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light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395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河边 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 ----从“现代性”谈起 (上)

已有 4258 次阅读2016-6-1 05:06 |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现代性, 中国, 美国

河边 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 ----从“现代性”谈起 (上)    时间: 31 5 2016 18:22

作者:河边  驴鸣镇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
 
----从“现代性”谈起 

近来与潜水网友谈到文革等,又读了他推荐的杨继绳的文章,我有些相同与不同的看法,潜水促我贴出来。我把思路理了一番后,于是成了这篇裹脚布,分成两部分,但愿还能够看得下去,也希望网友们批评!
 
———————————————————————————————————— 

半个世纪前的五月,中国掀起了惊心动魄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发动50年后,碰上了美国的大选年,其中的波澜起伏恐怕要算50年来从未有过的。既然人们常有比较1966年与2015年中美两国的GDP来看两国的进步或变化,何以不能比较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来看两国的变化?问题恐怕在于人们看不出两者间的可比性:中国的文革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美国的大选正在进行;前者发生在东方,后者发生在西方;两者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如何可以放到一块来谈?但是仔细想来,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都是发生在世界走向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时代,所以并非毫无可资比较的重要共性,而更可能是我们忽视了这一重要共性。所以,本文尝试在现代化的背景上来讨论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或许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说的是传统社会“化”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所以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取什么角度来观察这个过程:
 
----从全体人类社会的变化角度来看,现代化便是人类社会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化的过程,是不同于人类文明史上任何曾有过的变化; 
----从某些局域文明的内部向外看,这一过程便像是外来文明对于局域文明自身的侵犯与取代,所以称其为文明间的竞争,是自古就有的文明之间的冲突的现代延续; 
----从现代化的扩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化可以说成是一种相对统一的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扩展,所以可以将其称为全球化; 
----从这一过程的起源来考察,因为它发端于欧洲,便可将其称为各个地域文明的欧化或西化。 

不论答案如何,不过是称谓的变化,说的都是同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变了,人类不再是画地为牢地生活,各种思想与物质产品的交换日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常态,也就是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跨过了传统的文化与地域的限制,成为一种全人类的共存状态。不过这是一个不知其终点何在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冲突不断的相互影响的过程。那么,现代社会究竟与传统社会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又是如何可能把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联系上的?我以为话题要从现代化所指向的“现代性”说起。
 

一、现代性(Modernity)
 

A、何为现代性?
 

现代化既然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那么,这样的过程必将在人的思想与社会结构方面生出传统社会没有的东西。其中那些属于现代社会必须具有的特征就是这里要说的现代性,我认为包括下面五项:
 

1、科学思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它是说,一切思想观点都不仅要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来检验其真理性(即通常说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或者更简单地称其为可靠性),还要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进行修改;而凡是宣布为“永恒真理”的东西因其“永恒”使它免受一切事实的检验,所以不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也就不具备世俗生活中所说的可靠性,因此也就不具有真理权威来管理世俗生活。
 
2、经济发达。这是因为发达的经济其实意味着人较少受自然的限制,也就是有更多的对于自然的自由,包括不受自然的冻馁、少受各种疾病的侵害、甚至摆脱自然引力的限制而自由地飞往外太空。 
3、法治确立。凡是要实践自由,一定要有社会秩序来规范人的行为,否则社会必然乱成一团,谁也没有自由。例如大家都有车,那就一定要有行车秩序,否则谁也开不了车。但是,秩序必须公平,否则自由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例如行车的规则如果规定车子上路的时间按驾车人的社会等级来分配,这就即便可行也不具现代性。而公平的社会秩序就是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要遵守同样的规定,受同样的约束,有同等的权益。 
4、社会开放。这是说各个国家内部以及相互之间要开放思想的交流,以及思想活动所转化成的物质产品的交换,这才能保证所有的地球人---不论民族的归属---都要进行现代化,实现现代性。 
5、遵守与改进世界秩序。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进行现代化,也就是所有人的自由都要不断扩大,根据同样的道理,世界各民族也就需要按同样的世界秩序行使各自的自由,还要根据世界的变化改进秩序的设计,保证大小不同民族都有同等的自由权利。 

总结起来,现代性不过是说,人的智慧活动----人之为人的决定因素----的指向是追求自由,包括免于自然的压迫(通过经济的发展)与免于人的压迫(通过法治的实施),或者称为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而科学思维是发现与达到上面两大目标的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下所产生的现代化是一个至今不断演进而没有终点的过程。科学思维----即人的科学理性----因此是现代性的灵魂。
 

科学一词在汉语里的历史不过100多年,但在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语言里却有数千年的历史,不过彼科学却不是此科学,这里说的现代科学思维是与传统社会里的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实证逻辑判断”,后者是“逻辑判断”。
 

例如,当我们设问“人的由来”时,古人的推论是:既然每个人都是前人所造,最初的人类也是前人所造,推论下去可知一定有个原初即已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或者从另一个方向推论,既然人都是从小长大,那么最早的生命一定来自更小的生命,推论下去更小的生命必然缩减成无,所以万物必起之于无。两个结论都是基于逻辑推论,无需事实的支持。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对于这样的问题则说,一切要以实证为依据。如果生命起于“造物主”或“无”,那么这个“造物主”或“无”该如何感知度量?不能感知度量的东西我们如何可以认识?所以我们只能限制我们的回答到有数据(事实)可以支持的地步为止,其他的都是假设,一旦能得到数据的支持就可以回答,而不能通过获得数据来回答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以上就是“逻辑判断”与“实证逻辑判断”的区别,今天我们说的科学思维属于后者,也叫做人的科学理性,是一个通过长期发展才形成的思维方法。我们后面还会继续澄清这个重要概念。
 

B、科学思维的来历
 

人类之所以成为能够造出辉煌文明的一族生命,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能力,它包含大脑与思维方法两者。大脑犹如一个强大的计算机,思维方法恰如安装于计算机上的软件,两者合在一起就决定了思维能力。所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特别强调思维方法,他有句名言:方法、方法,一切还是方法(Descartes:《谈谈方法》, 1637)。
 

不过,大脑所获得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却不是某个神奇的高手安装上去的,而是通过进化过程获得的。人类思维能力的进化犹如个体的思维能力的成长,需要环境提供各种刺激,环境不同,演进出的大脑思维能力就不同。我们下面通过考察科学思维的发生过程来明了什么是进化过程。
 

要说科学思维的来历,先要弄清楚科学思维倒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讨论这些要素之前,首先要明白的是,它原则上是一种判断真伪的思想方法,不是判断善恶的思维方法,尽管在使用中常与后者紧密联系着。科学思维的要素是:
 

1、它首先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真理不仅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因此是可能发现并加以阐明的。这是古代就有的信念。
 
2、它因此也依赖古人已经发明了的系统逻辑,但不是如亚里斯多德那样只强调演绎逻推理(形式逻辑),而是更强调归纳推理等各种分析方法,通过严密的逻辑交互推理、验证来思考。 
3、它不只是用于对于静态系统的思考,还包括动态系统,所以其判断不仅只是真/伪两值,还包括真值范围内的各对应值的确定,因此必须依赖严密的数学推理与计算(例如微积分),在复杂的动态问题上要依赖数学模型,故而它还是数学思维。 
4、它的形成要从哥白尼通过实证观察于1514年形成日心说(于1545年过世后发表)算起,到伽利略1616年发表潮汐理论支持哥白尼开始系统化,再到1687年牛顿通过引入微积分将其系统化,从此开创了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物理世界的活动进行准确判断与精确计算,奠定了“决定论”的思维方法。又过了近130年,决定论到拉普拉斯那里发展到顶点(1814年)。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从通过考察关于物理对象的给定的事实(数据)来精确决定该物理对象的未来状态。这种决定论方法也被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马克思于1848年发表《共产主义宣言》,其思想方法就是基于决定论,所以恩格斯后来将其理论命名为“科学社会主义”。 
5、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后,对于生命对象的研究方法扩大了,“进化论”(或“演化论”)被引入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进化论的基本原则是:生命现象的变化是多因素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收集数据来解释现在的生命现象的成因,却无法据此来准确预测未来。进化论因此成为与决定论相对应的另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它的基本原则不仅用于生命现象的研究,还被用于人类社会形态的研究,甚至还影响到关于复杂的动态物理系统的研究。例如长期天气预报之不可能(蝴蝶理论)就是例子。 

上面的历史回顾说明从日心说的提出到进化论形成为止,科学思维的发展用了350年。如果再考虑到哥白尼之前的研究,主要的还有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拉契( Fibonacci,1175-1250)把代数和零的概念引入欧洲,它的意义恰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者意大利人卡尔达诺(Cardano,1501-1576)所说,“所有我们掌握的希腊以外的数学知识都是由于斐波那契的出现而得到的”;我们甚至可以更向前追溯到欧洲大学的兴办,之前发生的各种欧洲表音文字的创立,等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原来科学思维的出现不是任何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寻求的结果,而是文明的进化使然。所以,我们不用奇怪这些发明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具有我们的常识所意料不到的特点:
 

1、他们大多是1000年前(以罗马帝国在欧洲垮台的486年算起)侵占欧洲的野蛮人日耳曼人的后裔,其祖先当时连文字都没有;
 
2、他们不是坚持真理唯一论(一神教)的基督教的发明者; 
3、他们也不是希腊系统逻辑的发明者; 
4、他们不是阿拉伯代数的发明者; 
5、他们也不是印度零的概念的发明者; 
6、他们借用罗马字母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也不是自己的文字的真正发明者; 
7、他们还不是早期欧洲大学都要教授的罗马法典的创造者; 
8、他们生活于唯一国际化的欧洲大陆:最有知识的是教士,而他们可以在一个统管数十个国家的教廷内流动。 

他们因此成为汇聚了上述所有文化的人,其中一些关键人物---如牛顿(Newton,1643-1727)---并深受赫耳墨斯主义(Hermeticism,or Hermetism,关于炼金与占星的神秘宗教)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于解读物质世界不懈的努力而逐渐创造出了现代科学方法!
 

同样蹊跷的是:
 
1、坚持唯一真理观的基督教会认为真理早已发现了,所有的未来对于真理的哲学探求不过是“做神学的婢女”而已; 
2、希腊人尽管公元前300年就写出了13卷的几何学,其中3卷专论数论,1卷单论无理数,但是希腊人竟然没有零的概念,因为在专注求真的希腊人眼里,零就是不存在,没有真实可言,所以是“魔鬼的数字”。高斯(1777-1855)读到2000年前阿基米德的数论,见到阿基米德与零失之交臂,不解地叹息他何以失此可以转折人类文明的机会;
3、阿拉伯人引入了印度的零而发明了代数,甚至在罗马衰落后曾将阿拉伯文明发展到当时世界文明的最高峰,还把希腊文明的很多内容介绍给西欧。可是,一旦坚信《可兰经》已经包括了所有的真理,阿拉伯文明就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发展出科学思维的机会;
 
4、印度文明的辉煌不仅曾经发展了形式逻辑,印度人关于“无(空)亦是存在”的认识论使得印度人不仅自然地发展出零的概念,还建立了复杂的数学,但印度人的多相真理观(多神信仰)却使得他们失去了追求唯一真理的理由; 
5、罗马人也有过机会,但是罗马帝国的扩张却使得罗马人必需放弃共和制而走向政教合一来获取权力的合法性。即便如此,罗马帝国还是被文化大为落后的日耳曼人逼出了西部欧洲,东罗马帝国恐怕还缺少了可以坦然接受各种新思想的野蛮人。 

结果,科学思维的创造者竟然是野蛮人的后裔,所有的历史条件通过在他们身上汇聚而进化出了科学思维这一从此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思维方法。
 

C、科学思维如何改变文明?
 

说到科学思维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人们多半想到那些奇妙的科学发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技术和各种使人类可以自由地摆脱自然限制的工具。这个说法固然符合部分科学史,但却是对于科学思维的历史影响的极大误解。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之前,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技术发明就在世界各地出现过,例如,在科学思维的发源地欧洲,1440年古滕堡发明的印刷机就是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发明,对于欧洲文化的传播有着重大贡献。
 

读者想必记得前面讨论过的科学思维所基于的原则,就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来检验思想和观点的真理性”,此即前面介绍过的科学思维的“实证逻辑性”,它将现代科学思维与古代科学思维区别开来,后者的基础是“逻辑性”,它建立在希腊人发展出来的系统逻辑基础之上。在中世纪的欧洲,作为真理来解释万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一神教信仰就是用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建立起来的,真理在那里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的,无需实证。所以古代的科学与神学合一,曾经作为真理来统治欧洲人的生活凡1000年。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是依赖于严密的逻辑论证,印度人同样发展出了三段论(即因明学),尽管其排列形式不同于希腊形式逻辑。
 

现代科学思维的实证性产生了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两个重大认识:
 
1、凡是不能纳入实证检验的说法,----不论是观点、信仰、陈述抑或其他,其真伪性均不在科学思维的涵盖之内,因此均属于真伪性无法判断的说法,如果当作真理来指导世俗生活的话,必然产生无休无止的争论。 
2、凡是通过实证检验的说法,不过是该说法目前通过了检验,一旦出现新的证据否定该说法,则以往的证实均可以被推翻。 

在上面这两个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两个基本推论:
 
1、信仰,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信仰,均不在科学实证可以检讨的范围内,其真理性在世俗生活中必然永远处于争论中,因此不可以当作真理来指导世俗生活。所以,现代社会必须实行信仰与国家权力的分离。 
2、真理永远处于受事实检验的地位,真理因此都是相对的。所以,社会永远是处于演进之中。 

正因为存在着上面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这些内在逻辑,科学思维(以日心说出现为起点)出现以后,对于人类文明的冲击首先是对于社会制度,在欧洲表现为旧制度(政教合一)与新思想(对于基督教权威的怀疑)的冲突。欧洲出现的宗教改革,后来的宗教战争,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的争战,世俗权力的再分配,等等,莫不与科学思维对于传统思维的挑战有关。其中的从1500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8年)到1800年(工业革命发动后30年)的300年间,欧洲的战争不仅次数远超自罗马帝国退出后的1000年(约一倍之多),而且规模及每战的时间也远超过去。
 

但科学理性对于旧秩序的挑战不仅是极其艰难的,并且科学理性的认知能力自身也受到挑战。一直到1781年,也就是哥白尼身后240年(哥白尼1541年辞世),才出现康德发起的他自命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首次提出“人是目的”,对科学理性对于人的解放(即获取人的自由)的意义作了全面论述,科学思维才获得较普遍的理解与认同。但科学思维所促发的工业革命(1760-1770)在使生产力飞速提高的同时也使得战争更频繁、更残酷:从1800年-1945年的150年间,平均起来是每年一战,至20世纪里的两次大战,还随着欧洲文明扩张到世界各地而将欧洲以外的国家卷入,成为世界大战。结果一战导致欧洲死亡1600万,二战死亡3400万!
 

科学思维传至世界各地后,同样引起新与旧的冲突,社会制度的变迁亦首当其冲,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引发剧烈的内部冲突和动荡。由于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历史特点不同,在接受科学思维时有不同的难度,产生不同的对于现代性的认识,甚至导致误解,走向灾难,例如日本第一次现代化以二战战败为终结,战后重启现代化炉灶。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是百般曲折,还有中东诸国,非洲诸国等,现代化因此在世界各地都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的。后发的转型文明除了自身的落后,西方文明在早期扩张中伴随着的欧洲人对于落后民族的殖民与侵略,使得一些民族对于先进文化的认识趋于抵触,更加重了后发民族现代化的困难。不过比较人类漫长的200万年历史,人类文明现代化不过才500年之久,而世界的变化却是从未有过的深刻,不能不让人感叹科学思维方法的影响力之大。
 

在文明的演进方面,世界各地域文明都在吸收了科学思维后不断进化,大量的旧的观念被新的观念替代,人的各种社会行为通过科学思维得到新的诠释,从而在一面扩大人民的权益时,一面产生“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冲突,有时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
 

而文明的演进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方面则是表现为人类的生产效益的飞速提高。科学思维方法正式形成差不多100年后(日心说约250年后),工业革命发动了(~1760-1770年),世界开始了告别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之旅。自那以来的差不多250年间,世界上的财富才真正开始积累(见下图,据Bostrom,2014,来之两种测算方法,结果相同)。
 




据研究,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产效益相当于每22万年增加一倍,农业文明下每909年增加一倍,现在则达到每6.3年翻一番(据Hanson,2000年)。
 

D、科学思维如何融合文明?
 

科学思维是现代性的基础。如上节所述,它的必然结果之一是改变传统社会制度,拒绝所有不经科学实证的信仰对于世俗生活的真理权威,并通过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极大提高生产效益来增加人的自由;同时它所引出的思想的进化性使得社会处于不断的演进中。除了具有改造传统文明的力量,科学思维的另一项作用是融合地域文明,产生了今天的世界文明。
 

人类文明直到500年前虽然有着不同地域文明间的交往,但各地域文明间的差异显著,发展程度不同,因为文明的进化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的演化,受到各种不同的变量的影响,加上人的思维本身的不完备,所以没有一个文明可以单独发展出如同科学思维这样复杂的思维方法。各地域文明因此存在着自己的思维特点,表现为各自的文化特点。如前文所介绍,科学思维的出现是进化的结果,是多个不同地域文明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所以它只能认作是人类全体文明的代表,必然可以为全人类所接受,过去500年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人类的思维变化无论有多深刻,那也只是属于“软件”的变化,思维的“硬件”---人的大脑---却保持着稳定:所有的人生来都具有相同的大脑,都可以使用相同的软件。科学思维方法正随着思想与思想的产品(科学与技术)愈来愈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教育与各种媒介输入新的大脑。人类文明在“发展与进步”的名号下日益趋同,融合为一个全人类文明。它的特点是共同追求自由,但又因为自由而通过个体的选择出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新的地域性,一种不断变化的、难以预测的、开放的地域性。
 

E、现代性不可分割
 

现代性虽然以科学思维为核心,但其他四项要素却不可以从现代性中分离出去,而是五项要素共同构成现代性,缺了其中一项,社会的现代性就没有实现。所以这五个要素合在一起成为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将其中一项或两项是目标,把其他的当作手段。现代性的这一不可分割性是由现代性的终极指向---人的自由---所规定的。
 

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是人之为人的决定因素,不同的思维因此决定了不同的生活形态。但思维本身的局限性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成为思维方法进步的必要条件,科学思维的产生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而国际间的交换---即社会的开放---又必须建立在国际秩序之上才能进行。发展经济使人摆脱自然的压迫,但若无法治则没法实践自由。所以,一个真正进入了现代化的社会必须要具备完整的现代性,社会才可以成为现代社会运行。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却存在着首先实现不同的一(多)个要素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由于现代化是全人类的文明转型,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起始点。最初发起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首先从科学思维的发生开始,再通过改革传统社会增加社会的开放性,然后才有工业革命的孕育,才可能出现应用科学思维来发明蒸汽机,因为蒸汽机的制造已经不再完全是经验性的技术,而是需要力学与热力学的支持。而一个后起的转型社会却可能直接引入蒸汽机来实现工业化(即经济发展)却依然保持严格的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其结果自然会在经济发展后出现如何在全社会实践增长了的自由的要求,新的社会秩序的设计因此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一个世俗生活的问题。如果仍然由信仰的权威来设计社会秩序,其权威的真理性要么受到具有新的科学思维的人群的挑战,要么信仰的权威通过政府(国家)来压迫科学思维,禁止它在政治生活里的应用。所以,后发的转型可能与原发的转型在实现现代性各要素的顺序上不同,但并不能取消其中的某个要素。
 

又如果社会在现代化中在肯定科学思维的基础上否定了传统信仰,但又代之以新的政治信仰,则社会依然无法真正实现科学思维,因为新的政治信仰必然与国家权力结合形成新的“政教合一”,同样排斥科学思维在政治生活里的应用。
 

再如果实现了政教分离并开始建立法治,这时便有如何制定法律的问题。一个人制定法律来治理社会是绝对专制,少数人为寡头专制,多数人投票为民主,全民都有投票权为现代民主,但永远不可能制定有全体人类都一致同意的法律。但是全民投票权保障了所有人都有同等的权利,此即“机会均等”,是现代社会里公平理念的基础。
 

所以,现代性中间存在着科学思维->扩大自由->法治下实践自由->民主下实现同等权利这样一个潜在逻辑。既然现代性是不可分割的,上述潜在联系因此成为现代化无可避免的归宿,不过其实现的顺序在不同的转型社会里未必相同。
 

F、现代性蕴含的内在冲突
 

如前所述,智慧活动的指向是突破压迫,争取更多的自由。人一旦对自然的压迫有所突破,就有了实践对于自然的自由的机会,于是就要求建立社会秩序来调节自由的实践。但秩序要靠暴力维持,因此必然产生人对于人的压迫。即使实行民主,其实质不过是同等地压迫所有社会成员,从而保证所有成员实践自由的机会均等,但民主并不改变维持秩序需要依靠暴力这一事实;或者说,秩序就是压迫这一秩序的本质不因民主而改变。既然如此,则秩序所产生的压迫便不可避免地如同自然压迫一样,成为人类智慧的攻击对象。换言之,人类智慧蕴含着内在的不完备:它一面在突破自然的压迫,一面又要创建人为的压迫才能使人享受对于自然的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懂的:既然所有的秩序都无可避免地要压迫人,所有的制度也就都是反人性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进一步懂的:最为可行的制度一定是对于所有人都施加同等压迫的制度;或者说,人类天然地反感所有的制度,民主制度不过是各种制度中人类对其反感程度最低的一种而已。
 

这就是现代性的内在悖论,是一个迄今无解的现代性的内在冲突。这个内在冲突的存在,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使得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建立法治与实行民主是实践自由所不可缺的;对于先发国家来说,使得科学与技术发展给人带来的自由能力会不断地被用来破坏已经建立的民主法治。所以,现代性的潜在逻辑虽然证明了科学-自由-法治-民主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但只要社会不断演进,社会便会不可避免地在演进的不同阶段出现新的反社会秩序的力量,上述“不可分割性”就只能是动荡的,社会也就只会在动荡中进化。
 

能够真正对社会秩序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人的行为,要降低动荡,就要想法减少人对于秩序的破坏行为,外施的约束是法律,内发的约束是道德。前者通过惩治人的行为来维持社会秩序,后者则由外界通过“教化”来影响人的信仰与价值观,从而通过约束人的行为动机来让人自觉减少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由于行为是外显的言行,容易辨识并施以法律约束;行为的动机则是脑子里的内在活动,无法通过行为来准确判断。所以,古代社会秩序的维持都是依赖法律,道德都是来自信仰的教化,使人认可统治者的权威,自觉接受外来的压迫,---也就是减少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为维持其规定的秩序所施加的暴力压迫的抵抗,甚至进行配合。这在古代欧洲就是政教合一,在中国就是“外儒内法”(又叫“霸王道杂之”)。在现代社会,由于信仰与国家权力的分离,道德的建立不再依赖信仰,而是在认识真实的人性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但随着对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的演进而变化,不像古代那样千年不变。这就使得现代社会里的道德显得不稳定,如果社会演化过快,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分歧,由于法治社会里的法律的制定和选票相联系,人群价值观的变化就会牵涉到法律的制定,也就是形成前面论述的社会压迫,所以重大的价值观分歧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对立,形成社会“保守派”与“自由派”,或者是秉持不同价值观的社会党派等。
 

关于“现代性”的简单分析大概就是这些,总结而言就是开头的那五点。话虽说起来简单,现实恐怕远比它复杂,或许还要简单,因为这后面有一个我没有涉及的难题:世界未来的变化到底会有多快?或许不会像过去半个世纪那样快,或许要快得多。无论快还是慢,有了对于影响着世界所有人的现代性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把现代性作为观察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大选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对于我们的观察给予新的解读。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3 01:36 , Processed in 0.023384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