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论坛 美食专栏

岳东晓 http://blog.sinovision.net/?6501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请就事论事、客观、理性:针对其他读者的攻击性言论,发现立刻删除;关于博主本人的评论将被一律删除。

韩寒起诉方舟子完全是自投法网

热度 5已有 761 次阅读2012-1-29 03:13 分享到微信

韩寒的假,根据各种迹象,基本可以断定了。此时他起诉方舟子,完全是自投法网。

本来,方舟子是没法把韩寒拖上法庭的。韩寒作假,方舟子无法说自己受了什么伤害,既然无法主动拖韩寒上法院,也就无法取证,获取韩寒作假的直接证据。

现在韩寒起诉方舟子诽谤,方舟子的主要辩护应该是(1)其分析结论属于观点;(2)其事实陈述属实。如果韩寒说方舟子的分析结果属于事实陈述,方舟子则可 以启动司法取证的程序,包括录取韩寒父亲的口供,找韩寒的中学老师作证,调出韩寒中学作文的考卷,要求新浪网交出韩寒的IP记录,等等。

举例说,如果调出韩寒初三的语文试卷,却只有60分,大字不识一箩筐,那么那20万字、旁征博引、中英文混杂的小说的虚假就是明摆着的了。

又如,如果韩寒正在浪费汽油的同时,却有博文发表,则其假也就是个直接推论。

韩寒抛出一大堆所谓手稿来证明自己是作者根本无效。这些东西不能证明韩寒是作者。可能性包括,他爹口述,韩寒笔录,他爹或其他人写好草稿,韩寒抄一遍,等等。

如果韩寒被法庭确定是假货,方舟子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就想当大了。一个病态、浅薄的中年人通过一个假货腐蚀中国青年,这种恶劣的丑剧应该收场了。








1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吼完继续向前走 2012-1-30 12:49
人造鲁迅      --方尺规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回复 吼完继续向前走 2012-1-30 07:17
观点

韩寒方

与父亲文风不同很好辨认

昨日韩寒与方舟子均对论战的一些细节再次做出解释、说明。韩寒在博客中谈到了与父亲文风的不同以及文章中使用外语的问题,他写道:“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任何外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非常做作。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地使用进去了。”

故意说不知《三重门》意思

韩寒博客中还表示,“至于后期为什么经常说自己不看书,甚至在电视访谈的时候故意说不知道《三重门》是什么意思,是因为我出道以后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压力都很大,而且很多地方对我充满了质疑和恶意,毕竟十七岁退学写作,所以我表现得比较逆反。在那个电视节目里,我说不知道《三重门》的意思是因为节目的氛围非常不好,而且几乎没有人读过我写的任何东西,我有权不回答来自非读者耍猴式的问题。至于有几次我前后供述对不上,我和我父亲供述对不上,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毕竟十多年过去了,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如果十几年前的一切都能对得严丝合缝,那才叫串通起来对过口供。”

手稿中包括“素材”本

路金波也在博客中表示,“14年前,韩寒真的很爱读书,真的很爱抄‘素材’。他学习不好,唯一在乎的是写书。所以把自己写作的手稿(那时他没有电脑)全部留了下来。留在了爷爷农舍的一个房间里。这些资料不光包括手稿,还包括通信。甚至,还包括那个神奇的‘素材’本——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连路金波都不敢相信,《求医》里引用‘屠格涅夫’、《三重门》里对各种英文和典故信手拈来。”

对于方舟子微博中称的“如果韩寒败诉,我是不是可以找他和范冰冰(微博)要4000万?”路金波也发微博称:“韩寒诉你诽谤,不一定得到法庭支持,或许法官认为你的言论属于‘就公开问题发表意见’。故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是,其间把韩寒的1000页证据都忽视,连‘韩寒确为原作者’都不能顺便鉴定下——这个概率是0%吧?”

方舟子方

手稿可当时照抄一遍

对于韩寒所说的手稿资料,方舟子表示这些资料他还没有看到,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此前的很多文章包括韩寒父亲自己的文章里都提过,韩寒与其父亲的笔迹是很像的。在鉴定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因为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到具体的手稿,还不能做出具体的评论。笔迹很难鉴定是一方面,此外还有另外的问题,韩寒自己也曾说,他写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的,几乎不做改动,那么手稿是真的手稿还是自己抄的稿?去投稿时,有别人代笔,也会让他抄一遍去投稿的。这个本来就说明不了问题。如果是修改稿,其中有各种各样的修改,并且是他本人改的,才会比较有说服力。看上去很工整像抄下来的能说明什么问题?韩寒说自己的文风与父亲不同,方舟子认为文风是可以改变的,包括韩寒现在的文风与以前更是如两个人写的。手稿年份鉴定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当时就可能会照抄一遍。

文章背景不可能出自少年

质疑韩寒的意义,方舟子认为如果韩寒是假的,不是一个少年天才,而是被包装出来的,会误导很多人,青少年会认为读书读不好没关系,也会像韩寒那样有出息,但如果是骗局呢?方舟子称,一开始看到麦田的质疑还是将信将疑的,但他去看了韩寒初中、高中写的文章,就觉得肯定不是他写的。完全是一个中年男人的角度和生活阅历。他可以在里面用一些典故、英文单词,这个是可以从笔记本里借鉴过来,但对人性的评论、生活的观察以及整个文章里反映出的背景,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少年写的。比如他写1999年到医院求医的经历,他写的医院的环境,整个求医的过程,绝不是1999年上海医院的情况。比如写到医院里有“请、谢谢、你好”这种礼貌用语的标语,1999年哪会有医院贴这种标语?这是上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活动的时候贴的这种标语。

越写发现问题越多

方舟子表示,下一步的关键点还是质疑署名韩寒的早期的文章,认为韩寒有人代笔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早期的作品。至于对韩寒的质疑何时结束,方舟子表示越写发现其中难以说清楚的越来越多,本以为春节假期完了,就可以大功告成,大家都知道韩寒是怎么回事了,但越写发现问题越多,反弹也越来越厉害,有不少名人出来支持韩寒,就更有必要把这个事写得更多、说得更清楚。
回复 吼完继续向前走 2012-1-30 07:15
方舟子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获悉韩寒要起诉一事,并表示年前韩寒方面就称要起诉自己,于是他已经把自己收传票的地址发在微博上。他称会有律师去应对,他本人不会出庭,会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对于官司胜诉的把握如何,方舟子表示法院的判决结果是否对他有利,都不会对他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质疑和官司胜负没有关系,有时候官司胜负并不能决定哪一方有理。方舟子称,近年来他因打假引起的官司也有十几起,官司如果败诉,也不能说他的这些质疑就不成立了。此外,方舟子还在博客发声明称:“我愿意在别的合适的场合(比如没有粉丝在场的直播)与韩寒当面对质。”“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倒是韩寒及其团队对我以及我的家人涉嫌侵犯名誉权。”
回复 吼完继续向前走 2012-1-30 06:43
新华网上海1月30日电 (记者 孙丽萍 黄安琪)中国著名的“80后”作家、赛车手韩寒近日卷入“代笔门”风波。他2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就近日网络“打假名人”方舟子质疑其作品有人代笔涉及造谣、对其名誉造成损害事宜,他将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索赔10万元。

“对我和家人来说,刚刚过去的春节真是一个热闹的春节。不太幸运的是,法院在放假,所以我们只能等到现在才启动法律程序。”韩寒说。

2012年1月,网民“麦田”质疑韩寒有人代笔,随后又向韩寒致歉。随后,“打假名人”方舟子主动加入“混战”,继续质疑韩寒的众多作品并非本人所写,包括他13年前参加上海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的短文《杯中窥人》。

“文学创作是一件很有尊严的事。而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大的打击无非两种:被指责抄袭,或者被‘代笔。韩寒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全世界的作家都面临这种无端指责,通常都很难自证清白。但我发现自己非常幸运,居然保留了很多当年的手稿、书信、证据,也有众多的证人。我有把握打赢这场官司。”

对于索赔10万,韩寒解释说:“原来只想提出2000元的索赔,但许多朋友说这样显得是在娱乐炒作或者像是一场儿戏,必须给诽谤者一些惩罚。其实,只要法院判定方舟子是错的,对于我来说就足够了。”

韩寒介绍说,对方舟子的法律诉讼目前“还在做公证和一些准备工作,很快就会把这些材料交到法院”。

当日,方舟子在微博上对韩寒提起法律诉讼一事也做出回应,表示法律事务将交给律师处理,他自己也愿意在合适的场合与韩寒当面对质。
回复 吼完继续向前走 2012-1-29 11:14
方舟子说:“我相信如果是在一个公正的法庭,我是不会败诉的。但是诉讼是在上海,诉讼结果不好说。”
方舟子这点还不如黄健,至少黄健不会说,我告刘谢的官司因为是在美国打,那里是对方的主场,所以结果不好说。哪怕成为众矢之的,黄健都信心满满的认为官司必定赢,而且是毫无悬念的赢,赢几亿不好说,但是赢一亿美元应该没有问题。是方舟子胆怯还是黄健自信有余?
回复 方枪枪 2012-1-29 08:18
1. 韩寒对方舟子 的诉讼请求会被驳回。2. 韩寒的关于《三重门》等原作者究竟是谁的诉讼请求,估计也可能会被驳回。我认为法庭在认定方舟子言论并非诽谤之后,已没有必要再对《三重门》等作品的写作者是谁作出司法认定
-------染香
回复 方枪枪 2012-1-29 08:08
;(2)其事实陈述属实。如果韩寒说方舟子的分析结果属于事实陈述,方舟子则可 以启动司法取证的程序,包括录取韩寒父亲的口供,找韩寒的中学老师作证,调出韩寒中学作文的考卷,要求新浪网交出韩寒的IP记录,等等。
--------------------------------------------------------
这个在中国行的通的可能性似呼是零。。。。  zzwave.com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节目信息|反馈意见|联系我们|主编信箱|招聘信息|美国中文网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4-2014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