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寄生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惊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热度 6 稻草 2015-10-5 18:17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奖。屠呦呦以发明青蒿素而闻名。    1967年,由中国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旨在尽快研制出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 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的课题组长,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分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份。 1971年提取的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这一发现是青蒿中有效成份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协助下,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化学结构。
个人分类: 科技转贴|4706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养猫的风险
热度 2 raiseluck 2014-1-2 20:14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养猫的女性更容易实施自杀行为。研究人员称,猫体内一种称为“刚地弓形虫”的寄生虫很可能是罪魁祸首。 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7月2日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养猫的女性更容易实施自杀行为。但罪魁祸首不是猫,是猫体内的寄生虫。家中养猫的女士要小心了!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学院的此次研究调查样本包含超过45000名丹麦女性。研究结果发现,感染弓形虫的女性的自杀几率比未感染女性高出1.5倍,而且随着体内弓形虫抗体的增加,自杀几率持续上升。 负责此项研究的特奥多尔·波斯多拉奇博士(Dr. Teodor Postolache)介绍道,由于出生后3个月内的新生儿不会自己产生对刚地弓形虫的抗体,因此,对于女性感染刚地弓形虫以及感染时长的具体确认,是通过对她们的新生孩子的检验完成的。如果检出新生儿体内含有这种抗体,则意味着妈妈在怀孕前已经感染了该种寄生虫。再经过与当地的自杀案件交叉比对后,研究人员最终发现,感染刚地弓形虫的女性,实施自杀行为的几率更高。 波斯多拉奇博士补充道,目前暂未能确定弓形虫导致女性企图自杀的机理,但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关联。因此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此项研究已发表在学术期刊《普通精神病学档案》(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 弓形虫诱发精神疾病 T. Gondii Infection对人类进行的弓形虫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弓形虫病往往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相关联,并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如危险驾驶等)。刚地弓形虫在猫的肠道中存活和繁殖。养猫人士在接触猫排泄物或更换猫砂的时候,都有可能感染这种寄生虫。数据显示,全世界约三分之一人口已感染这种寄生虫,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感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弓形虫进入人体后,会匿藏在脑部和肌肉细胞中,而且多数不会产生不适和明显症状。 弓形虫导致动物“自杀”的研究并非现在才开始的。在早前一项对老鼠进行的弓形虫实验中,老鼠大脑遭到严重影响。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不但不怕猫,而且被猫的粪便的气味所吸引——这些行为无(点击观看无影视作品《爱超越国界》)疑是在自寻死路。当老鼠被猫捕食后,弓形虫又回到猫的肠道中继续繁殖,如此以往,循环不断。 而对人类进行的弓形虫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弓形虫病往往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相关联,并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如危险驾驶等)。 基于此研究结果,波斯多拉奇博士建议养猫人士不应向别人分赠小猫。 *************************************************************** 背景知识: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简称 弓形虫 , 弓浆虫 。寄生于人和许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引起人畜共患的 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特别是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属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1908年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北非刚地梳趾鼠的肝脾 单核细胞 内发现,虫体呈弓形,命名为刚地弓形虫。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全世界有25%—50%受感染,中国阳性感染率为5%—20%,部分地区高达30%以上 。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protozoan),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致严重后果。但是,该弓形虫只能在猫的胃里繁殖,有研究发现弓形虫感染可以潜在地影响人类的行为,甚至世界的文化。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淘汰赛阶段的八场比赛中,全部都是弓形虫感染率高的国家获得了胜利。 生活及流行病史 专性细胞内寄生 弓形虫的整个发育过程经历 无性生殖 和 有性生殖 两个世代交替。 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有性生殖限于在猫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阶段可在肠外其他组织、细胞内进行。 哺乳类、鸟类、人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除 红细胞 外)有核细胞都可寄生,只能无性生殖。机会致病性原虫。 传染途径 动物传播 任何动物食入弓形虫的包囊,卵囊或活体,都能受到感染而患弓形虫病。猫科动物的粪便中,常带有卵囊。可以污染草原、牧场、蔬菜、水果等。猫的身上和口腔内常常有弓形虫包囊和活体。直接接触猫易受感染。狗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也可以传染弓形虫,但是它的粪便和排泄物却都没有传染性,所以单纯和狗接触不会感染弓形虫病。其他家畜、家禽,如:鸡、鸭、鹅、猪、牛、马、羊等动物体内有时带弓形虫包囊和活体。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如涮肉的温度不够和时间过短,其中的弓形虫没有杀死,就有传染的危险。生肉或切肉案板的污染同样可以传染。污染的羊、牛奶也可以传染。 人际传播 人和人之间也可以互相传染。怀孕妇女,可以把弓形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患弓形虫病的妇女,在怀孕期如果有血播期(即弓形体、燕形体、尖形体活动)胎儿一定被感染。所有胎儿80%为隐伏性的慢性 弓形虫病 患者,携带终生。 患有弓形虫病的妇女,在月经期弓形虫活动最强烈。妇女所排的经血里面常含有大量的弓形虫包囊,是重要的传染源。另外,患弓形虫病人的尿液中,唾液中、眼泪中、鼻涕中、男人的精液中、有时带有弓形虫包囊。人类通过性行为可以互相传染。急性发作的病人的喷嚏,可以成为飞沫传染源。市售的各种肉制品、香肠、火腿肠、罐头也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奶制品、奶油制品、蛋类制品、蛋糕、各类饼干、点心、冰点有时也能成为传染源。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鱼、肉、蛋、奶及其制品,都有可能传染弓形虫病。 感染预防 弓形虫的预防分为非免疫病源感染的预防和免疫病源感染的预防。 非免疫病源感染的预防 由于饮食或其它原因,大量非免疫病源进入人体内,造成非免疫病源感染,如果被感染者以前没有感染过弓形虫,这便是初次感染,由于体内不能很快生成抗体,会造成极严重的病症和后果甚至死亡。对于非初次感染的免疫低下者同样造成不良后果。如 艾滋病 患者,癌症晚期等。但因大多数人都是弓形虫带虫者,形成带虫免疫,被感染后很难出现初次感染的症状。 预防方法: 1、避免与猫、狗等动物的亲密接触。 2、避免动物尤其是猫的粪便污染水源,蔬菜等。 3、要熟食、不生食动物性食物。 4、厨房里要生、熟食品分离,生、熟食分别加工,如用两块菜板,两把刀具等。 5、饭前便后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6、妇女月经期对经血应很好的处理。 免疫病源感染的预防 从饮食上着手,要改变理念,动物性食品中弓形虫感染率很高,尽管熟食也会照常感染,可是人们又不能没有动物性食品。所以暂时先择用以下的方法控制慢性感染: 2、购买动物性食品时应注意挑选。 3、食用动物性食品应有节制,最好不要每天都吃动物性食品。 感染治疗 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可使弓形虫病得到控制或治愈。传统的抗弓形虫药物是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现也可采用 螺旋霉素 、氯林可霉素、 阿齐霉素 等药物治疗。弓形虫病的治疗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定合宜的药物配伍、剂量和疗程,并防止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特殊影响 导致行为变化 有研究表明,人体中的弓形虫可能导致人的行为变化——从微妙的转变到完全的精神分裂。美国生物学家KevinLafferty将39个弓形虫病高发国家与神经过敏的高发相联系,他认为弓形虫感染甚至能影响国家的文化。 改变人的性别比例 布拉格查尔斯大学的寄生物学家JaroslavFlegr发现:弓形虫可能改变人类的性别比例。根据临床记录超过1,800个出生于1996-2004年的婴儿,他发现了一个明显趋势:正常情况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为104个男孩比100个女孩;但是在身体含有较高寄生虫抗体的妇女中,新生儿性别男女比例为260比100。 导致自杀倾向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女性感染了 刚地弓形虫 会增加自杀几率。超过4.5万名丹麦女性参与了调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波斯特兰奇说,虽然还不敢断言女性自杀就是弓形虫导致的,但正如预测结果所示,弓形虫感染与自杀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的女性自杀几率是普通女性的1.5倍,自杀几率还似乎随着弓形虫抗体水平上升而增高。
个人分类: 健康|128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找男人不是单纯找个播种机
热度 11 炎黄之子 2013-10-26 00:26
作为中国男人有两句话不吐不快。此文不针对任何人,仅是泛泛而论,如有冒犯请原谅。 首先要说,爱情是没有种族,文化和国家界限的。只要两人彼此王八看绿豆对上眼那就无二话可说。当然相同的民族,相近的文化,同一个国家或地域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相爱相知的可能性就更大。美满的婚姻决定于夫妻的感觉,和国家,种族无任何关系。 我曾写过赞美中国男人的短文(前些日子,一怒之下删了)。在文章里我说中国男人是世界最好的男人。中国男人下厨房,以家庭为重,有责任心和任劳任怨。对绝大多数中国男人而言,让老婆养着吃软饭是羞耻,所以他们想方设法也要尽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哪怕再苦,再累,再不合自己的专业和心意。在我的观察中,以上的这些却并非标准的西方文化。 很多西方男人并没有这种责任心,也没有这种文化,吃软饭对他们而言是一个便宜,一个幸运,他们会安之若素。 我不很理解的是, 中国女人要是找个华人丈夫,丈夫不工作老婆能把他吃了(多数情况)。找个老外,男的既使是寄生虫华女也要百般为其辩护。很多这类西人用艺术家(会弹吉它,会玩魔术或会写几首诗)来为自己好吃懒做和无责任心找借口,而他们所谓的艺术根本就是这类人狗屁不是还要装人的门面(当然,我不排除他们之中或许就存在下一个李安)。 大家都还记得韦唯的婚姻,她的老公就是这类寄生虫的代表。 最后,给华人姐妹一个劝告,找男人要找一个有责任心,靠得住的男人,不是找个单纯的播种机。 即使这个播种机是进口的也不合适,因为保养和维修比国产的贵多了,若是换机器就更是麻烦。
个人分类: 随笔|7331 次阅读|27 个评论
分享 养猫:猫的寄生虫弓形虫能改变主人性格
热度 3 8288 2012-7-5 17:41
养猫:猫的寄生虫弓形虫能改变主人性格 养猫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不是因为养猫能培养人的责任心,而是因为猫会把一种名叫弓形虫的寄生虫传染给主人。科学家发现弓形虫能够改变宿主的性格。 摘自 《生命八卦》 作者: 袁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50.0元 在线阅读《生命八卦》精彩连载 养猫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不是因为养猫能培养人的责任心,而是因为猫会把一种名叫弓形虫的寄生虫传染给主人。 你听说过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吗?估计没有。对于一种寄生虫来说,不被寄主发现就是它最大的胜利。从这个角度看,弓形虫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类寄生虫,因为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它的宿主。 其实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个头非常小。它的一生需要两个宿主,最重要的宿主是猫。它在猫的肠道里进行有性生殖,一次能产上亿只卵。这些卵随粪便排出,可以在土壤里存活一年。人若是不小心吃了没洗干净的蔬菜,就会被传染上。不仅如此,绝大多数恒温动物都能被传染,它们是弓形虫的第二宿主。因此人如果吃了没煮熟的肉,也会中招。 弓形虫一旦进入人体,就会迅速传遍全身,尤其喜欢聚集在脑组织里。科学家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感染的人的血液,结果只发现了极少量自由活动的弓形虫,而且它们都特别老实,游泳的速度很慢。那么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呢?又是如何突破血脑屏障的呢?科学家一直没弄明白。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科学家巴拉甘决定调查一下这个问题。他发现弓形虫很喜欢入侵树突细胞,这是一种免疫细胞,负责识别外来病原体。巴拉甘发现树突细胞一旦被弓形虫粘上,就会变得超级活跃,像个疯子一样在显微镜下横冲直撞。他猜测,也许是树突细胞被弓形虫绑架了?为了证明这个猜想,他把一种能产生荧光物质的基因植入弓形虫,这样就能在暗处观察到弓形虫的活动。这个精巧的实验证实了巴拉甘的猜想,弓形虫就像躲藏在特洛伊木马里的武士那样,躲藏在树突细胞内,不但因此而跑得飞快,而且还躲过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 事实上,弓形虫本身很弱,根本无法抵抗免疫系统的正面攻击。它们一旦遭到攻击,便会一个猛子扎进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内,让细胞膜把它们包起来,这样就躲过了免疫系统的巡逻队。弓形虫可以在这种休眠状态下存活多年而不被发现,于是人一旦感染了弓形虫,便很难彻底治愈了。 作为合格的寄生虫,弓形虫可不想杀死宿主,因为它在第二宿主(比如人)身体内只能进行有限的无性生殖。除非宿主免疫系统太虚弱(比如还在子宫里的婴儿),或者受到了某种损害(比如艾滋病),否则弓形虫只会在感染初期引发一次轻微的感冒,之后便不再发作,因此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现自己已然中招了。 可是,这个说法近年来受到了挑战,科学家发现弓形虫能够改变宿主的性格!这个奇妙的特性首先是在老鼠身上发现的。200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表研究报告,证实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会变得不再胆小,平时不敢去的地方也敢去了,甚至连猫也不怕。今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进一步发现,弓形虫不但能让老鼠丢掉胆小“毛病”,而且还会让老鼠养成一种新的毛病 喜欢闻猫尿味!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老鼠更容易被猫吃掉。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弓形虫这样做的目的。养猫的人都知道,猫不喜欢吃死动物。弓形虫要想尽快进入猫的体内,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不但不应该杀死老鼠,而且必须尽快让猫把老鼠抓到。 老鼠和人都属于哺乳动物,既然弓形虫能改变老鼠的行为,为什么不能改变人的行为呢?这个推理看起来相当合理。事实上,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确实能改变人的行为,科学家们已经在方面积累了很多例子。比如,慢性感染会让免疫系统保持长时间的兴奋,这会导致血液中的5-羟色胺(Serotonin)含量减少。医学界早就知道,5-羟色胺含量降低可以直接导致抑郁症,这就是为什么长时间患病会让病人情绪不稳,意志消沉的重要原因。 那么,既然弓形虫能感染30多亿人,岂不是说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都受到了猫的影响?还真有人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今年8月1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科学家凯文·拉夫提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声称弓形虫能影响人类文化的变迁。作者统计了不同民族的弓形虫感染率,并和该民族的某些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弓形虫感染率高的民族最容易变得“神经质”。当然了,他的研究还非常原始,还需要更多的数据。不过,确实有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说法。不信?你就养只猫试试看吧。 (本文来源:网易读书]
个人分类: 网络文摘|523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30 19:36 , Processed in 0.029455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