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查看: 20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桑迪扫境 美国应急机制难掩脆弱“内心”_通讯与电讯_科技时代_新浪网

[复制链接]

427

主题

17

好友

3万

积分

精华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0:24: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报记者 张乔编译

  “在大自然面前,再充分准备也不为过。”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2011年在应对飓风艾琳的过程中如此警告人们。这句话在今年美国应对桑迪飓风的行动中得到了很好印证。

  桑迪飓风扫过美国,超过600万的美国居民无生活用电,25%移动通信基站脱网,而一些报警呼叫中心也无法正常运转。桑迪飓风被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灾害之一。美国东北部地区严阵以待,许多措施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飓风灾区仍无法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纽约等繁华大都市在飓风面前的表现,可谓狼狈不堪,令人唏嘘。”国外媒体评价。

  美国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日趋完善,而美国的应急通信系统的互不兼容和不足在这场飓风中也暴露无遗。

桑迪扫境美国应急机制难掩脆弱“内心”
  <b>Facebook、Twitter作用凸显</b>

  Facebook、Twitter作用凸显

  布什政府曾因在2005年卡特里娜风灾中行动迟缓而饱受批评,而纽约对桑迪飓风的到来是有准备的。在桑迪飓风来临之前,包括纽约州总检查官安德鲁·库奥默、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在内的政府官员对市民做出了紧急预警。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一些低洼地段的居民提前开始了疏散。飓风来袭当天,“纽约市政府罕见地下令将37.5万居民疏散,开放了76处紧急避难所,每个避难所能容纳1万人。”国外媒体称。

  避难的过程总是混乱的,信息对于灾区居民来说尤为重要。“9.11”袭击暴露了美国紧急通信网络的不足。事件发生时,美国警方等部门使用不同的通信频道,导致一些火警战士没有收到疏散信息而死亡,令人扼腕。而2005年,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间的互操作性问题造成的通信不畅,也加重了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影响。桑迪飓风横扫美国期间,在纽约市政府的网站上,居民只要输入自己所在地址,就会找到附近的安置点。当地社区也给每家住户发送了书面通知和电子邮件,告知飓风可能来袭的时间。纽约市不但提供免费的电话热线供人们查询相关避灾信息,纽约紧急事故处理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查找疏散区域信息的栏目。

  美国多家新媒体和网站扮演了重要角色。谷歌专门制作了飓风版“风暴危机地图”,让人们可以直观地在地图上查阅相关信息。Twitter几乎变成了全国性的广播系统——11月5日,据称用户通过Twitter发出的关于桑迪飓风的信息超过了2000万条。Facebook同样功不可没。如账号“哈德逊河谷天气(HVW)”在Facebook上的主页名为“HVWX1”,“它为哈德逊河谷提供本地化的详细天气预报,备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TIME》杂志采用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了新闻画面,其中一张图片用作杂志封面。尽管新闻界相关人士对此提出了关于“是否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质疑,《TIME》杂志摄影主管基拉·珀拉克(Kira Pollac)表示:“在突发新闻报道中使用Instagram是一次很有必要的尝试,这是我们向受众发布新闻图片最快捷的方式。”

  “此次飓风中采用的许多应急措施和信息渠道前所未有。单从死亡人数上看,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国外媒体评价。据了解,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死亡的人数超过1800人,而截至11月4日,桑迪飓风死亡人数为113人。

  紧急通信仍暴不足

  从两次飓风伤亡情况来看,美国抗灾应急措施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欣慰。理想而全面的应急系统可以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紧急信息,即使在面临大灾难或长时间停电的情况下。而从桑迪飓风来看美国的应急通信系统,其互不兼容和不足再次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

  据国外媒体报道,备受美国公众关注的国家级别的数据沟通应急网络仍然没有建立。很多机构还在使用依靠“声音”的传话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不能互相兼容。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无线通信公司Vanu公司CEO瓦努·博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卡特里娜飓风和‘9.11’袭击相比,从通信的角度来说,桑迪飓风所造成的损失并不小。”

  据了解,在飓风和其他灾害中,通信网络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停电和失去回程容量(从基站出发携带信号的光纤失效)。在卡特里娜飓风的灾后,一家运营商在水平线上建立了一个非常稳定的蜂窝基站(蜂窝站是一个安装天线和电子通信设备的站点,用于移动电话使用的蜂窝网络),而最终该蜂窝基站与中央办公室的电线处于水下,失去了作用。

  近年来,美国当局升级了一些地方的信息应急系统。今年2月,美国当局斥资70亿美元成立了“一线应急网络局(First Responders Network Authority)”,又叫FirstNet。这是一个联邦办公室,负责设计和建造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应急网络。它的目标是:覆盖不同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以保证不同机构的互操作性。然而,据《麻省理工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相关评论介绍,该系统原本以700兆赫的带宽运作,但是现在却被LTE网络用去一部分带宽,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带宽被专门划分出来用于公共安全。

  有评论称,若广泛建造手机信号发送塔,70亿美元还远远不够。记者没有查阅到更多的关于桑迪飓风通信受到严重影响的信息,而在弗吉尼亚理工(Virginia Tech)领导一个无线研究实验室的杰夫·里德(Jeff Reed)表明了对美国应急通信机制的担忧:“要解决同一个物理蜂窝站的设施上不同传输系统(transmission)的协同问题。而这些物理蜂窝站已经被出租或属于无线运营商。我们应想法建立可以和商业系统共存的公共安全系统。如此,桑迪飓风所造成的危害也许才会更小。”

  “建设智慧城市,要快!”

  健全的城市指挥中心、对自然灾害的提前预警和应急措施,始终是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桑迪’对城市建设智能化防灾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破坏了城市化成果,同时也告诉我们:建设智慧城市,要快!”有国外媒体说。

  桑迪飓风过境后,映入全球人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灾难受损场景:东河(East River)七条地铁隧道被水浸没;纽约市内和威彻斯特郡郊区大约有75万户居民商户电力中断;而纽约大学惕恤医院(New York University's Tisch Hospital)由于后备发电机供电失败,被迫将200多名患者转移至其他机构,包括20名重病特别护理婴儿。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是由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发展而来,旨在以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进行多种信息的资源整合。“智慧城市”这一理念自提出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新热点。美国纽约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它引起的诸如环境、资源等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启动“纽约市智慧城市规划”时,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提出,要在将纽约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绿色、更加美好的城市。在交通领域,纽约市实施了“中城动起来”(Midtown in Motion)项目,利用计算机演算来加快交通疏导,并在出租车内安装卫星定位系统,以更好地了解司机上路情况和造成拥堵的原因。在电力领域,纽约市现已铺设了9万英里长的地下电缆,以逐步进行智能电网建设。

  桑迪飓风过后,纽约大都会运输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总裁洛塔(Joseph Lhota)表示,纽约市地铁系统“从未面临过如此毁灭性灾难”。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电力运营高级副总裁约翰·米克萨迪(John Miksad)也表示:“这将书写新的记录。这将是历史上由于暴风影响最大型的停电事件。”我们不可否认美国当局在紧急应对桑迪飓风时,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而智慧城市依旧任重道远。纽约市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亚当·弗雷德(Adam Freed)也曾道出担忧:“我们需要一个应急预案。这样,在某一领域受到严重影响或面临挑战时,我们便能予以优先解决。这也是我们引入‘全市智能电网’概念,却未具体实施的原因。因为从资金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对纽约能源网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整体重建实在不切实际。”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桑迪警示我们应加快智慧城市的步伐。全球智慧城市领先运营商贝尔信认为,智慧城市的实施会面临各种挑战,但会稳步前进。桑迪飓风过后,纽约州长葛谟说:“我们将重建家园,建立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社区。我们将超越以往,建设一座更加强大智慧的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3 05:09 , Processed in 0.040547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