉-莫那。   威基基水族馆负责人安德鲁-罗斯特尔估计,大浪使这些螃蟹的贝壳中充满气泡,致使它们不能潜水,随后海水将它们冲上岸。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困在潮汐中,随潮水漂到海滩上。洛斯特尔对夏威夷新闻媒体说:“它可能是由暖水或冷水带上岸的,但我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迹象。如果它是污染物,就会影响其他物种。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现象。”   这些奇怪生物是7-11蟹?   起初在水中看这种螃蟹时它有7个斑点,但近距离观察会在它的下腹部又发现4个斑点,所以叫7-11蟹。它还被叫做斑点礁蟹,能长到7英寸长。它们生活在蓄潮池暗礁中。根据传说,这些斑点是它们和一位海神战斗的结果。这些被海水冲到火奴鲁鲁海岸上的小蟹是紫色,但7-11蟹拥有一个锈橙色贝壳,而斑点是栗色。
4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3 15:43 , Processed in 0.040387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