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微信发言
学会区分个例与统计是走向科学思维的第一步。科学思维与文革思维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量化分析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清朝在外力打击下当然也做了一些改革,但只举一两个具体事例可能没有实际意义,你得有统计数据,证明其对国家实力的影响。比如说,清朝可能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钢厂,(说钢铁厂属于语言不准确,清朝铁产量低于明朝),但产量极低,作用甚微;同样,清朝可能办了一所新学堂,但如果文盲率还是90%,这个个例就不能说明满清的进步;类似的,清朝可能办了一所西式医院,但如果人均寿命还是30多,其历史意义也可以忽略。
从质的分析,清朝、民国虽然引进了一些东西,但没有掌握相关技术,也就无法复制、扩展,只能作为外来产品的客户。The People's Republic 跟民国、满清的区别在于它基本实现了独立自主,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扩展战略物品的产能。在衡量各项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上,如人均寿命、识字率、科技、教育、工业化规模,PRC的成就显著。
拒绝文革思维,提倡理性,是北大校友们应该推动的。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对文革深恶痛绝的人,往往被文革所异化,而成为文革思维的载体。有些人甚至到了已经无法反省自身文革思维甚至文革暴徒思维的程度,这种类型的人可谓病入膏肓,也就无可药救了。
文革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在情感上也很明显。前者往往被强烈的仇恨驱使,是一种原始的、荷尔蒙所驱动的生理反应。后者则寻求客观与公正。
在不对相关数据核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定PRC在1979年之后经济的增长率高于之前的增长率---这定性结论不存在争议。但专家的结论是 【"China's relative advantage over India, is a product of its pre-reform [pre-1979] groundwork rather than its post-reform redirection."】换言之,中国的优势是基于1979年前打下的基础。一个企业可能前5年都亏损,后来终于成长起来了,你不能否定之前5年打下的基础。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1979年之前,中国进行了多场高强度的防卫性战争,中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开发战略武器与战略科技,包括热核武器、人造卫星、战略导弹、核潜艇、飞机、坦克、大炮等等。这些耗费资源巨大,而对GDP的贡献很小。但对后来的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提供了基础性的动量。(1)没有这些东西,邓小平根本没有与美国人平起平坐的资格,因为西方社会的传统观点是中国人不是人,而是接近动物,没有文明国家会与自认为劣等的人种平等交往;(2)这些前期投资节省了大量的后期战略投资,也使中国后来大量军转民成为可能。
把生产力发展单纯归结于内部生产关系的改善是不科学的。中国改革后的发展是基于西方资本的引进。而外资能够被引进,是基于之前中国所获得的国际地位、信誉与营造的国际环境。中国在1976年之前,就已经完成利用美苏冷战,用中国牌实现与西方经济互利的战略部署。之后的发展不过顺理成章而已。而中国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之前奠定的战略实力。印度牌为什么效果小,也是因为它没有相关的战略实力。
北大同学如果不能根据数据进行客观、独立、全面的分析,而是预设立场、拘于政治教条试图将历史讨论转化为政治扣帽,以帽子代替分析,那是很可悲的文革思维。
(1)per capita GDP 的多少不是决定是否被欺负的因素,有钱无力反而是被欺负的对象,欺负人的不一定需要高的per capita GDP;(2)1979年之后的发展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这是专家结论,因此不能把1979年之后的新增增长单纯归结于之后的政策改变,而必须考虑1979年后的增长是否是之前的基础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