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ww_719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最强大脑的10处科学疏漏(一) 转贴-作者:王垒教授

热度 3已有 5106 次阅读2014-1-26 11:48 |系统分类:转帖-科技

最强大脑的10处科学疏漏(一)--转贴-作者:王垒教授

 

(注: 王;垒先生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最强大脑的Dr. 魏是在系安排分派下去的那个节目担任科学家的角色,两人是同事.)

 

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播出,很吸引眼球。人们好奇大脑如何强,惊讶于奇人的绝技,也对节目中的科学评判有所了解和不解,一时间沸沸扬扬。当初推这个节目,也是为了普及心理学、脑科学知识。所以节目开播,不妨点评一下,说说里面的科学现象、问题和疏漏,也算是推广心理学。

1、视觉记忆还是模式识别?

“超级找茬王”郑才千,在一对魔方墙(各2500个魔方)中找出仅被更换了一个色块的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能力,对模式的整体和细节都十分敏感。这种视觉能力的确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功能,不是单靠训练就可以获得的,因此的确可以列入最强大脑的候选。

但,节目里的这个设计,仍不能展示顶级大脑的视觉记忆能力。选手是在同时看两幅魔方墙,通过不断反复对比哪里有差异而找出答案的。但更有难度的是,如果只有一堵魔方墙,让选手先看一定时间(例如1分钟),然后蒙眼,随意更换其中一个魔方的一个色块,再让选手看这堵魔方墙,如果选手仍能凭借刚才的“视觉记忆”(而不是现在的模式对比)找出哪个色块被更换了,无疑就可入选“绝顶大脑”之列!这算是节目设计上的一处小小的不足。

另一个毛病是,魏博士在夸奖选手能力很强时,特别说到:选手的眼球稳定性很好,因为选手离魔方墙很远,因此整个两堵墙在他视野里形成的总视角并不很大,而每个魔方里的色块在网膜上的成像就更小,如果眼球稳定性不好,乱颤,就无法很好地对比两个魔方墙。魏博士说的不错,但却忽视了另一个因素而可能严重误导观众:实际上,人类眼球是必须保持一定振颤的,叫做生理性振颤,它恰好是用来保持对视觉对象的持续成像的,因为如果眼球一丝不颤,那么眼球对视觉对象很快会适应,影像也就会消失;而通过自主振颤,能使视觉客体轮流落在不同的成像细胞上,从而确保客体始终延留在网膜上。这种自主振颤是本能,并不是人的意志能控制的。因此,如果说人要控制眼球不动才能很好地识别客体,那就是不准确的了。还有,其实并不是离魔方墙越远越难,如果离得太近,更难;不信试试,让选手站到魔方墙跟前,他反而无法看到整体的墙,两个眼球左右大角度扫描,甚至还要左右跑来跑去,就更无法看出哪里有变化了。所以博士有说反了或不准确的疏漏。这是节目一处有失科学性的地方。

2、是否是真的双重分心任务?

17岁女孩黄华珠看谱弹琴,同时记忆88个随机设定的与钢琴的每个键对应的数字,随后听音找琴键,再说出和该键对应的数字。这本是要展示一个分心任务完成能力:一边弹琴一边记数字。这要求选手有几个能力要素:1)及时识谱弹琴;2)同时记忆数字并和钢琴的88个键的位置对应上;3)听音(盲听出题者弹出的任意一个或一组(3个音),说出是哪个键(弹的音)及其对应的数字。

为什么没有过关呢?魏博士说:她基本上会弹这个曲子,很少(共27次)看谱子,其他时间都在看前上方的数字,而将近3分40秒记88个数字,并不算是天才。魏博士说的不错,但疏漏了几点。

听音:这并不简单,尤其是听三个音。虽然搞音乐专业的人大多有这个能力,但能力参差不齐,它仍是少数音乐天才的能力。例如,前面周杰伦就没有完全听对四个音,尤其当这四个音是毫无相关时(这和音乐乐曲中的和弦不同)。声音和光不同(不同色光相遇会完全混合),不同声音同时出现时并不混合,因此人们可以听辨出原来的声音。但这需要有敏锐的耳朵和绝对音高概念。绝对音高,是天生的;但对音的敏锐性是可以后天训练的。这两者不同。绝对音高只有少数人有,比较稀罕,但也不是极其稀罕,因此难度系数不很高,也是对的。没有绝对音高概念,就很难听音了。这就是为什么周杰伦在弹一个和弦给选手听音之前,先给了她一个C音的原因——起到绝对音高的重要参照作用——这类似“作弊”。假如音乐学院的考试要这样,连选手带考官一起要被罚下。这算是比赛的又一个瑕疵

数字记忆:3分多钟里记住88个数字序列,这并不难。但这么短的时间的记忆只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特殊的记忆,特点是能保持的时间非常短,极容易忘掉,尤其是隔时间长且有大量干扰时,例如选手在弹完曲子到几次听音再报数之间,和其他人很多交流,已经过去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整个数字序列要一直保存在大脑里且不被干扰,这还是很不容易的,表现出短时记忆的牢固和抗干扰能力。这一点魏博士没有给予肯定,没有指出其中的大脑能力,算是一个小小的不足。

分心任务:之所以魏博士痛下杀手不放过小美女,是因为他认为女孩弹的是一首熟悉的曲子,因此基本不太需要看谱子,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记忆数字上,因此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心任务,因为其中一项任务选手已经很熟悉了。如果两个任务都很新甚至较难,就构成分心任务,它们要互相竞争心理资源,这就能检验出大脑是否有超强的应对能力了。小魏的分析是对的。但错却并不出在选手身上,而是出在比赛的设计上:不应该在周杰伦已有的50首曲子里挑选弹奏的曲目,若选手事先熟悉周杰伦的所有曲子,则比赛就不可能构成一对分心任务。因此这是比赛题目设计的失误,让周华珠痛失入选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一定要用周杰伦的曲子(以此调观众的兴味的话),那么,应该在大赛前封闭地让周杰伦专门为本次比赛写一首不超过2分钟(这样时间更短,更能考验短时记忆能力)的新曲子,让选手在真正对此乐曲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弹奏,并同时在2分钟内记忆对应钢琴键盘的88个数字。这才是真正的分心任务,才能看出选手是否有超强大脑。因比赛设计失误而淘汰选手,这是一个不公正的科学错误。

3、动作记忆算不算脑力?

蒙眼挑战10米88条激光线的赵越,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却竟然未能过关。魏博士打了不高的难度系数分,导致总分75,未能晋级。魏博士的解释是:选手不是靠大脑的超强空间记忆、超强的记忆,而是靠身体的感觉过关的,她通过观察激光通道,设计如何通过通道的动作,然后记住这些动作,通过再现所设计的分解动作而顺利通过,这不算大脑记忆能力的体现,是运动动作的“习惯”模式再现,是后天练习的结果。后边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即这种能力和前面两种表演里的都不同,更多依靠后天练习。但若说这不是记忆,则不十分恰当。动作的记忆和精准的再现,也是脑的一种能力。选手做那些动作,不可能不靠精准的空间记忆和计算,只是体现的大脑能力没有那么超强,更多依靠后天练习而已。动作记忆在形成初期是需要大脑的参与指挥的。退一步讲,魏博士判断选手“没有用到超强的大脑空间记忆”的依据是否就很客观科学呢?也未可知。这是节目的又一个不够科学的地方。

而且,也正因为不是完全依靠天赋,而是依靠后天练习,那种刻苦,那无数的汗水的付出,才更感动了很多观众,让大家为选手落榜而遗憾并迁恨于坤琳。

4、辨脸识人很难吗?

至于李玉娟“辨脸识人”,一些观众觉得这种辨人术很玄妙而高难,其实并不奥妙,而且这可能是本节目“问题”最多的一个表演。

首先,50张脸,任意选两个拼出一个合成脸。请问,是这50张脸越不同的情况下好辨认,还是越相同的时候好辨认?这不难回答,一个普通的大脑稍微想想都能做出判断:是50张脸越相象的时候!因为这时你说一个合成脸来自哪个原型,哪个都很像,哪个都很可能。但有人不加思索,会认为50个脸很不同,甚至肤色、种族都不同的时候不好辨认。错了!想想看,一个带胡子的老头和一个娃娃脸的小孩的合成脸更容易找回原型,还是两个相似的老头的脸更容易找回原型?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如果50个脸都是普通成人同种族男性的脸,他们间的任意一个合成脸,会很难找回原型,因为每一个原型的特征都很像,都不突出,就很难判断是哪个原型。所以,节目的这个设计方法不对,降低了任务难度。这是一个问题。

但魏博士却说,想象一下,那么多不同种族肤色年龄性别的人,混在一起,要想识别,是不是难度很大?他的意思是很大。但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说:他说错了。一般人对其他肤色人种的面孔的敏感性要低,这是对的。但对于不同肤色人种间的差异的敏感度是很高的!这涉及到本节目任务的特殊性。比如,如果合成的一张脸有黑色皮肤成分,你马上会断定其中一个原型是黑人脸,那么你立刻可以排除很多选项了。再比如,如果一个合成脸上居然还留着点小胡子,那么你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确定出一个唯一的原型脸(带小胡子的那个)。这也是为什么出题时嘉宾不去选那个满是皱纹的老太太的脸的原因,因为即使在合成的脸上,你还是会看到很沧桑的老太太的形象,这样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连观众都看出的问题,魏博士却说反了。这可是严肃的科学错误

最强大脑的10处科学疏漏(一)
看看:有人选了一个带下巴胡子的年轻男人的原型脸,你是不是很容易在50个原型里找到唯一选项?

再者,这种面孔识别的能力,先天的成分并不是太高。可以靠后天训练的。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Ekman和Izard都擅长研究人类的面部表情,都开发了各自的面部表情编码系统。他们都将面孔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额-眉区,眼-鼻-颊区,嘴-下巴区,每个区都有许多不同的肌肉形态特征模式组合,分别给以不同编号,这样就可以标记人脸的基本的模式特征组合。Ekman就可以做出上万种不同的组合来。如果你能熟记这些特征编码,就能类似地学会标记人脸各个部位的特征,做这样的辨脸识人的游戏,也就会者不难了。据此来说,这个表演的难度系数也应该不太高,何况是可以后天练习的,也许并不比弹钢琴记数字更显现超强大脑的能力,对“超强大脑”的贡献不大,这是本节目的又一个问题。

整个节目还有一个很大的科学毛病,是各个评委、嘉宾打分,是先后透明进行的,这就不能保证独立性,很容易互相影响。例如,节目开始前,三个嘉宾打出难度分,最高为5分。三个嘉宾是依次打分的,那么后面打分的人就很容易受前面嘉宾分数的影响,这是典型的违反心理科学的设计。应该是三个嘉宾同时独立打分,互相不能参照,打了就不能再改。如果是一档纯娱乐节目,也许可以不必这么苛求,但作为讲科学、选最强大脑的节目,就必须严格,因为这里很可能混淆了顺序效应心理锚定效应从众效应……而且,三个嘉宾的分数,不应该事先让魏博士知道。魏博士一旦事先知道了这些分数,再通过看节目,就可通过自己手里的难度分操纵结果,而不是完全独立地确定难度系数。不管一个科学家多么所谓地公正客观,都逃避不了受前此分数、期望的影响,这是心理学里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期望偏差早就证明的,魏博士自己也不能幸免。因此,这种不科学的设计是整个节目最大的问题之一。

最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多少和魏博士本人的专业有关,不妨揭个“短”。魏博士是搞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这使得他对运动有关的现象非常熟悉、更为敏感,因此他对第二个(弹钢琴)、第三个(蒙眼过激光)表演的裁决显得更自信,更显出专业的判官神态(在节目中可以看得很明显),而他对于视觉研究并不特别在行,因此在看第一个(辨识魔方变色)、第四个(辨脸识人)表演时,更多显出和常人无异的、非专业的惊讶和好奇的神态(这在节目中同样可以看得很明显,观众不妨回放一下有关视频)。这可能(我是说,“可能”)导致了魏博士对运动动作类表演更严格甚至苛刻而给低分,而对其他类表演更多欣赏而给高分。这从他给4个表演的分数中可以验证:节目1、2更多有天赋(加练习),节目3、4更多训练和练习。按照魏博士的天赋大脑的逻辑,应给节目1、2分高,节目3、4分低。而他偏偏给节目1、4(都是视觉能力)分高,节目2、3(都和动作技能有关)分低,这多少反映了他的专业偏好。这在心理学里属于经验偏差

先说到这,也不止十处问题了吧。至于下期节目科学性如何,拭目以待。看热闹,也顺便了解点儿心理学吧。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VANO 2014-1-26 22:36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http://www.zzwav.com/plugin.php?id=peng_yingshi这里有江苏卫视,能看到这个节目吗?
我现在是ipad,好像不能显示电视节目嘛,娃娃是在哪儿看的?
回复 UPS 2014-1-27 01:28
我把你的这几篇东东全都转走了哈     
回复 ww_719 2014-1-27 08:37
UPS: 我把你的这几篇东东全都转走了哈        
都转哪里去了?要注明出处啊,否则王教授非找我算帐不可了呀,哈哈.哈哈..
回复 ww_719 2014-1-27 08:37
VANO: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http://www.zzwav.com/plugin.php?id=peng_yingshi这里有江苏卫视,能看到这个节目吗?
我现在是ipad,好像不能显示电视节目嘛,娃娃是在哪 ...
是在UPS推荐的一地方,看看我的微博,前几天的..哈哈..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9 13:16 , Processed in 0.020978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