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ytsword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upload/?2245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童年回忆之《地道战》(整部电影)

热度 2已有 5623 次阅读2014-2-26 16:07 |系统分类:转帖-视频

相信经历过文革的男孩子都喜欢这部电影,但女孩子就未必了。

http://youtu.be/9nijugdANqo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4 02:14 , Processed in 0.027706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