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 http://ydx.zzwave.com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日志

抗战:国军将领多谋而寡断

热度 10已有 5571 次阅读2012-10-19 05:07 |系统分类:历史| , 合作, 中华民族

1995年,我在详细研究抗战历史之后,写下《八年抗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一文(参见 http://www.zzwav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2&extra=page%3D1 )。发表在明尼苏达大学留学生刊物《明华》以及ACT等地,此文重点介绍了国民革命军在抗战中的巨大牺牲。

关于国共在抗战中的表现,我总结如下:

【现在有一种观点错误地认为共军在抗战中不积极。八路军从四万人发展到八十万人,敌后根据地扩展到有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一亿人口。试想这新增的几十万人枪是从哪来的?不是蒋介石将军发的,不是苏联给的,也不是美国支援的,而是从通过杀死敌人夺来的。事实上,共军在敌后作战十二万多次,毙伤倭寇五十多万,缴长短枪六十多万支、炮一千八百多门。国军有六百万人,虽经大小血战,但接连退却,丢城失地,颇乏用兵之道;而共军以四万余人、土枪、土炮,不断壮大,其战略是很成功的。

又有一种更为荒诞的观点,从解放战争的结果而推论共军一直比国军强大,所以认为共军在抗日战争是保留了实力。共军确实比国军强,但那是战术与战略上的优势,是顺乎民心的政策的胜利。日本投降后,尽管朱德下令叫日军就近向八路军投降,但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二日在美国政府指示下,远东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对中国战区的日军下令,只能向国军投降,而对共军则可『自卫』。美总统杜鲁门也承认,如果让日本人立即放下武器,那么整个国家将被共产党接收,所以就命令日军坚守原地。而同时,美国则空运国军千里迢迢去北方受降。由于日军的抵抗,共产党军队所获甚少。不过,共军从苏联红军手里获得了六十多万日本关东军的部份装备,缺乏重武器的共军大大地增加了力量,为日后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共军无论在人数和装备上总都远不如有美式装备的庞大国军。辽沈之役,林彪是冒了被国军围歼的危险的。但国军各兵团互不协作,每每当共军以优势兵力围攻国军一部时,其它国军迟迟不去支援,贻误战机。结果一个兵团往往在几天内便被围歼,而且很多国军立刻就变成共军战士。到渡江战役时,国共军力已然逆转。

国民党军队组织性远不如共产党军队,他们还有很大的军阀性质,当官的把军队作为私有财产,舍不得用。这在抗战中也很明显,对付强大的日军,国军常常是逐次用兵,而不是全力一击,结果往往送去的部队有去无回。如在上面提到的豫湘桂战役的衡阳保卫战,国军曾以四个军逐次去救援,每次都被挡回。倘以四个军合一而击,对久攻衡阳不下的日军的威胁岂不大得多?毛泽东在其《论持久战》中建议针对日军每个兵团组成兵力三、四倍于敌人的野战兵团。但国军将领大都多谋而寡断,又缺乏合作精神,很难实现这样高度统一的指挥。一九四四年许昌、洛阳、长沙、衡阳等城的血战,守城部队都坚守防御,但配合支援部队都未能完成其预订任务,甚至随意撤退、见死不救,被敌各个歼灭。相比之下,共军不但指挥统一、军纪严明,而且用兵如神。正如岳武穆论兵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倭寇百万兵八年不能胜国军,共军三年能统一中国。当时共军若有国军一样的武器装备,倭寇实不足以成如此之大害。】

路过

鸡蛋
8

鲜花
2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cannaa 2012-10-19 08:00
读书太多的毛病,知识越多越反动。
回复 lfyhao 2012-10-21 00:32
蒋公的部队是嫡系不勇照样升官,杂牌为了自保不敢勇敢。对比一下1938年的薛岳调集了12万人要围歼土肥原旅团的2万多人,蒋介石亲自到郑州,黄杰守兰封、桂永清守商丘,黄和桂的两个军基本上都是新的德国装备。都是被日军一击就跑,结果12万人没能打败2万人,最后没办法这才扒开了黄河。再看看1947年的孟良崮,共军的阻击部队是怎么阻击85师的。攻坚部队是如何打74师的。相比1938年时,74师的装备比土肥原强多少倍,共军的装备还不如1938年时的黄杰和桂永清,黄和桂的装备是德国的,当时都不比日军差多少。或黄杰和桂永清后来都升了官,桂都做到了国军的海军总司令。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6 04:54 , Processed in 0.022482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