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服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礼赞服装山寨文化的堕落与中国美服装文化的崛起
稻草 2016-6-24 08:08
佐丹奴、班尼路、ONLY......传统的服装品牌逐步褪出了昔日的光环, 全线衰落、消亡。这是服装行业发展的轨迹,也是中国服装山寨文化最后的悲鸣。只是这种悲呜,让中国的改革时代文化变得 风声鹤唳,也 让服装艺术的时代尾声显得格外血色苍茫。 看如今,服装在淘宝市场平台上,可谓风骚千重 ,浪声滔滔,乃淘宝重点淘金的行业之一。 问题是,中国人真的变美丽了吗?什么韩版,日风,欧美风,港台派,它让中国人外表装饰不伦不类,肉身无主。中国文化的根在哪呢?定住了吗?没有,基本的人形都没有定格,谈何中国人因服饰而美丽呢?! 正如台风刮过,正如龙卷风横扫,中国服装市场风留下一片狼藉。待收拾旧山河,唯有中国当代文化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那种服装美!叫中国美! 腾飞吧,你来了,中国美,让中国人真正美丽起来!
个人分类: 原创散文|3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习近平,彭丽媛和各国首脑的最新服装-Apec--最新组图
热度 10 mayimayi 2014-11-11 11:17
习近平,彭丽媛和各国首脑的最新服装-Apec--最新组图
习近平,彭丽媛和各国首脑的最新服装-Apec--最新组图--2014-11-10= 北京 ccccc
个人分类: 历史|104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列宁装”、干部服之外:建国后的一场服装改革运动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4-6-11 04:00
建国初期的“列宁装”(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一个革命的进步的城市女性的恰当穿着不是旗袍,而是“列宁装”或称干部服:西式的大开领、双排扣、两侧各有一个斜插的口袋、再在腰中系一条同色的布带,基本上是黑、蓝、灰三色。这种沉稳厚重中性化的女装统领了建国初的服装市场。不过,在 1955 年间由艺术界高层发起,由郁风和其他女艺术家们主力设计的服装改进运动,多少透出想要改变这一状况的努力,虽然,它以失败告终。 对服装的改进要求源于 1953 、 1954 年的棉花歉收。为了缓解供应短缺,政府一方面实行棉花配给制,另一方面则鼓励回收旧衣服,这样的倡议实际上暗示了新中国的公民可以穿各种各样的衣服。在经济利益下呼吁的服装的多样性,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化问题被提出。 1955 年 3 月 6 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妇女应该穿裙子》的短文,认为穿裙子的好处在于经济、方便、有魅力,符合国人着装习惯。这些观点综合起来便是随后的改进服装所追求的目标:节俭、务实、美观,并且具有民族风格。 1955 年 4 月,《新观察》将艺术界的领导召集一处,讨论中国服装可能的发展方向。这个论坛的官方色彩很明显地表现在与会者的身份上:江丰、张仃、周广仁、艾青 ⋯⋯ 他们不仅是专家,也在当时的艺术组织中担任一系列职务。这场论坛的主持人是《新观察》的主编,而副主编郁风则负责具体设计。这样的人员构成注定论坛将是一场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论:坚持传统风格的张仃认为晚装可以采用明清风格,而日常穿着则应以布拉吉为主;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江丰则倾向于用长裤和中国式的短袄来代替干部服,认为这样方便工作,也能将男装和女装区别开来。而民国时期最寻常的女装——旗袍,则受到了以党内元老杨之华为代表的一派最坚决的否定。 “列宁装”:西式的大开领,双排扣,两侧各有一个斜插的口袋,再在腰中系一条同色的布腰带,基本上是黑、蓝、灰三色。 学油画出身的郁风并没有在这次论坛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立场,然而,她的设计却表达出一种融都市文化与乡土风格、民族特色与西方时尚为一体的愿望。郁风曾多次描述过她对中国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的偏爱,在她所建构的民族服装的主题中,这两部分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劳动妇女手工缝制的裙子、编织的头巾、绣花的鞋面等,都成为她日后设计的灵感源泉。此外,对于代表近代中国时尚特点的旗袍,郁风也没有像杨之华那样强烈地反对。在她看来,旗袍的中式领很适合中国妇女,含蓄、优雅,也适合国人的体格体态。而且,与其他服装相比,旗袍有许多优点:从文化意蕴上来看,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与现代、都市、进步、新女性这些概念紧密相连;从功能上来看,它方便实用,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任何场合都是不错的选择;从制作上看,它简单易行,几乎每家的女子都知道怎么剪裁和缝制旗袍。另外,建国初干部装通行天下,许多女人仍然把旗袍存放在衣橱里,在布料短缺的年代,这是极大的浪费。当然,旗袍的中式领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活动;下摆的开衩也不能太高,否则露腿不雅;另外胸、背、臀、腰的剪裁不应过于贴身,否则不方便工作 ⋯⋯ 基于这样的态度和想法,郁风的设计中有大量元素源于旗袍 . 事实上,不仅是郁风,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服装文化而召集起来的女艺术家们,包括丘堤、萧椒芳、常沙娜、顾群、陈若菊、夏亚一等,她们的设计理念都与郁风相近。服装设计的过程也是她们着意创作理想中的新女性的过程——不是革命美术中标准的画像,而是暗示了某种在跑步建设社会主义未来的过程中困扰国人想象的东西。 1948 年,澳门,黄苗子(左一)、郁风(左二)夫妇与张大千(左三)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吕恩(左四)。画家郁风在 1955 年和其他女艺术家们试图进行一场服装改进运动,在意识形态控制的服装伦理下,她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1955 年 4 月号《美术》杂志集中刊载这些女设计师们的女装设计图,无论是连衣裙的上半部还是配半身裙的上装基本采用旗袍的中式领和盘花扣,只是立领较低,方便活动。裙子的下摆多采用 A 字形,有的加了简单的倒褶,有的放宽了下摆,仅在裙边开个小衩,这样既解决了露腿的问题,又方便实用,可以看出布拉吉带来的灵感。至于领边、裙边、腰部的装饰性刺绣则得益于设计师们平素采风时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关注。 纵观这场服装改进运动中的设计和一些对于南京、天津等地服装展的报道,一个颇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无论设计图还是女装成品,都含有并中和了西方自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时尚风格。比如:长腰线、 A 字形长裙、紧身衬衫等——这些也是非常成熟的“ NEWLOOK ”女装的特点。即便是郁风在福建农家女的素描中所画的平顶草帽,也与西方时尚设计中的卡特希尔帽( cartwheel hat )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师们新设计的女装几乎全都采纳了旗袍的连身设计,只是改变了传统旗袍的直线条剪裁,以长裙的形式复现了西方 50 年代时尚中的女性线条。 50 年代时装设计的这些特点说明设计师们希望用这种融合了西方现代时尚和中国传统元素的裙装代替中性化的干部服,使服装能够重现男性和女性的视觉差异,呈现出现代社会的标志。 在整个社会文化都明显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的时代,报纸、杂志和服装秀场上展示出来的设计注定是保守的,西方时尚中充满个性的夸张风格在此次服装改进的设计中毫无踪影。显然,郁风们是在一个狭窄的创作空间里进行设计,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思想上、设计图上来践行简约、谦虚、实际的风格,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的创作个性。这首先是她们作为革命者的职责所在,其次才体现出她们作为艺术家的对美的追求。 然而,这场由艺术家们推动的服装改进运动与 50 年代的现实语境并不匹配。服装文化是大众的作品,不由画家决定,干部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有报道显示,在 1956 年,也就是服装改革运动推行的第二年,干部服的霸主地位仍无法撼动。即便是那些急于推行服装多样化的评论者也不敢对它进行贸然批评,更有舆论指出不应强迫学生放弃干部服,因为干部服表达了女性要求进步和在学习工作中与男性平等的渴望。在干部服被赋予了革命、进步、平等和社会主义自豪感的意识形态色彩后,另一种服装伦理几乎不可能与其共分天下。 1955 和 1956 年的服装改进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描述成“符号战争”。设计师们通过出版物、服装秀所传达出来的讯息与人们在大街上所看到的穿着大相径庭,干部服作为社会主义、解放区、新中国的符码傲然地站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另一端,它代表这种对峙的立场。通过干部服和服装改革运动所传达出来的讯号,我们完全可以描绘出 50 年代的中国,虽然传统的、民族的、历史的、西方的信息偶尔通过服装秀传达出来,然而以干部服、列宁装为主流的装束消解了这种多样化的可能。在新中国的文化内涵尚待建构的时期,作为设计服装的画家,郁风们的努力和影响应该得到认可,只是,这个影响在 50 年代的中国是个缺席的在场。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作者:郭冰茹)
个人分类: 转帖|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尹恩惠joinus服装高清写真
热度 3 zjx 2012-11-16 18:37
621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4 06:39 , Processed in 0.027155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