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查看: 704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学者称遭中国马蜂入侵 引发民众恐慌(组图)|法国|马蜂|中国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复制链接]

427

主题

17

好友

3万

积分

精华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0:26: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法国南部发现的马蜂窝法国南部发现的马蜂窝
法国蜂农在蜂箱上设置墨胸胡蜂诱虫剂法国蜂农在蜂箱上设置墨胸胡蜂诱虫剂

  一群个头只有两厘米的小家伙,正搅得英法两国心神不宁。

  一个名叫“今非昔比”的英国网友信誓旦旦地说,一旦它们入侵英国,他要么立即移民外国,要么买一张巨型苍蝇拍和一大罐杀虫剂来防身!法国巴黎更是如临大敌:无论是拥有世界上最大抒情剧场的巴黎歌剧院,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曾作为监狱的卢森堡公园,许多标志性建筑的顶部都设置了捕虫网或杀虫剂;巴黎市政府还安排了工作人员,在必要的时候随时出动。

  让这两个欧洲大国严阵以待的入侵者,其实是一种据称来自中国的马蜂。

  一个月前,一名54岁的法国男子被马蜂蜇死。经过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研究员弗兰克·穆勒的辨认,杀手很可能是远渡重洋而来的中国墨胸胡蜂。这位研究员还抛出另一枚重磅炸弹:这一外来物种将在2014年前进入英国。

  但对于这种说法,我国蜜蜂研究者并不赞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强推测,这群马蜂可能之前就在法国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员李铁生也认为,从马蜂的生活习性来讲,漂洋过海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被它们蛰一下的感觉,就像被烧得滚烫的钉子刺进了皮肤

  起初,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死亡事件。2012年11月5日,在法国卢瓦尔省的小镇科伦,一个中年男人正在自家花园里悠闲地修剪树枝。这里是法国排名第一的白葡萄酒的出产地,四周起伏平缓的山丘上遍布着农田,与远处山上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堡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田园图景。

  这幅和谐的画面被一抹突兀的黑色搅乱了。一团黑雾从树丛中窜出,将受害人笼罩起来,任凭快跑、躲闪或用力地挥臂驱赶,黑雾依旧牢牢地黏着他。伴随着轰炸机般的嗡嗡声,黑雾变得攻击性十足,雨点般的袭击落在他裸露的皮肤上,几分钟以后,男子停止了挣扎,黑雾这才慢慢散去。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如果不是地上多了一具面目扭曲的尸体,不会有人相信刚刚发生的骇人一幕。

  当地警方立刻开展调查,很快就找到了凶手——那团死神般的黑雾,原来是一群马蜂。马蜂蜇死人的事件在法国也时有发生,并不算什么新闻。但这一次,经过科学家的辨认,得出的结论令人大惊失色:凶手属于外来物种!

  弗兰克·穆勒对《中国青年报》表示,他所在的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早在2004年就有这种外来马蜂的观察记录。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不但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动植物标本化石,还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人员。

  穆勒和同事定期到野外考察,对法国境内的马蜂进行搜集分类。马蜂和蜜蜂同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分别属胡蜂总科和蜜蜂总科,也算得上亲戚关系。马蜂是一般人对胡蜂总科昆虫的笼统称呼,也有人称之为黄蜂。

  8年前,穆勒开始对这种外来马蜂进行记录建档。不同于法国本土马蜂,这位外来户身长是当地蜜蜂的4倍,而且更具攻击性。一只外来马蜂可以在一分钟内撕碎40只欧洲蜜蜂。通过提取DNA,穆勒将这种外来马蜂的基因型与世界各地的马蜂进行对比,发现与中国本土的墨胸胡蜂一致。

  两年后,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翅目部负责人克莱尔·威尔孟特根据观测记录,以及目击者的证实,提出了“墨胸胡蜂中国说”的假设,并撰写了论文。目击者是她的一位朋友,在法国南部做盆景生意。大约在2005年前后,这位生意人见过几只“曾在中国见过的”马蜂在自家花园里飞来飞去。这个商人经常用货船集装箱从中国进口陶器承装盆景,她怀疑马蜂是躲藏在中国陶器集装箱里“偷渡”而来。

  如今,这篇昔日默默无闻的学术文章被人翻了出来,再度引起公众的极大恐慌。

  不少人将这群外来马蜂与曾经肆虐南美洲的“杀人蜂”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同样凶悍好战,所到之处无论人畜均难幸免。很多法国养蜂者发现饲养蜜蜂的数量大量减少,开始求助于法国养蜂协会。

  巴黎副市长法比耶那不得不出面安抚民众。她澄清说这种马蜂虽然凶猛,但对人类并不是一击致命的,只有少数对蜂毒严重过敏的人才会导致死亡。

  英国媒体《每日邮报》几乎在第一时间报导了此事。按照穆勒的预测,这群入侵者将于2014年抵达大不列颠。这家媒体还添油加醋地形容道:“被它们蛰一下的感觉,就像被烧得滚烫的钉子刺进了皮肤!”

  墨胸胡蜂虽然性格暴躁,却是有缺点的益虫

  不过,当墨胸胡蜂的中文命名者李铁生得知这个小家伙闯祸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

  “它们又犯什么事儿了?”这位76岁的老人说,“我当初也被蛰过,那滋味可比打针疼多了!”

  这位南开大学昆虫系的毕业生从1976年开始研究马蜂。“墨胸胡蜂”这个名字,也是他那一年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已有的、未命名分类的标本时所取。当时,这个年轻学者看到这种马蜂黑色的胸部,灵机一动取名为“墨胸胡蜂”。

  在20平方米的书房里,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挂在墙壁上的一排摆满马蜂标本的玻璃镜框。大大小小的马蜂,虽然都是黑黄相间,可有的颜色鲜艳,大腹便便,一副黑社会老大的派头;有的体色较淡,细腿蜂腰,颇像老大身边身手敏捷的保镖。

  他指着半个拇指大小的胡蜂说:“看,那只就是墨胸胡蜂。”如果说它有什么特点,就是它的胸部呈现的是黑色、足部呈金色,“别看它不起眼,主要是跟旁边大块头金环胡蜂的对比,另外就是标本难免有些缩水”。

  对于这个“黑肚皮”在法国的杀人事件,跟马蜂打了36年交道的李铁生解释说,马蜂出于天生的护巢性,当人们有意或者无意的行为让它感到巢穴受到威胁时,它们就会一涌而出,集体围攻入侵者。

  他还纠正说,墨胸胡蜂并不是杀人蜂。杀人蜂是由于人为的疏忽,导致非洲蜜蜂与丛林野蜂杂交出来的新品种,又称非洲化蜜蜂,属于蜜蜂科。相比之下,墨胸胡蜂是属胡蜂科,人们习惯称之为马蜂或者黄蜂。

  “墨胸胡蜂虽然性格暴躁,却是一种有缺点的益虫。”李铁生评价道。他曾经在浙江人工饲养马蜂来防治棉铃虫。作为肉食性昆虫,居住在棉花田里的马蜂能够担负起“害虫杀手”的职责。

  李铁生表示,人们之所以觉得捅马蜂窝特别危险,恰恰是因为对它习性的了解太少。

  “马蜂在夜间、下雨天和三级以上的大风天都不出来,可人们往往喜欢挑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下战书,这反而是马蜂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他说,“正确的做法是白天看准马蜂窝的位置,等到晚上再去把它摘除。”

  他还记得有人提出配置价值10万元的防护服,“其实根本用不着,反倒是穿得越少越好,我们经常穿着背心短裤,以免马蜂钻进衣服里”。由于马蜂基本上是色盲,明确识别白色,所以进行人工捕杀的时候,工作者最好穿深色服装。

  另外,实验证明,马蜂对运动中的物体观察敏锐,一旦遭到马蜂追击,千万不要乱跑,应当缩头藏顶,伏下不动。

  法国可能早就有墨胸胡蜂

  不过,对于墨胸胡蜂在法国肆虐的消息,王强和李铁生都表示质疑。

  王强认为,尽管法国科学家们进行了基因比对,但要确定外来物种,还应该将该物种的形态学、生活史和生理特性等多方面与当地同类物种进行比对。基因只能证明两者之间的亲缘性。即使这种马蜂的形态学、生理特性与生活史等与墨胸胡蜂相似,也只能说明两物种属同类,不能说明该物种就一定是通过人为渠道由中国传播到当地,有可能是物种本身的自然迁徙,也可能它们在法国之前就有分布,只是并未进行系统研究。

  李铁生也非常怀疑“墨胸胡蜂中国说”的假设,理由是胡蜂非仓库害虫,生活习性活跃。在他的印象中,曾经发生过波兰指责中国出口的长毛绒里附有一种叫做赤足郭公虫的仓库害虫。后来他在波兰人的论文里找到了证据,证明这种寄生虫在波兰本来就有分布。事后证明,原来是波兰的货船没有做好清洁工作。

  最近,他又找到了1904年法国学者拜森发表的一篇关于墨胸胡蜂的论文,这让他愈发肯定了自己的观点。

  无论如何,那位盆景商遭了殃。按照法国科学家的说法, 中国马蜂是通过集装箱“偷渡”到法国的。

  作为当地唯一一个跟中国打交道的商人,那些受到损失的蜂农把矛头都纷纷指向了他。蜂农们坚持要其为他们的损失负责,愤怒的人们有的对他谩骂不休,有的扬言要把他从当地赶走,还闹出了不少纠纷。

  当笔者向穆勒提出联系这位商人时,穆勒替他拒绝了:“这个可怜的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做自己的生意,实在不应该要他为物种入侵的事情负责,那些纠纷已经够他受的了,还是让他安静地生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2 19:32 , Processed in 0.030809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