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cf999c8.gif)
请关注高会民个人微信:dushi8115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ToGermany),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8a400ebc.jpeg)
最近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映,
一群中国人,一所中国学校, 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e6685d59.jpeg)
这所学校,又穷又破, 可80年前, 这群人千辛万苦聚集在这里, 最终,使这所最穷的学校成为了,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它就是:西南联大。
它仅仅只有3882名学生, 但他们当中却走出了: 2位诺贝尔得主, 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3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整个新中国!
可是你知道, 培育了如此多的人才, 带领这所学校走向辉煌的这群人,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后来的命运, 究竟都如何了吗?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9a0cd61.jpeg)
故事要从1937年说起。
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屠戮中华大地, 学校不是军事机关, 却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 南开大学被炸为废墟, 清华、北大的校园也都被日军占领。 偌大的中国, 竟无处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
于是有人提议高等教育干脆停办, 学生都上前线去打仗。
还有人主张大学为战争服务, 学化学的赶紧做炸药, 学物理的赶紧做枪炮 ......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3d91d5ee.jpeg)
而胡适却坚持: 战时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也认为, 一个国家,外患不足畏, 内忧不足惧,惟有一般领袖, 缺乏清新的头脑、远大的眼光、 坚强的意志最可怕。 因此绝不能单从国防的需要着想, 把大批学生送往前线。
正是在胡适、竺可桢等, 极具远见的知识分子的建议下, 中国开始建立联合大学。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db304e23.jpeg)
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谁料12月,南京就陷落,武汉告急,长沙危在旦夕,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为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命脉,临时大学立即决定搬去昆明。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451d3d18.jpeg)
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任命长沙临时大学负责人的密谕
当时师生们兵分三路,水陆兼进, 其中一条路线最艰苦,
要从长沙徒步到昆明, 翻山越岭3600里。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8e529f21.jpeg)
文人长征,旷古未有,他们却在战火纷飞中进行了,一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0ede46a0.jpeg)
徒步行军伊始,采用标准的军队行军方式,两路纵队沿道路的两侧齐头并进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e7c8b806.jpeg)
师生们沿途烧柴做饭
经过数月艰苦跋涉, 师生们终于到达昆明, 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大。
1938年5月4日,
西南联大正式开课, 一段传奇,就此开始!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7621e624.jpeg)
管理一所大学已经很难, 更何况要管理联合大学, 光是几个校长由谁做主就争执不下, 许多联大都因此分崩离析, 可西南联大不仅没分裂, 还是所有联合办学的高校中, 唯一一所坚持到底的。
因为清华校长梅贻琦为人谦和, 他的口头禅就是:
“大概活着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种吾从众的态度很少产生矛盾, 他处事也很公平,众人服气, 于是北大、南开两校校长主动退让。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a7da1218.jpeg)
(点击图片,阅读梅贻琦的故事)
梅贻琦推崇教授治校,曾说: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而他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资历, 只凭真才实学。 沈从文小学都没毕业,也没著作, 可梅贻琦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许宝騄当时才28岁,梅贻琦就将他们聘为正教授,如此用人之魄力,一时引起巨大轰动。
沈从文
电影《无问西东》结尾有个彩蛋,
镜头一扫,所涉人物囊括了, 二十世纪中国大部分大师。
比如被胡适誉为国学的半壁江山, 连日本人都无比尊敬的王国维。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95f023b2.jpeg)
(点击图片,阅读王国维的故事)
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 堪比国宝, 三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师陈寅恪。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784ade2f.jpeg)
(点击图片,阅读陈寅恪的故事) “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 通过学问而成“神”的钱锺书。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280eec6.jpeg)
(点击图片,阅读钱锺书的故事)
还有连朱镕基总理都敬仰不已的, 真正高富帅,享誉世界的,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bc572fa2.jpeg)
(点击图片,阅读陈岱孙的故事)
更有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 他为新中国培养了79名院士。 中国的23位两弹元勋, 一半,都是他的门生。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05a52f1c.jpeg)
(点击图片,阅读叶企孙的故事)
他们竟都是西南联大的老师!
不仅如此, 还有陈省身、吴有训、周培源、 吴大猷、朱光潜、闻一多、朱自清 …… 300多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 如滔滔江流般, 都在西南联大这片大海汇合。
可谓是真正的, 大师云集,群星璀璨。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de670f59.jpeg)
西南联大的教师阵容, 可谓奢华至极, 而它的教学条件, 却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
由于战火蔓延,国民政府, 大大缩减教育经费开支, 使得联大经费预算常常入不敷出。 一开始,联大连校舍都没有, 只能租借民房、会馆上课。
1938年8月,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 也到了昆明, 梅贻琦便邀请他们设计校舍。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e60d4f98.jpeg)
1938年,西南联大部分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两人很快拿出一套设计方案, 一所中国一流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 可设计稿却被否定,理由是经费不足。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不停修改, 高楼变成了矮楼、 矮楼变成了平房,越改越简陋, 每改一遍林徽因都忍不住落一次泪。
当梁思成夫妇交出, 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最后一稿时, 梅贻琦却还是否定了设计稿, 希望能改成铁皮屋顶的茅草屋。 梁思成当时都忍不住愤怒了: 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 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梅贻琦却恳切地对他说: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 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 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 这还得靠你们支持。” 听完梅贻琦的话,梁思成哭了……
半年后,低矮简陋的茅草房,
填满了联大的校园, 谁能想到,它们竟是出自两位, 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之手呢?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
校舍简陋,可昆明又多暴雨, 雨水常常从土墙漏到屋内, 雨滴打在铁皮屋顶上, 更吵得听不到任何人讲话。
经济系教授陈岱孙十分严谨, 时间把握准确,每次下课铃响, 他的课准准刚刚好也讲完, 可大雨常把他的计划打乱。
一次上着上着课,又下起了雨, 他只好停了下来,在黑板上,
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 之后搁笔坐下,任雨水打湿肩膀, 遂袖手凝神、物我两忘。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70e9016.gif)
而联大师生的课除了会被雨打断, 更常会被敌机轰炸打断。
为断绝中华民族的文化, 那时日军就以联大为主要攻击目标, 所以,跑警报就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著名作家汪曾祺那时也是联大学生, 他曾写过一篇《跑警报》: “‘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 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 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ef793a61.jpeg)
危险来了,领导先走, 可校长梅贻琦却总是慢悠悠的, 从容地指挥师生先逃跑。 还有些男生特地趁此机会,
向爱慕的女生展示骑士风度。
在他们面前,生死关头, 竟也可以变得浪漫而诗意。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577bc1aa.jpeg)
1941年,日军轰炸联大校舍,造成部分教室、宿舍被毁。
不仅教学条件简陋,
师生们的生活条件, 更是差到常人难以忍受。
学校没钱,食堂做饭只能用陈米, 学生戏称之为“八宝饭”: 八宝者何?曰: 谷、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霉味也。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d78bde0c.jpeg)
西南联大学生宿舍 简陋的学生宿舍,往往是三四十人一间
由于战时物价飞涨, 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 教授们的工资也无法养活家人。
华罗庚一家住在牛棚里, 每天被蚊虫折磨。 吴大猷怕给学校抹黑, 装成乞丐去菜市场, 捡剩下的牛骨头给老婆熬汤治病。
有次朱自清在街上遇到乞丐来乞讨, 他说了一句:“我是联大教授啊”。 乞丐听了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就连乞丐都知道他们有多穷!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60495d3.jpeg)
而这些穷的当当响的联大教授们, 他们可是大多留美归来, 原本都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 如果那时选择留在国外, 他们定会生活的可以很滋润, 可他们却甘愿归国“沦落”为穷教授, 教书钱不够吃饭, 就自能如此各显神通。
校长梅贻琦,原本待遇极高, 有洋房有汽车还有专属司机, 可他为给老师学生发补贴, 把自己的家当全都卖了, 夫人不得已都要到街上去卖米糕。
吴大猷开始养猪, 闻一多到大街上给人刻章赚钱, 朱自清和金岳霖等人组成种菜小组 ......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4932a8d.jpeg)
更难能可贵的是, 炮火连天,窘困至此, 联大师生却依旧弦歌不辍, 赓续中华文化命脉。
为躲避日军轰炸, 教授们大都住的分散, 很多教授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去上课, 可却从没有人迟到过。 国学大师刘文典就说过: “我宁愿被日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为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整个抗战期间, 西南联大更抵制了政府, 试图强加给学校的思想控制, 使校园成为了一座自由精神的堡垒。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ab8e46fb.jpeg)
西南联大,正在上课的学生
曾就读联大的学生心田说: “你想知道什么是联大吗? 这里没有升旗早操, 更没有纪念周训话, 也不像别的大学, 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 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
在这里,教师讲课绝对自由, 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 正因为自由,教授们极重创新, 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
大师陈寅恪上课从不带书,他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四不讲”这样的高境界, 就连哈佛也找不出一个人能办到!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3f93fca7.jpeg)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是联大的学生, 后来,杨振宁到美国深造, 师从著名学者费米和泰勒。 可他却惊奇地发现, 在美国课堂上的收获, 并不比在西南联大学到的多。
他还曾忍不住感慨: “我在中国受到了最好的本科教育。”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c1b9cad.jpeg)
在这里,学生也能得到最大的尊重。 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
从外语系转到哲学系只需填一张表格, 其他什么要求都没有。 这使许多学生找到了, 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
教授们从不居高临下, 用条条框框约束学生们的个性。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光时说: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可以说谁也不怕谁。课堂上,学生可以直言指出教师的错误,而教师不会生气,反而对学生更加欣赏。那时,做学问的风气就是这般纯良。” 后来很多联大的学生都曾感慨地说: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
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散漫,
联大的大考小考不断, 联大办学8年,近8000名学生报读, 但通过了考试毕业的仅有3800多人。 可见其要求的严格。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3a95a076.jpeg)
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这可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9ad003e3.jpeg)
联大的教授们, 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 走下讲台后,更严谨治学, 他们深知: 救国经世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学术研究是立国兴邦的命脉所在。
在“又破又旧”的西南联大, 冯友兰写出了《新理学》、 周培源写出了《湍流论》、 陈寅恪写出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华罗庚写出了: 《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攻克了十多个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 杨钟建的《许氏禄丰龙》、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金岳霖的《知识论》 …… 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在战火中相继问世!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6790d9a.jpeg)
在西南联大时苦中作乐,一起郊游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济侗扶周如枚。
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联大改善条件, 但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 “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 以报收留之恩。”
1941年国难当头, 国家经济异常困难,教育部规定, 凡属行政工作的教授每人发一笔, "特别办公费", 但西南联大的各院负责人却联名上书, 拒绝领受这项特别补助: "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 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 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林语堂上世纪40年代初, 路过昆明参观联大, 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 精神上了不得!”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78e15d1f.jpeg)
联大的校歌, 借用《满江红》的曲调所作, 荡气回肠: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校歌,也绝不是随便唱唱的!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16bb09db.jpeg)
西南联大短短8年的历史中, 竟有七分之一的学子奔赴前线, 以鲜血践行联大精神, 在最好的芳华之纪, 血洒疆场,青春无悔。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0cd7032d.gif)
在中国, 这样大规模的大学生参军是亘古未有, 连校长梅贻琦都把儿女送去参了军。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a487d7f5.jpeg)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 共1178字的碑文, 字字句句,皆气势如虹: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
碑后则刻录了834位, 联大勇敢参军学生的姓名, 而实际从军人数远大于其留名数, 这些学生在祖国存亡之际, 不愿安稳现世,更愿生命掷地有声, 不惜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bcb5683f.jpeg)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1945年抗战终于迎来胜利, 之后西南联大宣布解散。
从开课到结束, 西南联大存在时间不过8年, 毕业学生3882人。 可从那些低矮的茅草校舍中, 却走出了: 8位两弹一星元勋、 2位诺贝尔奖得主、 173名两院院士、 100多位人文大师 ……
西南联大还有大批人才, 成为了后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如费孝通、华罗庚、宋平、王汉斌、 彭珮云、朱光亚、钱伟长、孙孚凌 …… 联大短短8年出的人才, 居然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还多。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f289dd1.jpeg)
西南联大解散了, 可之后,有美国学者, 竟痴迷于西南联大而研究它20多年, 直到今天, 其他国家的学者也都不停地在研究, 他们都无法理解,为何这样一所大学, 能培养出那么多栋梁之才。
它成为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授伊瑟雷尔说: “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d654c61c.jpeg)
在简陋图书馆里刻苦学习的联大学子
抗战结束,联大解散, 新中国成立了, 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 在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留在祖国大陆。
蒋介石曾为抢人才费尽心机, 81名院士被国民政府列入抢救名单,
但只有22位选择去台湾, 其他59个全部选择留在大陆,
而其中大多数都是西南联大的教师。
可他们这些选择留下的, 之后的命运,却是凄凉无比!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905ec94c.jpeg)
文革的这场文化浩劫, 开始了对知识分子, 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强迫他们放弃原有的价值观, 几乎所有的高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都被送去"革命大学"洗脑筋。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主体, 本就是出身清华的留美学生居多, 而他们在这场浩劫中所受打击之大, 都无法用“惨烈”二字来形容!
吴宓,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文革”时,他已年过古稀, 却依然遭到毒打,遍体鳞伤, 以至于多次昏死过去。 一次批斗,他被人从台上推下, 摔断双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可即使这样,老人却还不得不, 拖着残疾的双腿去扫厕所、刷尿池, 继续受到轮番的批斗, 还要遭到断水断饭的折磨, 不久后,他连双目都失明了。
1978年,一代大师吴宓, 在悲愤中病逝。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7aed4da.jpeg)
著名历史学家、翻译家向达。
1966年11月, 他因病死在了劳动场。 而发病时,无人为其呼救。 一代学界宗师竟以这样惨烈的方式, 告别了世界。
剧作家陈铨成了“反动学术权威”, 他在南大扫厕所时, 被年轻教师痛打、被小孩子打骂, 1969,他带着无尽的悲哀去世。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3606a826.jpeg)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
国学大师刘文典, 为人光明磊落、不畏权贵, 连蒋介石都敢怒骂。 可那个年代他刚烈的性格, 必定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最终,他因悲愤与绝望含冤病故。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ce683bce.jpeg)
饶毓泰,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杨振宁、李政道是吴大猷的学生, 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 可见其学术地位之高。
文革时他备受凌辱, 在他去世前两天, 向来沉默寡言的他, 在教研室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大番话: 解放前我们看到祖国落后, 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 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 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 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
1968年10月16日,饶毓泰上吊自杀。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6faf1311.jpeg)
潘光旦,近代中国著名的, 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 他博览群书,被称为活字典, 学生时代就折服了梁启超。
可文革时, 他却被辱骂为“流氓教授”, 他本就残疾,只有一只脚, 残疾年迈的他依旧躲不过红卫兵的迫害, 他被赶到清华一角, 像畜生一样爬行着除草......
1967年5月,潘光旦病重, 却不获医治,惨痛哀号数日。 6月10日,隔壁的费孝通来看他, 他向费孝通要止痛药, 费孝通没有,他又要安眠药, 费孝通也没有。 后来,费孝通将潘光旦拥入怀中, 最终, 潘光旦停止了呼吸。 费孝通忍不住哀叹: 日夕旁伺,无力拯援, 凄风惨雨,徒呼奈何。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867f8a3e.jpeg)
国宝级大师陈寅恪, 学贯中西,通晓十余种语言, 在文革期间成了重点被打倒对象, 当时他身患多病,双目失明、膑足, 但那些造反派没有放过他, 强迫他搬到连乞丐都不住的地方。 甚至把高音喇叭放到他的床底下。
在生命最后的两百天里, 骨瘦如柴的他, 一语不发,只是不停地流泪。 之后在痛苦,无奈中, 惨烈地离开了人世。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c157045d.jpeg)
著名史学家吴晗, 在文革开始后, 精神到肉体就都惨遭摧残。 1966年夏,吴晗被关了起来, 但批判并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1969年,吴晗被迫害致死, 死前头发被拔光, 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他的妻子袁震也被迫害致死, 死后双眼半睁,面颊上还有几滴泪珠。 而吴晗的养女吴小彦, 也在狱中自杀身亡。 是真正的家破人亡!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677c7551.jpeg)
不仅活着的没放过, 连已经死了的都不放过。
文革爆发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和他夫人的合葬墓地被砸毁, 其后人只得拣出尸骨火化, 从那时起,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ee99b6ae.jpeg)
另一群还活着的西南联大大师们, 他们都只能努力否定自己的过去, 以适应新的文革环境, 但最终都未能逃出被批判的命运, 晚年的他们,都是在对当年的, 自我否定及反省中痛苦煎熬着度日, 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1b4d9677.jpeg)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 西南联大师生忍辱负重, 在泥墙教室里保持知识之灯长明, 在隆隆炮火中绵延中华文化的生机, 其精神不死,惊天地、泣鬼神!
而一场文化浩劫,从此让作为,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缩影的,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 再也未能恢复元气。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0cca84d4.jpeg)
这种毁灭性的影响, 直至今日导致中国之教育现状: 学风不自由, 没有独立之人格, 自由之思想。 很多大学变得功利而油腻, 越来越心浮气躁, 大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豪华, 可真正的大师有几个? 真正的教育家有几个? 又培养了多少悍然世界的中国人才? ......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f55130f2.jpeg)
烽火已经熄灭,大师已经远去, 可西南联大之精神, 不应该仅仅只是曾经的传说。我们感动曾经他们的美好芳华,感叹他们的真实人性、时代风骨,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但更重要的,更应该反思的是,真正中国教育精神的回归。
今天的中国,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精神在传承中没落, 那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有责任, 让它在没落中被重新地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才应该是西南联大精神的薪火相传。
2018年,西南联大80周年诞辰, 谨以此文致敬西南联大, 致敬西南联大的真正的先生们。
视频:西南联大校歌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625f0a92.gif)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推荐】向大家推荐一个有品质的公众号,长按二维码关注他吧~
![zzwave.com](/data/attachment/ud/2018/0123/2a7e036b.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