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论坛 美食专栏

岳东晓 http://blog.sinovision.net/?650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请就事论事、客观、理性:针对其他读者的攻击性言论,发现立刻删除;关于博主本人的评论将被一律删除。

杨继绳饿死父亲的故事只能得小说创作零分

已有 1338 次阅读2011-11-13 17:28 分享到微信

刚在网上看了杨继绳的《墓碑:中国六十年代饥荒纪实》,里面讲述了其父亲在19594月底死亡的事情,杨继绳断定这是饿死。但是通篇并没有给出饿死的证据。杨的文章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要论证当年中国的政策饿死了几千万人。但是,这样武断地把其父亲的死亡定为饿死,是在牺牲自己家族的荣誉达到其政治目的。杨继绳这样在自己的家族史上立下饿死的丰碑,传给其子子孙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


《墓碑》一文作者来自文革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一般缺乏客观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容易轻信谣言。《墓碑》的行文把事实陈述与主观判断、观点、结论混杂在一起,而且结论并没有事实支持,而多是基于主观臆测。


在下面,我先对《墓碑》一文中的事实陈述进行一个简介,然后对其中的判断与结论进行分析。


 . 《墓碑》相关事实陈述的简述


《墓碑》一文在http://www.scribd.com/doc/8967695/doc- 可以找到。上面的成文日期是2007年。先假定杨所述事实全部真实,其总结如下。


杨继绳写道,19592月,他父亲还好好的。杨父在生产队放牛,牛养得很好。但生产队把牛杀了。他父亲"知道学校生活苦,于是叫他回去吃牛肉。杨自己吃了一斤牛肉,但其父一口没吃。


两个月后(19594月底),杨继绳的一个朋友跑到浠水第一中学告诉他:他父亲去江家堰买盐,结果倒在路上,被湾里人抬回家了。杨继绳所在的浠水第一中学离他父亲家大约10公里距离(文中提到从他家道浠水初中约20华里)。 


杨继绳听到消息后,立刻领了三天的口粮--三斤大米,赶回家。据他回忆,村里一片死寂,走进家门,家徒四壁,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一点能吃的东西,水缸里连水都没有。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见到杨父,两眼双陷,手上是皮包骨,嘴里嘟囔着,叫他赶快回学校去。杨继绳赶紧出去挑水,然后去花生地里刨花生芽,用带回的米煮成稀饭,但他父亲已经不能下咽了,三天之后去世,享年70岁(1889--1959)。


杨继绳写道,当年,他只是把杨父的死当成个别现象,仍然对大跃进的成就,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家庭的这点不幸算什么?。这种认识一直保留到文革时期,并且积极参加文革;但后来听说湖北省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30万人,才知道杨父饿死不是个别现象;1989年的政治事件之后,杨继绳才大彻大悟,发现自己被蒙骗。他写道: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我对父亲的死因的思考却日益深入... 这本书,就是铭刻在我心中的墓碑上的文字表达。


 . 《墓碑》中杨父饿死的说法缺乏可信证据


为什么杨父去江家堰买盐?根据杨继绳说,朋友告诉他:杨父是因为没有力气刨树皮,实在饿得不行了,准备买盐冲水喝。杨这是在转述40多年前他人说的话,虽然带有双引号,但无法取信为原话。而且即使取信,这也只是他朋友对其父亲出去买盐的动机的判断,也不能成为证据。


说没有力气刨树皮,所以选择出去买盐冲水喝的说法缺乏可信度。《墓碑》中没有说明江家堰的距离,但应该不是家门口,而是有相当的路程。刨树皮所需要消耗的体能显然小于长距离步行需要消耗的卡路里。根据杨继绳自己的叙述,他回家挑完水后,没有去刨树皮吃,而是去花生地里挖花生芽。地里的花生芽显然比树皮更有营养。如果按《墓碑》的说法,杨父没有考虑去挖花生芽,而是自我判断没力气刨树皮,于是决定去江家堰买盐冲水喝。这好像有点侮辱湖北农民的智力水平。


据杨说,朋友还告诉杨,杨的父亲在买盐的路上倒下是因为饿得不行了。类似的,这个饿得不行了的判断,也无法作为证据。 毕竟,杨的父亲已经70岁了。1949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杨父是贫困的农民,从小过的苦日子,因此到70岁时,身体出现老化引起的各种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杨父倒在路上后,乡亲们把他抬回了家。这个细节说明乡亲们还有力气、也还有帮助乡亲的愿望。如果是这样,即使假设杨父没有力气自己挖花生芽,为什么杨父不能请乡亲帮忙挑水,帮忙挖花生芽呢?他能去买盐,说明他还是有钱的。


杨继绳写道两个月前,他父亲知道学校苦,所以叫他回去吃牛肉。所谓生活苦不苦,属于相对概念。从杨继绳的叙述,他当时一天口粮是一斤大米。这个他父亲应该是知道的,但仍然认为学校生活苦,只能说明当时他父亲家里的生活应该比学校好。


杨继绳说生产队在19592月因为没有东西吃,所以把牛杀了分吃。翻开日历,19592月正是春节期间,杀牛过节完全正常,无法说明是饿得发晕才开始吃牛肉。而且,杨继绳在描写自己吃一斤牛肉的时候,没有任何记载说家里已经没有粮食。


杨继绳写道,他父亲说跟牛感情太好,吃不下,其实是找借口。“如果他吃了那一斤牛肉,也不至于饿成这个样子。” 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把亲人的死归咎于自己的常见非理性思维。如果按照杨继绳的说法,其父两个月前就开始饿了,却让儿子一顿就吃掉一斤牛肉,完全不合逻辑。正常情况下,如果已经发生饥荒或者知道会发生饥荒,应该是节省食物,多吃几顿,而不是暴食一餐等死。一斤牛肉,加点盐,做成腊牛肉,合着花生芽也能吃几天了。光从这点看,当时(19592月)根本没有饥荒的迹象,杨自己也说他父亲那时“好好的”。


杨继绳农民出身,湖北乡下长大的人,而且所在地并非大城市,而是20里外的地方,半天的路程,说起家里的情况,好像是隔了一个大西洋似的,很难取信。他的朋友赶到他的学校通报情况到他回家,也就一会功夫。据他说,这点时间杨父就已经饿得没有力气吞咽稀饭、导致死亡,似乎违背普通的生理学常识。


当然,一个70高龄的老人,孤身一人,没有人照顾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状况。杨继绳工作地点离家不过10公里左右,家里喊吃牛肉的时候,回来得飞快,但之后却两个月都没有回去看望老人,连家里有没有粮食都不知道,足见其有失做儿子的本分。就算家里没粮,以他一天一斤大米的口粮,分点给老父吃不行吗?


. 结论:《墓碑》属于政治宣泄


《墓碑》一书中没有提到杨家湾里有其他人饿死。杨父是唯一的例证。诚如杨继绳所言,直到文革,他也以为其父的死是个别现象,之前他一直认为大跃进好,人民公社好。后来他听说湖北饿死30万,才开始对其“父亲的死因”进行深入思考。从这个叙述也可以看出,杨继绳的家乡没有出现其他的饿死人的现象,否则不会要10多年后才幡然醒悟原来其父是饿死的。


杨继绳在10公里外的学校,却根本不过问家里70老人的生活,后者死亡之后,虽然他是养子,但肯定是内心有愧的。他之所以后来把杨父之死归咎于大跃进以及当时的国家政策,是一种试图减轻自己良心上的责任的DENIAL心理。但这种把个人责任强加于一个国家、并且否定这个国家,杜撰什么饿死3600万的做法是很不当的。


大跃进确实造成相当的影响,但饿死3600万(相当于中国人口近10%)之类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缺乏根据的传言。这种传言往往被某些国内外势力作为政治攻击的弹药,以达到其不同的政治目的。客观、科学的分析当年政策造成的影响也许要留待未来的历史研究。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要真相 2011-11-14 09:06
58年至59年饿死很多人是事实,我小时候就听很多老年人讲过的,我一个大爷由于没儿子,就收养了一个父母饿死的孤儿。我老家是河南的,其中信阳、平舆、永城饿死人之多以至于没人去埋,村里池塘里漂的都是饿死的尸体,如果你们不信的话可以去那里调查一下。
回复 mgzww999 2011-11-14 05:03
“《墓碑》一文作者来自文革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一般缺乏客观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能力,容易轻信谣言。《墓碑》的行文把事实陈述与主观判断、观点、结论混杂在一起,而且结论并没有事实支持,而多是基于主观臆测。”

忘记了刚刚写完的两篇文章?一篇歌颂文革,一篇歌颂经过文革“洗礼”的人。啪啪两个嘴巴,不知道是过去的你打现在的你,还是现在的你打过去的你。
回复 mgzww999 2011-11-13 22:45
To: 闲话 你曾经说:
“但饿死3600万(相当于中国人口近10%)之类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缺乏根据的传言。”——当时人口数是六亿五千万左右,3600万应该是5%不到。当时我在大城市里,吃得很差,有钱也买不到,都是配给的。但在国营食品商店里有买高价食物,本人买过一次,以前是5分钱的点心,涨到0.25元。平时吃得很差。即使大跃进之后,好多家庭除过大年大吃几天外,全年吃素菜加饭,直到80年代。有的人上班带饭时带个咸蛋来,不吃再带回家,为了给人看
这是无知而又别有用心的鼠辈们的一贯做法。在3000万的数字上纠缠细节,目的在于否认一场认为造成的大饥荒。直接死亡、由于间接死亡,这些数据本来就很难统计,但是只要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一个字:饿!饿死1000万还是3000万有什么不同吗,饿死3000万就是错误,饿死1000万就是功绩了?
回复 闲话 2011-11-13 19:44
“但饿死3600万(相当于中国人口近10%)之类说法完全是耸人听闻、缺乏根据的传言。”——当时人口数是六亿五千万左右,3600万应该是5%不到。当时我在大城市里,吃得很差,有钱也买不到,都是配给的。但在国营食品商店里有买高价食物,本人买过一次,以前是5分钱的点心,涨到0.25元。平时吃得很差。即使大跃进之后,好多家庭除过大年大吃几天外,全年吃素菜加饭,直到80年代。有的人上班带饭时带个咸蛋来,不吃再带回家,为了给人看的。文革中,见有国营厂青工,到食堂吃午饭,从来只买一分一碗菜汤,可以推想一下农村有多苦。以上不是从任何书上,是本人亲见的。最近我问一位福建老农民关于大跃进饿死人的情况,他说他们村里没饿死人,但邻村1000左右村民中饿死了50人。区别在于3个:较穷的地方、没有存粮的家庭、买不起高价粮食的人就会饿死;原本较富裕的地方、还存有上年粮食的,有点钱可以买高价粮的就免于一死。这是可信的。他还说1961年是饿死人数最多的。可怜1959年彭德怀就上书,这不是明知故犯吗!真正史无前例。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节目信息|反馈意见|联系我们|主编信箱|招聘信息|美国中文网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4-2014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