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 http://ydx.zzwave.com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日志

剩饭后被罚款的故事的正确思维(2)

热度 7已有 10598 次阅读2014-1-6 17:2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教育| 故事, 德国

吃饭浪费之后被罚款的故事 (参见 http://www.zhenzhubay.com/home.php?mod=space&uid=21064&do=blog&id=20695)还在继续热烈讨论。之前,我在《剩饭后被罚款的故事的正确思维》一文中指出,原文写了吃饭浪费之后被罚款,但“没有在任何地方说罚款的原因是浪费粮食,上面的事实链也无法推断出罚款是因为浪费粮食。” 所以那些试图证明德国没有剩饭罚款的法规的努力完全徒劳,属于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假设。 

然后有网友试图证明这个故事是台湾人写的。问题是证明了又怎么样呢?文章作者既没有说他们是大陆人或者香港人,也没有说他们不是台湾人。想证明作者是台湾人的,显然是在读故事时,假定故事是在写大陆人,但却是台湾人假冒。所以这又是一种阅读时加入自我主观意识的错误思维方式。

有意思的是,2005年在一台湾网站上转贴出了这个故事 http://verywed.com/forum/wedlife/351542-1.html ,转帖者还加了一句【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 值得台灣人深思 】。下面有自称在德国呆了一年多的人质疑当地是否有这样的法规,还说【另外這篇文章應該源自於一個中國網站 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用 一張罰單 這串關鍵字搜尋簡體網頁就可以找到】。换句话,台湾人在怀疑是大陆人写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但之所以认为匪夷所思,也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原文说了剩饭会罚款。

另外,这个故事作者并没有说这是一个完全的真人真事,故事本身没有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因此,即使你找到原作者亲口说这是一个编写的故事也没有意义。如果无法找出这个故事内容的漏洞,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故事。目前,我看到的所有试图找出其漏洞的努力都完全失败。

单从故事的语言看,有显著地域文化特征的有“核子反应炉”与“侍应”这两个词。“核子反应炉”,大陆和香港一般都说“核反应堆”。而“侍应”,大陆与香港一般说“服务员”或”服务生”。(我没有仔细看其他读者的分析是否讲到了这两个词的特征,如果已经讲到,那是你们的优先)。



路过

鸡蛋
3

鲜花
2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回复 VANO 2014-1-6 17:38
这个故事,我曾经还看到过是新闻的呢。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01:25
岳东晓: ...如果无法找出这个故事内容的漏洞,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故事。目前,我看到的所有试图找出其漏洞的努力都完全失败...
先发几组screen shots,然后我们再接着讨论。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76074-1.shtml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626de0b.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6260e90.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8d52cec.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9a6049b.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34970e8.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0f752a2.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407ac8f.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c200129.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cbb3937.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fe07149.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7d3307f.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c02eef8.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8a3e03d.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6223ec4.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0e08f77.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d8e635d.png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4f7c146.png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2:00
梦月者: 先发几组screen shots,然后我们再接着讨论。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76074-1.shtml
http://www.ohaiwan.com/zzw/upload/up/21933/626de0b.png
http: ...
所以这世界上脑力薄弱的人比较多,基本都是只能根据自身经验与有限知识加上自己的错误的逻辑处理信息。

随便举一个例子,既然文章提到马克,那么就应该把事件时间定位在马克合法流通期,而不是愚蠢的因为现在用欧元就说故事为假。所以,这名评论者弱智。

况且,欧元流通不等于马克就已经不用。根据这篇2012年7月的文章,http://theweek.com/article/index/230830/why-are-germans-still-using-the-deutsche-mark , 德国仍有132亿马克继续流通,因为德国政府没有规定一个停止使用马克的时间。

其余弱智分析,我之前已经驳斥过,不必重复。此处仅谈制服一事。首先,到底是什么机构的人员,故事并没有写,罚款原因也没有写,根据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属于文科思维。要排除制服的可能,必须穷举所有可能进行50马克罚款的机构,确定在这个故事可能发生的时间段内,都明确规定不穿制服。

这个故事的可能时间段是什么?马克流通时间至少直到2012年,而德国开始生产核反应堆泵的时间应该在1970左右,因此,这个时间段大约跨越1970到2012这40多年。

当然,如果读者能找出更精确进行时间确定的信息,可以减少其证明需要的工作量。但是注意,我文中的链接有一段关于2010年联合国如何如何的话,可这个故事至少2005年就出现了,因此后面这段话是后人加的。而且,即使文章在结论感叹之处提到2010的事情,只能说明文章写作或修改时间,不能说明事件supposedly的发生时间。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02:20
岳东晓: ...其余弱智分析...此处仅谈制服一事。首先,到底是什么机构的人员,故事并没有写 ...
(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1933/9c861aa.png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1933/c0fad0c.png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1933/51d2d37.png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1933/4ef6040.png
回复 叶慧秀 2014-1-7 02:49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励志警言的故事,传达一种要节约的理念,争辩它的真假有意义么?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2:58
叶慧秀: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励志警言的故事,传达一种要节约的理念,争辩它的真假有意义么?
理论上有。如果这个故事能被证明肯定是假的,那它的意义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了。目前很多海外同学们做了很多努力,非但没有能证明故事虚假,反而暴露了他们脑力薄弱。这是令人悲哀的事情。对这个故事分析的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正确思维的练习。
回复 叶慧秀 2014-1-7 03:04
岳东晓: 理论上有。如果这个故事能被证明肯定是假的,那它的意义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了。目前很多海外同学们做了很多努力,非但没有能证明故事虚假,反而暴露了他们脑 ...
好多神话童话故事都在传达一种理念,你觉得有必要证明其故事的真假么?无论故事是否真假,这故事流传这么久了,作者要传达节约的理念是做到了。

我发现学理科的人,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文学作品,挺好玩的。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3:08
叶慧秀: 好多神话童话故事都在传达一种理念,你觉得有必要证明其故事的真假么?无论故事是否真假,这故事流传这么久了,作者要传达节约的理念是做到了。

我发现学理科的 ...
我对故事本身毫无兴趣,但我对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感兴趣。这种分析是检验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测试。
回复 叶慧秀 2014-1-7 03:15
岳东晓: 我对故事本身毫无兴趣,但我对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感兴趣。这种分析是检验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测试。
比起网上的辩论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分析,我更感兴趣电影里或者真实法庭里真枪实弹的律师为当事人的辩论,那才是精彩的脑力较量。比如<< A few good man>> 和<<威尼斯的商人>>里面就有非常精彩的庭辩。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3:29
叶慧秀: 比起网上的辩论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分析,我更感兴趣电影里或者真实法庭里真枪实弹的律师为当事人的辩论,那才是精彩的脑力较量。比如<< A few good man>> 和<<威尼 ...
所以啊,像i有些网友的这个辩论能力,如果上法庭碰上哈佛、耶鲁之类毕业的高手,刚交手就会被斩于马下。
回复 叶慧秀 2014-1-7 03:32
岳东晓: 所以啊,像i有些网友的这个辩论能力,如果上法庭碰上哈佛、耶鲁之类毕业的高手,刚交手就会被斩于马下。
上法庭的一般请律师吧,当然,有时也可以去法庭为自己辩护,比如,在小法庭告对方欠房租水电费等小额欠款.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4:00
叶慧秀: 上法庭的一般请律师吧,当然,有时也可以去法庭为自己辩护,比如,在小法庭告对方欠房租水电费等小额欠款.
请律师也是一样啊。

如果没钱,就只能请较差的法学院毕业或者能力较差的,辩论能力估计跟某些网友程度也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碰上对方的高手简单斩于马下。
回复 叶慧秀 2014-1-7 04:11
岳东晓: 请律师也是一样啊。

如果没钱,就只能请较差的法学院毕业或者能力较差的,辩论能力估计跟某些网友程度也差不多甚至可能还不如,碰上对方的高手简单斩于马下。 ...
看来大多数律师为钱工作这话没有错哈!但我也遇到不少法律毕业的,没有当成律师呢。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04:18
岳东晓: ...目前很多海外同学们做了很多努力,非但没有能证明故事虚假,反而暴露了他们脑力薄弱。 ...
岳东晓: ...其余弱智分析...此处仅谈制服一事。首先,到底是什么机构的人员,故事并没有写 ...
(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21933/9c861aa.png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06:40
梦月者: (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
http://www.zhenzhubay.com/zzw ...
你不断重复张贴原文的内容,但似乎已经不敢给出你的分析。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11:54
岳东晓: 你不断重复张贴原文的内容,但似乎已经不敢给出你的分析。
因为“原文的内容”已经证明了你的话是错的。我无需再多说,让事实说话嘛。
如果张贴了两遍你都没发现,那我就不知道,是你的阅读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思维有问题。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12:07
梦月者: 因为“原文的内容”已经证明了你的话是错的。我无需再多说,让事实说话嘛。如果张贴了两遍你都没发现,那就不知道是你的阅读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思维有问题。 ...
我已经充分证明你的思维缺陷以及基本逻辑能力的缺乏,因此你这种类型的空喊是完全无效的。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12:17
岳东晓: 我已经充分证明你的思维缺陷以及基本逻辑能力的缺乏,因此你这种类型的空喊是完全无效的。
到目前为止,你我都仍然处于“猜测”之中。因为你没有证据,我也没有证据。我们都不过是仅仅凭“原文的内容”来分析。

你说:“到底是什么机构的人员,故事并没有写。”

而原文的内容明明是:“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

给你张贴了两遍,你竟然没有看出来你说的话是错误的。

那请问,你是什么思维?你是什么脑力?你是什么智?
回复 岳东晓 2014-1-7 13:07
梦月者: 到目前为止,你我都仍然处于“猜测”之中。因为你没有证据,我也没有证据。我们都不过是仅仅凭“原文的内容”来分析。

你说:“到底是什么机构的人员,故事并没 ...
所以你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我才能指出你的问题。

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可以验证的德语机构名称。“社会保障机构”不过是作者对某个他可能没有搞清楚的德国汉堡的政府机构的一个泛指性的描述,而不是机构名称,这一点难道不是显然?
回复 梦月者 2014-1-7 13:38
岳东晓: 所以你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我才能指出你的问题。

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可以验证的德语机构名称。“社会保障机构”不过是作者对某个他可能没有搞清楚的德国汉堡的政府机构安的一个泛指性的中文名称,这一点难道不是显然?
这是显然的,而且在德国的华人很多年以前就指出来了。

一篇写剩饭罚款的文章,作者却不知道开罚单的人是哪个执法机构的,不知道罚单罚的是什么。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原文的内容”明明写着:“驻地的同事把罚单复印后,给每人一张做纪念,我们都愿意接受并决心保存着。”

这说明作者保留了证据,保留了罚单,也保留了追踪开罚单的那些人到底是哪个具体部门的线索,可你却认为作者没有交代开罚单的理由与执法机构。

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是你的阅读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思维方式有问题。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9 04:10 , Processed in 0.031217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