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王室)战争的具体执行则由政府官员、东印度公司和商人阶层推动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王室的角色实际上是有限的,维多利亚女王并未直接决策或推动战争的爆发。尽管英国王室享有象征性的权力,但在19世纪的君主立宪制下,实质的决策权掌握在英国政府手中,尤其是由首相和外交大臣主导的内阁。
英国王室的作用
- 象征性的国家领导: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的象征性元首,战争以她的名义进行,但主要决策由政府执行。
- 皇家宪章企业(如东印度公司)间接获益:虽然东印度公司在1834年失去了对中国贸易的垄断权,但它仍然是鸦片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王室与东印度公司有长期的联系,但无法直接干预政府政策。
- 战后的帝国扩张:鸦片战争的胜利增强了英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巩固了维多利亚女王作为“日不落帝国”统治者的地位。
维多利亚女王的角色
- 没有直接决策权:尽管战争是在她统治期间(1837年登基)发生的,但实际决策权掌握在时任英国首相梅尔本勋爵(1835-1841)和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1830-1834, 1835-1841)手中。
- 未公开支持或反对战争:历史上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维多利亚女王在战争前或战争期间直接表达了支持或反对的立场。
- 战争后的象征性影响: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商人获得更自由的贸易权。这些结果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地位,而维多利亚女王作为国家象征,自然也受益于这一扩张。
总结
英国王室并未利用特权直接发动战争,鸦片战争主要是英国政府出于经济和战略利益考虑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在其中的角色更偏向于国家象征,
战争的具体执行则由政府官员、东印度公司和商人阶层推动。她本人可能关注战争的进展,但没有直接干预政策。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期间,英国的首相和外交大臣如下:
英国首相
- 威廉·兰姆(Lord Melbourne,梅尔本勋爵)(1835-1841):战争初期的英国首相,属于辉格党(Whig Party)。他的政府总体上关注国内事务,对海外扩张兴趣不大,但在巴麦尊的推动下,英国仍决定对清朝采取军事行动。
- 罗伯特·皮尔(Sir Robert Peel)(1841-1846):战争后期上台的保守党(Tory/Conservative)首相。1842年,他的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使战争正式结束。
英国外交大臣
- 亨利·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巴麦尊勋爵)(1830-1834,1835-1841,1846-1851):他是推动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人物之一,主张使用武力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确保鸦片贸易的持续进行。他对清政府的态度强硬,认为英国必须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总结:
战争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外交大臣巴麦尊手中,他推动了战争的爆发,而梅尔本政府总体较为被动。1841年,皮尔政府上台后,最终在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确立了英国在中国的优势地位。
谁是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推手
?
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推手主要来自英国政府高层、商界利益集团,以及军方,尤其是外交大臣巴麦尊。他们推动战争的核心目的是确保英国对华贸易(尤其是鸦片贸易)的持续进行,并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扩大英国在远东的影响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主要推手
亨利·坦普尔,巴麦尊勋爵(Lord Palmerston)——英国外交大臣
-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最重要的幕后推动者。
- 强烈主张以武力维护英国商人的利益,确保对华贸易顺利进行。
- 认为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清政府对鸦片贸易的管控损害了英国利益,因此策划军事行动。
查尔斯·义律(Charles Elliot)——英国驻华贸易代表
- 1836年被任命为驻华贸易监督。
- 1839年在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后,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冲突,但在英国政府看来他态度软弱,被撤职。
- 他的处理方式激怒了巴麦尊,使后者更坚定地主张使用武力。
威廉·兰姆,梅尔本勋爵(Lord Melbourne)——英国首相(1835-1841)
- 在他任内,英国政府批准对华发动战争,但他的内阁较为被动。
英国商人及东印度公司
- 英国商人(如贩卖鸦片的贩运商)和东印度公司极力推动战争,以确保鸦片贸易的持续进行。
- 战争前,鸦片贸易在英属印度和中国之间产生了巨额利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主要推手
亨利·坦普尔,巴麦尊勋爵(Lord Palmerston)——英国首相(1855-1858,1859-1865)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已成为英国首相,继续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 他利用“亚罗号事件”(1856年)作为借口,发动战争,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克拉伦登勋爵(Lord Clarendon)——英国外交大臣(1853-1858)
- 作为外交负责人,他延续了巴麦尊的对华强硬政策,支持军事行动。
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艾尔金伯爵(Lord Elgin)——英国全权特使
- 负责指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国远征军,直接率军攻占广州、天津,甚至火烧圆明园。
- 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英国商人和资本家
- 继续推动战争,以争取更大的市场准入和更优惠的贸易条款。
- 英国国内有强烈的商业利益集团,希望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
总结
-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主要推手是 巴麦尊Lord Palmerston、英国商人 和 东印度公司,目标是报复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打开中国市场。
-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巴麦尊(时任首相Lord Palmerston) 依旧是核心推手,辅以外交官 艾尔金勋爵 和 英国军方,以“亚罗号事件”( the Arrow Incident)为借口,进一步侵略中国。
这两场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鸦片贸易和经济利益,而巴麦尊是两次战争中最重要的幕后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