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水壶灌满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二七二 子夏和商瞿

已有 6334 次阅读2016-11-8 10:26 |系统分类:转帖-文学

孔子要做一件什么事?孔子要修编《春秋》。<br>
  什么是春秋?古人记录历史,按每年春夏秋冬记录,因此,春秋就是各国的历史记录,或者说,是历史大事记。孔子要修编的,自然是鲁国的春秋。<br>
  为什么要修《春秋》?孔子说了: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说苑》)<br>
  简单说,孔子要用历史来告诉后人周朝是怎样完蛋的。<br>
  【孔子修春秋】<br>
  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资料和人力。<br>
  资料并不复杂,孔子与鲁哀公的关系很好,与鲁国太史的关系也很好,很容易就把鲁国的史料借了出来。<br>
  人力呢?其实人力也很简单。<br>
  孔子决定由自己来做主编,找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做助手。自然,排第一名的是子夏。<br>
  鲁国史料非常丰富,大致从鲁国建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史料的内容无非是鲁国的大事、世界的大事以及各种天文地理的变化。大致翻阅了一番,孔子觉得没有必要全部记载下来,因此决定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开始,一直记录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br>
  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对鲁国春秋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删减,绝大多数史料被放弃,只录下一些孔子认为重要的史实。并且,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也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br>
  《春秋》是世界人类最早的有系统的编年史。<br>
  《春秋》最初原文一万八千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一万六千多字。<br>
  孔子修《春秋》,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br>
  关于孔子修《春秋》,《史记》中记载最多。<br>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br>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以上见于《史记》)<br>
  大致的意思就是孔子怕自己死后留不下什么东西给后人,所以用鲁国的史料修《春秋》。在《春秋》中,孔子借历史来弘扬正义,宣传周礼,譬如吴国楚国都是自称王,《春秋》里则称吴王楚王为吴子楚子;践土之盟分明是晋国召周王参加,可是《春秋》记为周王巡狩于河阳。凡此种种,都是要重申礼法。所以,《春秋》一出,“天下乱臣贼子惧焉”。<br>
  其实,所谓“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不过是自欺欺人,《春秋》之后,天下还不是该篡位篡位,该瓜分瓜分,谁怕过?<br>
  按照《史记》的说法,整个修《春秋》的过程就是孔子一个人进行,子夏等人一句话也插不上。《春秋》修完之后,孔子说了:“后代的人们如果知道我,肯定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如果有人骂我,恐怕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了。”<br>
  对于春秋这段历史和历史人物,孔子的看法确实非常独到,有时候令人叹为观止。譬如,孔子对于管子、晏子和子产的评价。孔子对这三个人都很敬重乃至崇拜,但是,对于这三个人的缺点,孔子也看得非常透彻。<br>
  有一次子游问孔子:“老师您极力赞扬子产的仁惠,可以说来听听吗?”<br>
  “子产的仁惠不过是爱民而已。”孔子想了想,回答。<br>
  “爱民不就是德治了吗?不仅仅是仁惠吧?”<br>
  “子产,对于百姓来说就像一个母亲,能养活他们,却不能教化他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到了冬天,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助百姓过河,这就是只有爱民而没有教化。”孔子说。<br>
  又有一次,子贡来请教问题。<br>
  “老师,管仲过度奢侈,晏子过度节俭,与其一起否定,不如区分一下谁更贤德,老师怎么看?”子贡的问题历来如此,他喜欢给老师出选择题。<br>
  “管仲太奢侈了,比国君还要奢侈,这让国君很难受;而晏子太节俭了,让手下很为难。真正有才德的君子,应该既不让上级难堪,又不上下级为难。”孔子的回答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都非常有道理。<br>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史记》)<br>
  以上这一段,太史公司马迁狂赞春秋,认为所有人都要读《春秋》。<br>
  事实上,历代以来,《春秋》都是一本官场红宝书。<br>
  《春秋》与《左传》<br>
  因为子夏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孔子因此让子夏主攻《春秋》。等到孔子去世之后,《春秋》就传给了子夏。<br>
  后来,子夏受魏文侯的邀请,前往魏国西河收徒教学,《春秋》是最主要的内容。<br>
  《春秋》之后,又有了三部专门讲述春秋历史的书,就是《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这三部书,都是在孔子《春秋》的基础上写成的,不过,后两种主要是“释义”,也就是解释孔子的《春秋》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这样措辞等等,注释的含义更大。而《左氏春秋》不同,这本书主要是补充历史细节,使这段历史更详尽更饱满。因此,历史上,《左氏春秋》的地位远高于另外两部,阅读者也更多,对后代的影响也更大。<br>
  《左氏春秋》也就是俗称的《左传》。<br>
  后来所说的四书五经,《春秋》属于五经。而《左氏春秋》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即每一年的开头是“经”,也就是孔子《春秋》的内容;后面更加详尽的历史记述则是“传”,所以整部书称为《左传》。<br>
  《左传》的作者是谁?这历来是一个悬案。不过,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br>
  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现代,《左传》的作者一直被认为是左丘明。左丘明是谁?古人臆断是鲁国太史,而唯一一段有关左丘明的历史记载在《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br>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地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心中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与别人很友好,左丘明认为很可耻,我也这样认为。<br>
  左丘明是谁?孔安国的说法是鲁国太史。其实,也有可能是子夏。不过这不重要,左丘明是不是子夏并不重要。<br>
  下面,我们来看看子夏是《左氏春秋》的作者的论证。<br>
  首先我们从“左氏”说起。<br>
  春秋时,卫国有地名为“左邑”,又叫“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吴起就是“卫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子夏晚年失明,司马迁写道“左丘失明,厥行《国语》”,说的应该就是子夏。<br>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失明,所以自称为左丘明。古人以地为名的情况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后就被称为柳下惠。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后被弟子们称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光明。<br>
  至于《论语》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太史,更可能是子夏。<br>
  《论语》原本就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师徒的言论,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记载是有可能的。而关于左丘明的那两段话,恰恰是子夏的性格,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再想想看,孔子如果与鲁国太史谈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大恰当。<br>
  下面,再来看更有说服力的证据。<br>
  要写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子夏一个人具备。<br>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左传》中运用最多的史料来自鲁国和晋国,《春秋》的史料主要来自鲁国,作为孔子的第一助手,这些史料子夏是具备的;而晋国史料从哪里来?魏文侯以师礼待子夏,并且邀请他到魏国讲学,魏国占有原晋国首都,因此拥有晋国史料。即便魏国不拥有这些史料,当时三晋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子夏要从韩国或者赵国借阅这些史料也是轻而易举。相反,如果是鲁国太史左丘明,他如何能拿到晋国的史料?<br>
  第二,此人的《诗经》一定非常好——是《诗经》,而不是《诗》。因为孔子修订《诗经》,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了解《诗经》。《左传》中大量运用《诗经》里的诗,都非常恰当,而内容又没有超出《诗经》。作者不仅《诗经》娴熟,而且一定是孔门弟子。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学生中《诗经》方面的第一高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即便他精通《诗》,他也不能在《左传》中把诗的使用控制在《诗经》的范围之内。<br>
  第三,此人与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般弟子那么简单。《左传》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评语,证明作者曾经跟随孔子修《春秋》。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如果是鲁国太师左丘明,他如何知道孔子怎样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呢?<br>
  第四,《左传》的才华四溢,显示作者的才华非常出众。事实上,子夏的才华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br>
  第五,子夏的思想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更倾向于法家和权术的应用,而子夏的徒子徒孙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是著名的法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则是一时的大贤。《左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子夏的思想贯穿全文。而鲁国太师左丘明的思想恐怕要保守得多。<br>
  譬如,孔子认为晋文公狡猾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猾。在《左传》中,并没有这么写。<br>
  按《论语》。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br>
  第六,《左传》中有大量关于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记述,不仅大量记载子贡,甚至包括樊迟和有若这样并不出色的弟子。恰恰子夏和他们关系不错,而如果是鲁国太史左丘明,他会记载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吗?<br>
  第七,《左传》迅速流传开来,说明作者是个大师级人物,子夏在西河讲学,是当时最大的大师,再加上有许多弟子,因此作品被迅速流传开来。而如果作者是鲁国太师左丘明,他的作品首先在流传上就有问题,因为他没有任何渠道。<br>
  第八,《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都是子夏的学生。<br>
  以上的种种证据和迹象都指向一个结论:子夏就是《左传》的作者。<br>
  《左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春秋》,也大于《论语》。《左传》不仅记述了历史,更记述了政治、军事和文化。春秋这段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历史,如果没有《左传》,将黯然无色。<br>
  所以,某种程度上,子夏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孔子。也可以说,孔子最出色的弟子,就是子夏。<br>
  【孔子研究周易】<br>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鲁哀公约三桓去打猎,结果叔孙家的御者射死了一头怪兽,因为是怪兽,感觉有点不祥,于是就送给了主管狩猎场的场长。<br>
  孔子听说射死了怪兽,觉得好奇,于是前去看是什么怪兽,到了一看,别人不认识,孔子认识,是什么?麒麟。<br>
  “给我吧。”孔子索要。<br>
  场长正不想要,于是赠送给了孔子。<br>
  回到家,孔子把麒麟庄重地埋葬了。<br>
  “吾道穷矣。”孔子慨叹,于是停止修《春秋》。<br>
  为什么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麒麟是祥瑞之兽,在这样的乱世来到人间,结果还被不幸地杀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世界没救了。<br>
  就这样,修《春秋》九个月之后,孔子恰好修完,再也没有心情去润色了。<br>
  “天命啊,天命难违啊。”孔子回首自己的一生,自己很努力了,可是还是失败,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br>
  那么,什么是命中注定?人能不能知道自己的命?<br>
  孔子眼前一亮,他现在不关心人事了,他要探究天命了。<br>
  探究天命,靠什么?靠《周易》。<br>
  《易》原本是用来卜筮的,也就是算卦用的。最早的易由伏羲发明,也就是伏羲作八卦。后来周文王演化为六十四卦并且作了卦辞,之后周公作了爻辞。因此,后来的易就称为《周易》。<br>
  孔子很早就对周易有研究,不过研究得并不深。直到七十一岁对天命感兴趣,才开始下大工夫研究周易。<br>
  因为周易的卦辞和爻辞都很简单,不容易理解,孔子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理念对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就是彖、系、象、说卦、文言。<br>
  在《周易》,卦象、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彖、系、象、说卦、文言被称为易传。如今的《周易》,是包含了经、传的。<br>
  孔子研究《周易》非常刻苦,走到哪里都带着,随时拿出来学习,因此穿竹片的绳子都断了三次,叫做“韦编三绝”。后来孔子慨叹:“再给我数年时间,我就能精通周易了。”<br>
  按《史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br>
  孔子对周易的研究极有心得,应用起来似乎也很准确。于是孔子再次感慨:“要是再早一点,五十岁的时候就研究周易,那我后来就不会犯什么大过错了。”<br>
  《论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br>
  孔子对易到了痴迷的程度,同时也有很多自己的理解。孔子认为,任何人都能在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孔子说:“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为智,随仁智也。”(见于《周易乾凿度》)<br>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成语出于这里。<br>
  孔子把易和自己的道德观结合起来,把易和周礼结合起来了,因此孔子版的《周易》不再仅仅是一个算卦的工具,同时也是劝善的教材,也是一个维护周礼的教材。<br>
  但是不管怎样,《周易》总归是一个用来预测未来的卜筮工具书,所以只要研究《周易》,必然地要相信鬼神的存在。孔子从前从来不说鬼神,到了这个时候,这个规矩也就破坏掉了。<br>
  按《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br>
  可是这个时候,孔子就要讲一讲神了。孔子就在《易•系辞》中多次提到神,譬如“阴阳不测之谓神”,“蓄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鼓之舞之以尽神”,等等。<br>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已经滑向了老子的道家思想。<br>
  按《易•系辞》。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br>
  按《易•系辞》。子曰: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br>
  上面的两句话是孔子对于易的理解或者说概括,如果不告诉你是孔子说的,你会以为这是老子说的。事实上,老子的学说,也是脱胎于易经。<br>
  所以,自从研究了易,孔子就常常说“道”了。<br>
  按《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br>
  按《论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br>
  按《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br>
  按《论语》。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br>
  按《论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br>
  按《论语》。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br>
  按《论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br>
  《周易》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代表了中华文化。不论在道家还是在儒家,《周易》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对于《周易》,孔子的贡献可以说无与伦比。<br>
  首先,孔子为《周易》作传,并且将《周易》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且是众经之首,传授给学生们,对《周易》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br>
  其次,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br>
  【商瞿传易】<br>
  删《诗经》和修《春秋》,孔子都是让子夏协助自己,因为子夏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自己的观点,对孔子的帮助很大。<br>
  原本,研究《易经》的时候,孔子也希望子夏来帮助自己。可是遗憾的是,子夏这个时候已经不在自己的身边了。<br>
  原来,受冉有的推荐,子夏被任命为莒父宰。子夏的意思是不想去,可是孔子出于对子夏的前途考虑,极力说服他去,最终子夏很不情愿地去了。<br>
  去之前,按着惯例,子夏也向老师告别兼请教。<br>
  “不要总想着快,太快了就达不到目的;不要只看见小利,贪小利做不成大事。”孔子说,又是一针见血。子夏聪明果断,但是也往往急于求成。此外,子夏性格比较吝啬,对小利看得比较重,所以孔子提醒他。<br>
  “老师的话,学生牢记在心。”子夏是个聪明人,知道老师话中的含义,也知道自己要改正。<br>
  按《论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br>
  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来自这里。<br>
  既然是自己极力鼓励子夏去当莒父宰,怎么好这么快就叫他回来帮自己呢?<br>
  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商瞿,当初孔子刚从卫国回来的时候,商瞿也去了季孙家做家臣。那时候商瞿眼看奔四了,还没有孩子,因此到处求医问药,准备为孩子奋斗一把。<br>
  恰好这个时候,季康子派他去齐国出差,要几个月工夫。商瞿不太愿意去,生怕把生孩子给耽误了。<br>
  为了这件事情,商瞿来找老师请教。孔子那时候给商瞿卜筮了一回,结果是商瞿命中应该有五个儿子。<br>
  “去吧,你命中有五个儿子,不用担心。”孔子安慰商瞿,其实他也没把握。<br>
  不管怎样,商瞿就去了齐国,回来的时候,老婆肚子已经大了。之后,商瞿老婆的肚子越来越争气,一个劲地生。这下,商瞿算是对卜筮奉若神明了。<br>
  孔子作《易传》,商瞿非常感兴趣,整天跟着孔子学习,竟然成了孔子弟子中最精通《周易》的学生。到孔子死后,就把自己的《易传》传给了商瞿,之后商瞿再传给自己的弟子。<br>
  就这样,商瞿成了孔子《周易》的第一代正宗传人,并且,为《周易》的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商霍也因此被人们记住。&lt;/pre&gt;&lt;/div&gt;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9 04:48 , Processed in 0.033418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