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苏联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苏联

相关日志

分享 奥巴马警告俄不要做重返苏联帝国春秋大梦打中国脸
热度 5 稻草 2015-6-10 11:34
奥巴马警告俄罗斯不要做重返苏联帝国春秋大梦。 这种话,普京能够听下去,算是有点耐心。事实上,苏联垮台了,俄罗斯独木难支,前苏联的风光不再,普京只能这样被侮辱了。这能怪谁呢? 苏联的赫鲁晓夫上台后,背弃马克思唯物主义路线,大搞主观唯心主义,推行官僚主义路线,腐败丛生,老百姓成了草民,苏联不垮台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同志一眼就看出来了,他坚定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唯物主义路线,断然与苏联老大哥断交。这样,中国才有了和平的基础。但是,邓小平80年代上台后,却说”再也不用看群众脸色了“,毅然回到苏联的唯心主义老路,这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危机形势。中国大力反腐纠正成为必要了,而且变得十分迫切,正如陈云大女儿所说:中国反腐败是为了保江山啊! 2015年6月5日, 美国攻击舰艇进入中国东海、香港水域。 美国海军两艘两栖攻击舰LHD6“好人理查德”号与LHD2“埃塞克斯”号,分别进入中国东海海域与香港水域。其中,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将停靠香港休整。“好人理查德”号与两栖船坞登陆舰“阿什兰”号(LSD48)则在东海海域航行,执行第7舰队巡航任务。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8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苏联打败德国是坦克对马车的胜利
热度 7 岳东晓 2015-5-10 06:26
一般的印象是,二战德军是先进的装甲化部队,所谓 Panzer Army,所向披靡地进行闪电战。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印象。二战期间德军80%是靠动物肌肉动力的部队, 除少数精锐外,大部分运输靠马车,机械化 部队只是很小的比例。 而苏联打到后来几乎完全实现机械化,所以苏联对德国的胜利可以说是俄国坦克对德国马车的胜利。 入侵苏联的德军在运输方面没有比拿破仑强多少 -- 基本靠马拉,而马是要吃草而且怕冷的 。斯大林格勒外被反包围的德军第六兵团几十万人为什么不能突围出去?如果是机械化的坦克部队一冲、大炮一轰不就出去了吗?几十万德军啊。即使是这支德军精锐大部分运输也是靠动物,而不是机械。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即使还有没饿死冻死的马,其行动也迟缓,重武器没有动力,没法移动,最后只能坐以待毙,直到投降。 事实上,德军投降的时候还有相当多的弹药与粮食,大部分德国士兵的身体状况也相当良好,而不是电影中描述的那样饿得两眼发黑。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动力设备,就只能放弃了。 希特勒得知几十万德军投降,非常愤怒与不解地质问难道他们不知道投降后的命运也是死路一条。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纳粹军损失了80多万人。 德国虽然占领了整个西欧,但纳粹管理水平很差,技术发展缓慢,最后完全是被苏联庞大的工业产能与高效的武器给打垮了。 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武器,苏联在数量与效能方面都大大超过德国。而且苏联的创新能力也大大优于德国。 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武器系统研究可以说的日新月异,而且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而德国在二战期间虽然在个别领域有所创意,但没有能发明出有效的新武器,德军陆军武器落后、牌子杂乱,德国飞机性能也落后于新式的苏联战机。 在工业产能方面,苏联是德国的几倍。 苏联的坦克打坏了,后面源源不断有新的送上来,德国坦克打坏一辆少一辆。 最后苏联可以说是靠消耗战摧毁了德国。 如果比较人口数量,德国并非绝对劣势。1939年,德国本身人口为八千万,但后来多个国家加盟纳粹阵营,法国也成为德国合作者与粮食、原材料生产基地。苏联的人口约一亿七千万,但像乌克兰人很大部分是反对俄罗斯、支持德国的。 俄罗斯人口约有1亿1千万。俄罗斯、德国的人口相当。 如果对比苏联与德国在战争中的歼敌人数,苏联也超过德国。虽然苏联在德国进攻初期有大量的伤亡,但在后来的战争中,德军往往是数以百万计地被苏军全歼。像德军的中部兵团 (Army Group Center) 百多万兵力,可以说得上是德国国家的支柱、德国民族的精华,最后几乎没人能活着走出苏联人的火力圈。德国最后投降时还有约1千万军队。苏联巨大的伤亡主要是平民的伤亡,而这种伤亡主要是由于德国歧视性的屠杀。 印象中,纳粹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但如果你看看地图就知道,莫斯科是在俄罗斯的边边上,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靠近俄罗斯西部边境。换言之,德国在二战期间才进入俄罗斯本土一点点,然后就开始被俄罗斯人压着打了。俄罗斯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反攻德国,直到俄国的铁蹄踏破柏林,曾经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不得不举枪自杀。柏林帝国大厦旁的苏联坦克与大炮今天仍然在提醒德国人做规矩良民。 未来的第三次中日战争将是意志的较量,同样也将是一场科技与工业的较量。
个人分类: 历史|91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苏联灌醉猪后送上天_ZT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5-4-25 18:58
苏联人民的黑镜头除了扫射过「地下飞碟」、「人兽杂交」这类画面,还在动物界的萌师太飞上天做太空实验的时候,记录过一番。首先,第一个被请上太空的人是苏联人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的春天,他乘了“东方”号飞船,绕地球转了一圈。这样听起来会很有优先的特权感,但排在他前面被请上去的,还有这些非人类,我们先让加加林把优越感吐出来,还给这只猪。 在这些被请上去的动物界星袖中,是有先后尊贵次序的,比如: 第一位是一条叫来卡的狗 它在1957年11月3日时被苏联发射的史波尼克二号送上了太空,但来卡耗尽氧,它鸟了。 第二位是一黑猩猩 叫哈姆。上去逛了一圈之后,它也鸟了。 前两位画面有点惨痛,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便不作深挖。 第三位是一头喝醉的猪 苏联人民把他请上去之后………………它,平安返回了。 ↓ 以下是 30年代的二师兄去找嫦娥的全过程 ↓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56.15 KB) ▼ 这位从开始抢镜到结束的奶爸级工作人员,就他啊!!给这只猪足足喂了一瓶葡萄酒 (注意这只猪的表情,这是猪喝酒的表情)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0.85 KB) ▼ 酒量非常猛,但应该说是被奶爸灌醉的,完全不以猪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2.61 KB) ▼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在一些仪式过后,大炮即将送猪上天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6.8 KB) ▼ 上去了上去了,它上去了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2.05 KB) ▼ 几天之后,这班人马到达预计降落的地点,等候返航。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6.94 KB) ▼ 小猪的舱降落后,工作人员扑了上去,舱一打开,它……蹦着出来了…… 3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7.01 KB) 这事儿,在整个苏联时代都一直是秘密,苏联解体后也没人再提及此事,直到近几年人们才发现了这个事实。幸好还有当初的文件记录和影像资料存在,不然,一件隐秘的事情便从此都没埋没了。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1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舆论失控加速苏联崩溃
热度 3 燕山红场 2014-11-1 07:42
苏联解体对于西方来说是一场胜利,但对于利害切身的俄罗斯人民则是一场空前的国家灾难。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很多,“新闻改革”、舆论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新闻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化”、“公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扼腕的是,这种新闻改革走上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背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原则的邪路,最终导致舆论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媒体逐步脱离党的领导。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是党性原则的核心。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不仅没有坚持这一点,反而明令废止对文化宣传工作的“行政干涉”,致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不敢实施对所属文化宣传部门及其所掌握的舆论工具的领导,任其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这在事实上抛弃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放弃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1990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新闻出版法》规定,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权利创办舆论工具”,这为“自由办报”开了绿灯,使反对派政党团体办报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当年10月,已有700多家报刊,包括13个党的报刊进行了登记,其中1/7属个人所有,还出现了独立通讯社。《新闻出版法》生效后,涌现出不少新的报刊,其主要的舆论倾向就是反对共产党。有的报刊甚至刊登退党者的文章,声称留在党内的都是些“不正派的人”,从而使退党人数明显增多,起了瓦解苏共的作用。与此同时,《莫斯科新闻》、《文学报》及隶属于最高苏维埃的《消息报》等许多机关报刊都纷纷抛弃机关报性质宣告“独立”。《消息报》甚至长期批评苏共和苏联政府,支持各地的“民主派”和民族主义者。   一方面,执政党和政府自己办的报纸、广播、电视在舆论导向上出了问题,不仅不再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保持应有的战斗力和社会责任感,反而站在党和政府的对立面,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这种自己出钱办报骂自己的现象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各种反对派别也深知控制舆论的重要性,纷纷不惜血本办起自己的报刊,这些报刊几乎都以丑化苏共、责骂社会主义为宗旨。1990年上半年,苏联境内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多达上千种。对此,俄罗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指出:“在6年当中,报刊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用火与剑侵入我国时未能实现的目标。那支军队有第一流的技术设备,但缺少一样东西——这就是千万份带菌的出版物。”   2.各类负面舆论借“公开性”之名充斥媒体。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不久,便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等一系列新理念,动员报纸杂志就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公开辩论。他提出要实行“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并且明确表示“任何事件,不论是今天的痛楚或是过去历史上的悲惨事件,都可以成为报刊分析的对象”。“民主化”和“公开性”成了策动全苏联各种反对派大肆声讨苏共的总动员令,苏联媒体掀起了一场“公开事实(包括国家机器运作程序)和揭露历史污点的大革命”。一时间,报刊大量刊登的揭露官场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以及社会上酗酒、吸毒、妇女卖淫等现象的文章触目惊心,严重搞乱了普通民众的思想。同时,媒体还大量刊登否定苏联和苏共历史的文章,一些不曾报道过的事实和失误被严重歪曲和无限夸大,一些媒体还以耸人听闻的报道、荒诞无稽的假新闻乃至针对苏共和社会主义的造谣、诽谤等等来吸引读者,造成民众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和国内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闸门已被打开,形形色色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如同洪水般奔涌而出。斯大林成了“恶魔”,列宁成了“无赖”,整个苏共和苏联的历史除了罪恶还是罪恶,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带来的只是灾难,而资本主义社会则成了人们心目中自由和富足的理想天堂。当主流舆论千百次地重复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是失败的,当各种媒体把党的领袖的形象抹得漆黑一团,执政党的威信也降到了零点。人们对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苏联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沉重打击。而面对敌对势力利用“民主化”、“公开性”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人不仅没有及时给予回击,反而姑息、纵容、欣赏,甚至自己也参与到这种大合唱中。   3.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大举进攻开放门户。1987年1月,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停止干扰BBC对苏广播,不久又相继停止干扰美国之音、自由广播电台等多家西方电台的对苏广播,苏联民众从此可以随时听到外国电台的声音。这些西方国家政府的喉舌大肆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介绍西方对苏联改革的态度和观点,以西方的立场和视角评论苏联的政治局势。这对当时正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苏联人来说,其蛊惑性、煽动性不言自明。对此,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认为,“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是,苏联并没有就此打住,同年12月,苏联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20个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这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对苏联的舆论攻势。   事实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使苏联经过几十年努力构筑起来的社会主义思想防线,短短几年间就从内部土崩瓦解。有学者把新闻改革到政权丧失的过程概括为一个模式:新闻改革——媒体放开——外力介入——阴暗面曝光——群众不满情绪积累——反制无力——舆论彻底失控——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个模式清楚地表明,舆论失控是苏联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新闻媒体脱离党的领导,是苏联舆论失控的关键。如学者所言,在改革进行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媒体人成为推倒苏联大厦的最后一个操盘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得更明确:“正是新闻传媒发起的揭露苏联历史黑暗面和现存体制缺点的运动,直接动摇了这一帝国的根基”。而戈尔巴乔夫,这个亲手搞垮苏联的人,却获得了西方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媒体失控导致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步步瓦解、摧毁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掏空了苏联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系,加速了苏联演变和解体的步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持续10年的动荡和衰退,使当年的超级大国沦落为一个备受西方挤压的国家,多少俄罗斯人反思起来为之痛心疾首。颇有意味的是,普京、梅德韦杰夫治理下的俄罗斯,出现了西方所批评的“民主倒退”,包括加强对媒体的控制,但却带来俄罗斯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政局稳定
个人分类: 转帖|13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4-10-31 06:42
也许,你对俄罗斯的印象仍然是前苏联和普京。那么你是否知道,俄罗斯高度浓缩铀库存为全球第一,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二,但人口已经连续20年负增长……以下为关于俄罗斯你可能不知道的16个事实,让你对俄罗斯有一个比较初步、全面的印象: 1 、俄罗斯的面积和冥王星相近。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而冥王星表面积为1660万平方公里。 2、俄罗斯输油管道的长度可以绕地球6周多 俄罗斯的管道长度(包括凝析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石油精炼品等)的总长度为25.99万公里,而地球的周长不过4.01万公里。 3、俄罗斯高浓缩铀的库存占全球的一半 俄罗斯拥有695吨高浓缩铀(HEU),为全球最多。美国拥有604吨,列全球第二。 4、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已经长达20年 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人口下降了660万人,2010年时,俄罗斯人口1.419亿,到2050年预计将下降10.7%至1.266亿。 5、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相当于132亿个奥运游泳池的容量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1163万亿立方英尺,全球排名第二。一个奥运游泳池的容量为8.8万立方英尺。 6、俄罗斯有9个时区,为全球之最 俄罗斯曾经有11个时区,但2010年时减至9个。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表示:“减少时区将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交通和交流问题,增加俄罗斯的内部管理能力,增强俄罗斯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7、俄罗斯有870亿桶已探明石油储量,足够再使用75年 2012年,俄罗斯每天消费320万桶石油。按照这个速度,其储备要在75年之后才会耗尽。 8、莫斯科地铁每天客流量为900万,为纽约、伦敦之和 莫斯科地铁每天客流量在700万至900万,相当于莫斯科市每人每天乘一次地铁。纽约为500万,伦敦为300万。 9、俄罗斯凶杀案发生率是美国的两倍 俄罗斯每10万人发生9.7起杀人案,而美国为每10万人发生4.7起。 10、俄罗斯人饮酒数量是美国两倍,是中国的四倍 每个俄罗斯人每周平均喝6.3杯酒,而美国仅3.3杯。韩国以13.7杯名列第一,中国仅1.5杯。 11、站在俄罗斯卡拉恰伊湖边每小时会接受600伦琴的辐射,足以致死 该湖位于俄罗斯一个大型核设施附近,但在1990年之前对外界保密。附近的村庄有65%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河水而致病。 12、俄罗斯最富有的20个人财富超过2270亿美元,超过巴基斯坦的GDP 巴基斯坦的名义GDP为2150亿美元。 13、俄罗斯人喝茶数量是美国的六倍,中国的两倍多 俄罗斯人每年喝茶3.051磅,美国0.503磅,中国1.248磅。 14、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淡水 贝加尔湖面积仅密歇根湖一半,但深度5387英尺,是全球最深的湖泊,也是容量最大的淡水湖。 15、俄罗斯是全球排名第五的记者死亡地 1992年以来,俄罗斯有56名记者被杀害,其中64%为谋杀。 16、俄罗斯1868年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美国每英亩花了不到2美分。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1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撒切尔夫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ZT 
热度 3 燕山红场 2014-10-30 20:36
撒切尔夫人曾于1991年11月访问美国,并于11月18日在休斯敦演讲。1991年11月,一批苏联炼油和石化专家出访美国休斯敦。访问的重头戏是参加美国石油学会(API)的会议。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是一年前才卸任的英国原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曾经接受过化学专业的大学教育,虽然后来她并未干过多少老本行。 会上,撒切尔夫人发表了约45分钟的演讲,中心内容可以称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会议组织者可能没有事先提醒她,在场的还有苏联人。所以,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可谓是开诚布公、毫不掩饰。从中看出,她在苏联瓦解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自己对此并不隐瞒,且乐于公之于众。以下是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内容: “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我讲的不是军事威胁。从本质上讲,军事上的威胁并不存在。我们这些国家装备精良,包括核武器。 我指的是经济上的威胁。 借助计划政策,加上独特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刺激手段相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指标很高。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过去比我们高出一倍。如果再考虑到苏联丰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加以合理地运营,那么苏联完全有可能将我们挤出世界市场。 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 主要的手段是将其拖进军备竞赛。我们知道,苏联政府遵守苏联和其北约对手军备均等的原则。结果,苏联装备花费占去了预算的15%,而我们这些国家是5%左右。这自然就造成了苏联要紧缩在生产居民大众消费品上的投入。我们希望借此引发苏联居民大规模的不满。我们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泄露”我们拥有武器的数量。有意夸大,以诱使苏联加大军备投入。 我们的政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利用苏联宪法上的漏洞。苏联宪法在形式上允许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只需凭着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简单多数)只要有意即可迅速脱离苏联。当然,由于共产党和强力部门的凝聚作用,长时间里这一权利实际上很难实现。但这一宪法漏洞还是给实施我们的政策留下了未来的可能。 遗憾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苏联的政治形势长期保持十分稳定。后来我们(主要是美国)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建立反导弹防御体系。应当承认,当时大多数的专家反对建设反导防御体系。理由是其投入巨大,且不太可靠。而苏联可以以更少(约1/5到1/10,的投入即可以“矛”刺穿反导之“盾”。但不管怎样,我们提出发展反导防御体系,目的是希望苏联同样建造类似高造价的系统。令我们十分惋惜的是,苏联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只是限于发表政治抗议。 我们由此陷入了困境。不过,很快便得到情报,说苏联领袖逝世后,经我们帮助的人可能继任,借助他能够实现我们的想法。这是我的专家智囊的评估意见(我周围始终有一支很专业的苏联问题智囊队伍,我也根据需要促进和吸引苏联境内对我们有用的人才出国移民)。 这个人就是米·戈尔巴乔夫。我的智囊们对此人评价是:不够谨慎,容易被诱导,极其爱好虚荣。他与苏联政界大多数精英关系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帮助,他能够掌握大权。 “人民阵线”(指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也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苏联后期,在波罗的海等加盟共和国境内兴起的、以“求主权、谋独立”为旗号的民族政治势力组织)的活动不需要太大的花费,主要是一些复印、印刷设备的开支和对骨干的资金支持。而支持苏联矿工长时间罢工的花费要多得多。 专家智囊中间围绕以下一个问题争论激烈、分歧很大:是否推举叶利钦作为“人民阵线”的领袖,进而推选其进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接下来成为俄罗斯领导人(以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抗)。智囊团多数人的意见是反对叶利钦的提名,考虑到他的过去经历和个性特点。 不过,后来经过多次接触和约定,还是决定“推出”叶利钦。叶利钦费了很大的力气,勉强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随即便通过了俄罗斯主权独立宣言。有人发问,俄罗斯独立于谁?整个苏联当时不都是围绕俄罗斯为中心构成的吗?苏联的解体真正开始了。 在1991年“8·19”事件期间,我们也给叶利钦以极大的支持。当时苏联上层少数人隔离了戈尔巴乔夫,企图恢复维系苏联统一的制度。叶利钦的支持者坚持住了,并且掌握了控制强力部门的绝大部分(虽然不是全部)实权。 其余所有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借机宣布自己的主权(当然,多数共和国在形式上并未排除联盟地位)。 这样一来,事实上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不过在法律上苏联还存在。我负责任地告诉诸位,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就会听到法律上苏联解体的消息。 (撒切尔夫人演讲至此结束) 撒切尔夫人在掌声中走下讲坛,与每一位人握手后,穿过会议厅离开。
个人分类: 转帖|165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话说中国的苏联债务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4-10-12 05:11
话说中国的苏联债务
资料图:志愿军在战斗。 一个历史事件冠名的改变,往往表示社会共识对这个历史事件认知的改变。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大体上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上半年这3年时间, 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困苦,许多地方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 这是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肌肤上曾经严重创伤而留下的不可消去的疤痕。 长期以来,这段时间被官定通称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将这段时间明示为“三年困难时期”。 困难,是对一种状况的总称,造成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具体分析,这其中可能也包括“自然灾害”;而只以“自然灾害”来为这种状况冠名,就会掩饰其他原因,而就其“掩饰”的动因,所谓“自然灾害”这个冠名的真假都值得怀疑。 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表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历史,表明敢于扯去遮羞布。 这需要良知,需要责任,还需要勇气。 史实确实如此, 专家研究了那3年的水文地质及气象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就全国来讲自然条件属于中等偏上,基本上属于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当然,中国如此之大,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以至严重自然灾害,年年都会发生,那3年也是这样;但严重到全国面积则不是事实。 国家主席刘少奇在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将当前困难原因归结为一句话———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这实在是至理名言。 还是长期以来, 人们将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苏联逼债”。 这是以“基层干部”为代表的官方的解释,而且极为普及,极为深入人心。 笔者当时正上小学,就听说过这方面的各种版本,譬如中国运到苏联抵债的鸡蛋和苹果,苏联要用圈圈一个一个地套,套进去的是小的,不合格,退回不要;黄豆要一粒一粒地挑选,一公斤保证不能超过多少粒,三次数粒过秤不合格,一车皮黄豆都退回去等等。 “苏联逼债”之说,在当时是公开讲的、人人尽知的,一直延续多年。 直到今天,说起当年那场惨剧,还有人这样讲,所谓“对内怨老天,对外怨苏联”。 那么,三年困难时期“苏联逼债”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中国欠不欠苏联债务,欠的话是欠多少;苏联逼没逼中国还债,逼的话是怎样逼。 事情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三代人都过去了,总该弄清楚了吧。 中国欠苏联多少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确实欠苏联的债。 大致可分为两笔。 第一笔是抗美援朝的军火武器债务。 新中国成立前,苏联出于推动世界革命和保障自身东部安全的需要, 向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提供过无偿援助,抗战前期还向国民政府提供过3亿美元贷款。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不再算旧中国的欠账,就是说当时无论是国民党及其领导的政府, 还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权,欠苏联的钱都不用还了,苏联都不要了(要的话国民党也不给)。 但是,苏联也不再对共产党创建的新中国提供无偿援助了,供货都要计价。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时, 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即属于攻台急需的武器的订货。 当时毛泽东在党内说明,对苏提出的款额较少,是因“多借不如少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吸取了近代中国因外债沉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的教训,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中国农耕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欠别人的钱。 1950年那个时候, 新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生产,钢铁、石油这样的基本需求都不能自己解决,因此主要靠苏联支援武器和多数工业品。 所以,当年10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时,马上就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 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斯大林却表示这些武器要按成本费由中苏两国“共同负担”,中国按“出厂价五折”付钱。 鉴于当时中国经济困难,无力马上付款。 苏方所供武器算作对华贷款,年利为1%。 这若是按和平时期的交易可算是优惠,然而与苏联宣传的慷慨无私却不相符。 当年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审看宣传文稿时,凡是发现有称“苏联的无私援助”一词,都会提笔把“无私”二字划掉。 1951年2月, 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 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 此后以半价付款。 “共同负担”,就是中苏两国各出一半的钱。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 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 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步枪, 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 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 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7个师空军装备, 有6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这种飞机无法同美军F—84交锋, 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 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道歉,并无偿送给中国372架米格—15。 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3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 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 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20个陆军师的武器。 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少有的几次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 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 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 中国对苏武器欠款额虽不算多,却在两国关系中产生过不愉快。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是保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战,不仅付出大批人员牺牲, 而且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提供的多数武器还要按“五折”记账,在当年习惯于军事共产主义的中国领导人眼中,自然显得风格不高。 不过中国得到这些武器毕竟使入朝作战有了重要保障, 其中部分武器特别是战斗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新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学会掌握这些武器,对迅速提高自身的战术技术水平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也说过:“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
个人分类: 转帖|13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苏联近卫军
热度 5 燕山红场 2014-10-11 06:02
苏联近卫军
苏联近卫军,一个充满光荣与荣耀的名字,一面永远向前的旗帜,一个战无不胜的英雄群体。苏联近卫军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因战功卓著而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苏联武装力量的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以及由新的技术装备(如近卫火箭炮兵部队)和具有丰富战争经验(或原属近卫部队的)人员重新组建和补充的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 苏联近卫军 - 军队发展 在伟大 卫国战争 时期,为了鼓舞 士气 , 苏联红军 开始授予那些战功卓著的部队、 舰艇 、 兵团 和 军团 “近卫”称号。 这真是一个 天才 般的举措。一个个荣誉的授与,使 苏联 的军队斗志高扬,团队精神更形巩固,战斗力也随之成倍数增长,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9月18日 ,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决定,为表彰全体人员的集体 英雄主义 、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 军事技能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308号命令,将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团改名: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亚诺夫少将)改称近卫步兵第1师(后来改编为近卫机械化第1军)步兵 第127师 ( 师长 阿基缅科上校)改称 近卫步兵第2师 ;步兵第153师(师长加根 少将 )改称近卫步兵第3师;步兵第161师(师长莫斯克维京上校)改称近卫步兵第4师。这些兵团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参加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城下举行的反突击。例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师所属部队在明斯克城下战斗中重创德军步兵第35师和 第25装甲师 ,歼灭其一个步兵团和一个装甲团、一个半摩托车营,击毁坦克100余辆、装甲车13辆、反坦克炮23门。该师全体军人在叶利尼亚城下勇敢坚决地进行战斗。1941年9月初,该师在第24集团军突击集团编成中实施进攻,突破叶利尼亚以北德军防御阵地,切断叶利尼亚-斯摩棱斯克铁路线,从纵深中包围了该地的德军集团。该师坚决果敢的战斗行动,对粉碎德军和收复 叶利尼亚 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近卫军的队伍迅速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血与火中成长起来。1941年9月21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师长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师(师长米罗诺夫上校)、第120师(师长彼得罗夫少将)、第64师(师长格里亚兹诺夫上校)均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分别改名为近卫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近卫步兵第5师、第6师、第7师。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克)保卫战中表现无比英勇顽强,改为近卫步兵第8师。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师(师长别洛博罗多夫少将)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对德军作战中连战皆捷,被改为近卫步兵第9师。坦克兵成为近卫部队的有坦克第4旅(旅长卡图科夫上校)被改名为近卫坦克第1旅(1941年11月11日)。该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功卓著。10月初,该旅在近卫步兵第1军编成中作战,向奥廖尔-图拉方向挺进,在姆岑斯克地域与德军突击的坦克集团遭遇。该旅所属部队广泛设伏,数日之内,遏制德军两个装甲师的多次突击,并在战斗中击毁坦克133辆。 其后,光荣的近卫军称号从单纯的陆军师扩展到各个军兵种。骑兵在苏联近卫军的战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骑兵第2军(军长别洛夫少将)、第3军(军长多瓦托尔少将)和骑兵第5军(军长克留乔金少将)分别改名为近卫骑兵第1军、第2军和第3军。  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炮兵第440、471、555、274团,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团,这些部队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组织 纪律 性,而于 1942年1月8日 亦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反坦克炮兵第280团(团长叶夫列缅科少校)是近卫 反坦克炮 兵第一个团队。1941年10月,该团配属步兵第316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军坦克集团进攻方向,组织了坚不可摧的反坦克地域,并于1941年10月25日的战斗中,击毁德军坦克37辆。1942年1月8日,摩托车第36团和通信兵第12团被改为近卫团。 1941年12月6日,红旗歼击航空兵第29团(团长尤达科夫少校)是近卫航空兵第一个团队。该团飞行员在战争爆发后仅两个半月时间就击落敌机47架。同一天,被改称为近卫航空兵团的还有:歼击航空兵第526团、第155团和第129团,俯冲轰炸航空兵第31团和强击航空兵第215团。水鱼雷航空兵第1团(多次参加空袭柏林)、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歼击航空兵第5团、第13团和红旗北方舰队混成航空兵第72团,因出色完成各项复杂的战斗任务,发扬了英雄主义精神,于1942年1月18日均改为近卫团。1942年4月,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舰艇有:“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舰长古幸海军中校),“刚毅”号驱逐舰(舰长列夫琴科海军大尉),“马尔季”号布雷舰(舰长梅谢尔斯基海军上校),“T-205”号扫雷舰(舰长什克列布季延科海军上尉),“Д-3”号潜艇(艇长比别耶夫海军大尉),“M-171”号潜艇(艇长斯塔里科夫海军大尉),“M-174”号潜艇(艇长叶戈罗夫海军大尉),“K-22”号潜艇(艇长科捷利尼科夫海军中校)。1942年6月18日,“红色克里木”号巡洋舰(舰长祖布科夫海军上校)改为近卫巡洋舰。 和平时期,前苏联对各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不授予近卫军称号。但是,为保持战斗传统,原各部队、舰艇、兵团、军团的近卫军称号,在其撤销时,可转授给其他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近卫军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其一整套荣誉授予体制和载体。根据苏联最高 苏维埃 主席团决议,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和兵团,均授予近卫军军旗。近卫集团军军旗旗面由红色 丝绸 制成,边缘装饰以金色 流苏 ,尺寸为145x115厘米。正面中央刺绣有直径60厘米的近卫军徽章图案,在其上方为俄文“消灭德国侵略者”(Смертьзахватчикам) 口号 ,下方是部队的名称。在旗面的三个边缘处刺绣有金星、镰刀和铁锤图案。军旗的背面,中央为列宁刺绣头像,其直径为48x46厘米,上方是“为了我们苏维埃祖国”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标语,下方则是苏联的 俄文 缩写。军旗旗杆为木质,长2.5米,直径4厘米,颜色为深棕色,顶端装有金属箍并系有两条金色饰带。 其它级别近卫军部队的军旗与近卫集团军军旗基本一样,只是旗面中央的近卫徽章没有 橡叶 饰,尺寸也缩小为38x50厘米。    遵照1942年5月2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为苏军陆军近卫部队和兵团的军人颁发“近卫军”胸章,而为海军近卫军人颁发系有黑竖条橙黄色波纹绶带的长方形金属薄板制成的胸章。同时设近卫军军人称号。根据1942年6月19日海军人民委员部命令,制定海军近卫军军旗。1942年7月31日颁布实行《苏联海军近卫条例》。近卫军胸章应佩戴于右胸。 近卫军在 斯大林格勒 会战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卫集团军在会战中发扬了非凡的英雄主义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第16集团军由于在对德军战斗中为祖国屡建战功,并发扬了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与高超的军事技能,均改为近卫部队,分别命名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卫集团军。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和 草原 军区对所属军队中的近卫步兵兵团进行整编,目的在于将其作为最有经验、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加以有效的使用。还有许多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亦获得近卫军称号。1943年2-3月间,首批成为近卫航空兵师的有:歼击航空兵第220师(师长乌京上校);强击航空兵第226师(师长博尔德里欣中校)、第228师(师长科马罗夫上校)和第243师(师长苏霍列布里科夫上校);轰炸航空兵第263师(师长多贝什上校)和第272师(师长库兹涅佐夫上校),以及远程航空兵第3师(师长尤哈诺夫上校)、第17师(师长洛吉诺夫空军少将)、第24师(师长沃尔科夫上校)和第222师( 帅氏 季托夫上校)。红旗防空航空兵第102师在多次空战中表现出高超的作战技能,亦改为近卫航空兵师。    1943年,出现了第一批近卫坦克集团军:2月22日——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首次组建)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5月14日——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他们在1943年 库尔斯克 会战中不傀是英勇作战的 模范 。1944年改为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还有坦克第1集团军(4月25日)、坦克第2集团军(11月20日)、坦克第6集团军(9月12日)、坦克第4集团军(1945年3月17日第二次组建)。这些坦克集团军直到 卫国战争 结束,还保持着自己的番号。    1943一1945年多次进攻战役中,近卫军团和兵团通常都在决战方向作战。苏联最高统帅部所使用的近卫坦克集团军,对在敌防御纵深中迅速发展战役胜利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1943年4月18日给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训令中要求在进攻中将近卫兵团和军团务必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突破敌防御阵地;在防御中用以实施坚决的反突击。 1943年6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近卫军作了如下补充规定:近卫军部队必须是全军的表率,……如果近卫部队在战争中出现被歼灭而丢失军旗、贪生怕死和在战斗中溃逃的情况,其指挥人员将被送交 军事法庭 ,剥夺该部队的近卫称号并进行整编。    近卫军各兵团和军团以辉煌胜利标志着自己在1944-1945年进攻战役的战斗历程。近卫军许多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保卫战,在收复右岸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白俄罗斯以及进攻东普鲁士、维斯瓦-奥得河、柏林和歼灭日本关东军等重大战役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多次受到最高统帅部通令嘉奖,荣获政府奖赏,并因攻克军事重镇而获得荣誉称号。按规定,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将予以加薪,指挥员增加一半,而士兵则上涨一倍。 到伟大卫国战争末期,苏联近卫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 1945年5月9日 ,苏联武装力量荣获近卫军称号的计有: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6个坦克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40个步兵军、7个 骑兵 军、12个坦克军、9个机械化军和14个航空兵军,217个步兵师、9个空降兵师、17个骑兵师、6个炮兵师、53个航空兵师、6个高射炮兵师、7个火箭炮兵师;13个 摩托 化步兵团、3个空降兵团、66个坦克团、28个机械化团、3个 自行火炮 团、64个炮兵团;1个 迫击炮 旅、11个歼击反坦克炮兵旅、40个 火箭炮 兵旅、6个工程兵旅和1个 铁道 兵旅;1个筑垒地域;18艘战斗舰只和许多军(兵)种部队。 在和平时期,对苏军各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不授予近卫军称号。但是,为保持战斗传统,原苏军各部队、舰艇、兵团、军团的近卫军称号,在其建制被撤销时,可转授给其他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所以,在有近卫军称号的苏军各部队、舰艇、兵团、军团服役的所有官兵(包括新战士),人们会在他们军服的右胸上看到一枚象征荣誉的近卫军证章。 苏联近卫军 - 经典战役 苏联近卫军死守斯大林格勒中央火车站 中央火车站是市内交通枢纽,它是通向伏尔加河河岸的主要通道,62集团军防线也由此穿插而过。那天晚上崔可夫在街头指挥作战,发现火车站被德军占领后,将集团军防线一分为二,部队处于分割围歼境地。 正焦急时,只见一位个子不高、动作敏捷的战士迎面走来,崔可夫示意他停下。“报告将军同志,42团1营1连连长德拉甘上尉正带领全连去市中心执行任务。” “那好,我命令你带领全连占领这个车站。”“是”,德拉甘接受任务后,迅速拉开队形,在夜幕中冲向车站方向。 几分钟后密集的枪炮声在车站上空骤然响起。车站周围的建筑物已被德军控制,他们躲在厚墙和掩体后面,居高临下,从四面八方射出的密集的枪弹,在苏军前进的道路上织成了一道道火网。德拉甘决定避开正面突击,采用迂回战术,抄后路攻占车站大楼。他将战士分成若干小组,借着断壁残垣,悄悄绕到楼后。然后让战士们每人准备好三四枚手榴弹,德拉甘一声大喊,手榴弹冰雹似地砸了过去。乘着硝烟德拉甘率战士们冲了进去。 大楼里敌人猝不及防,不知苏军底细,仓皇出逃。 就这样,一连顺利地拿下了车站大楼,在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筑起了一座坚强的堡垒。 然而,这只是一场大血战的前奏。德军对车站失守大为惊慌。很快查明占领车站的苏军只有一个连,便调集重兵反扑过来。 16日拂晓,猛烈的枪炮声重又响起。德军俯冲轰炸机几乎挨着对面工厂的烟囱从车站上空呼啸飞来,疯狂地扫射,投下了几百枚炸弹。轰炸之后,炮击又开始了。大火在车站的大楼里熊熊燃烧,房屋倒塌,连钢筋都扭曲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硝烟。 经过狂轰滥炸,德军以为车站里边的苏联人已炸得差不多了,又呼啦啦地拥了上来。等到德军刚接近车站,从断壁残垣的废墟中飞来了一阵手榴弹和密集的子弹,双方距离太近了,德国人成了挨打的靶子,一拨拨地倒了下来。 战斗持续了一天,车站大楼仍岿然不动。德军停止了进攻,决定困死他们。全连仅剩19名战士,德拉甘决心把敌人吸引过来,帮助其他部队减轻防御压力。他们决定在房顶上悬挂起红旗,让法西斯分子知道,他们没有停止战斗。没有红旗,一位重伤员就脱下血迹斑斑的白衬衣,把它放在正在流血的伤口上染红了。血染的红旗飘扬了起来。 德军开来坦克,准备撞破墙壁消灭他们。反坦克手别尔德舍夫抓起仅有的一支带3颗子弹的反坦克枪,通过暗道躲到拐角处,准备从正面射击敌人的坦克。可是很不幸,他还没来得及占领阵地,就被德军的自动枪枪手抓住了。 勇土们看到,别尔德舍夫正指手划脚地给德国鬼子述说着什么,德国人听了他的话后,改变了原来的进攻方向,又重新开始了进攻,而进攻的地段正好在勇士们惟一的一挺重机枪的射界内。很明显,别尔德舍夫蒙骗了敌人。勇士们故意停止了射击,德国人以为他们没有子弹了,变得猖狂起来,他们大声喧嚷着,挺着身子从掩体里走了出来。这时,重机枪突然响了起来。最后一条弹链的250发子弹一股脑儿射向敌人。德军倒下一大片,活着的又惊慌失措地逃回掩体。 很快,勇士们看见,敌人把别尔德舍夫推到瓦砾地上,对他连开数枪。法西斯分子暴怒了,他们拖来大炮对着勇士们防守的房子猛轰。房子倒塌了,勇士们全部被埋在里面。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1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苏联“500天计划”解体国家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4-10-10 04:15
苏联“500天计划”解体国家
苏联“500天计划”和解体国家   经过相当一个时期丑化苏联共产党历史、糟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混乱之后,1990年,成为苏联改革与解体过程中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经济改革的“500天计划”,作为最重要的一页,钉在它的年历上。   从这年起,苏联改革从曾经宣布的社会主义目标,改变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制度。雅科夫列夫此前已经控制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两项势必推上前沿的重大改革呼之欲出。决战的鼓声擂响了。一个是政治改革,即3月的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第6条,删除关于党的领导地位的规定,剥夺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促成颠覆共产党、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进行最后的集结、空前的政治动员和整合。亲资本主义的联盟获得足够的思想的、理论的、政治的力量,经济体制改革迎来埋葬社会主义的最好机遇。于是有另一项改革,即利用这种动员和整合,摧毁作为苏联体制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出台“500天计划”。   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尼·雷日科夫在《大动荡的十年》中写道,最初是莫斯科郊区一家制砖厂厂长,为讨好叶利钦和加官进爵,声称有一个500天转向市场的计划,而且精确到以小时和天计算,被认为是一场“数字笑话”。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经济学家,提交一份“400天计划”,然后加上亚夫林斯基的名字,在莫斯科出版。那位厂长也拿到这份计划,把“400”改为“500”,用自己的名字在西伯利亚出版。厂长没有捞到什么,亚夫林斯基却因此名声大振。这个计划随即得到叶利钦的首肯,提出要在俄联邦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   戈尔巴乔夫越是坚持他1987年6月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根本改革”或者说“实质性改革”,国家经济状况就越是每况愈下。1990年5月24日,雷日科夫在第三次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作了《关于国家经济状况和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构想》的报告,提出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方案,又称“政府纲领”。与此针锋相对,美国积极撮合,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沙塔林院士为首的专家小组,在俄罗斯500天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全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即《向市场过渡——构想和纲领》。亚夫林斯基列名这个小组。他在这个小组的一个特殊使命,是随时向美国方面通报情况和听取与传达美国方面的指点。9月上旬,小组提交了这个计划,规定苏联沿着私有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17个月里“实现剧烈的改革”,至少70%的工业企业实现私有化,转变为联合股份公司,同时鼓励大规模外资进入,在私人商业银行和所谓“市场保障”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金融体制。它的全称为“沙塔林-亚夫林斯基500天计划”。   苏联总统顾问彼得拉科夫说,这是1990年苏联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消息”。1990年的整个夏天,戈尔巴乔夫一再发出热情赞赏沙塔林计划的信号,称他拒绝“一种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垄断”,“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把国有企业转变成联合股份公司”。8月4日路透社报道,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达成协议,“为发生重大政治变化铺平道路”。戈尔巴乔夫在不同场合继续表示对500天计划的支持。8月17日,他在敖德萨军区发表谈话,再次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说“国家所有制垄断”是“经济危机状况的主要原因”,而他的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财产非国有化、取消垄断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实现所有制私有化”。8月2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联合班子准备改革经济》,认为这两位改革家总统联手,“组成了一个互利的合相互依赖的同盟”,导致“苏联改革中比较有希望的时期”,“叶利钦帮助戈尔巴乔夫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变得更加激进”。8月29日,这两个人会晤并联合向电视台记者发表谈话。戈称和叶“达成完全的相互谅解”。30日,法新社刊出《苏联高级官员赞成激进改革方案》,称这是对雷日科夫的严重打击。   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在《苏联解体亲历记》中披露,正是“在剥夺了共产党制定政策的权力之后,戈尔巴乔夫再一次谈到了激进的经济改革,同意与叶利钦合作出台新的速成计划”。戈尔巴乔夫对“500天计划”的少许犹豫不决,都会引起这位忠诚于美国当局的大使的“不安”,以至在安排美国商务部长出访苏联的时间问题上,都要考虑怎样有利于“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沙塔林的计划”。   9月10-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讨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会上出现“政府纲领”与“500天计划”的方案之争。   9月11日,雷日科夫向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会议作了《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可调节市场经济过渡的紧急措施》的报告。报告阐述了政府纲领与500天计划的主要区别: 政府纲领认为向市场经济过渡只能是渐进的,其他国家都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而500天计划认为一年至一年半就可建立起带有全部特征的市场经济;政府纲领主张以“先调后放”的途径实现价格改革,而500天计划主张从1991年1月1日起放开价格,政府认为这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500天计划主张实行国有资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府认为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反对实行私有化,反对实行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反对用农户经济取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主张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农户经济、合作社和个体经济合理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模式;政府主张主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赞成过多吸引外资用于目前消费;政府把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居民社会保障作为自己纲领的重要部分,主张对居民在价格改革中的损失予以充分补偿,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500天计划在这方面没有切实的保证;政府主张必须有全联盟统一预算,税收来自双重渠道,中央占22%,共和国占23%,500天计划主张取消联盟预算和税收。   新闻媒体像接到同命令一样,齐声为“500天计划”摇旗呐喊。《共青团真理报》9月5日刊出《人、自由、市场》,抢先公开这一计划的内容,说它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崭新的经济理论”,让每个人都从国家得到一份,强调只有私有化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两次讲话,表示他本人“更欣赏沙塔林的计划”。9月17日,俄联邦总理西拉耶夫宣布,俄罗斯联邦从10月1日起开始执行“500天计划”。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关于《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紧急措施》的决议,决定组成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小组,在两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一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统一方案。戈尔巴乔夫向苏联最高苏维埃提出《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这就是作为统一方案的“总统方案”。   “政府纲领”和“500天计划”之争,实质是叶利钦争夺最高领导权和改革主导权的政治斗争。戈尔巴乔夫的“总统方案”,以折中的、妥协的方式认可“500天计划”。两种经济体制的选择,代表着两种经济制度的较量。在所有制改革上,“政府纲领”主张实行国有资产的非国有化,建立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500天计划”主张实行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代表着两种改革目标模式和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戈尔巴乔夫支持“500天计划”,实质是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向西方经济制度认同。作为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持这种改革态度,其政治效应等于公开宣布在苏联社会主义已不适用而走向资本主义,等于公开否定联盟、葬送国家。   马特洛克看得很清楚,戈尔巴乔夫的“总统方案”,“仍将以沙塔林的‘500天’方案为基础”。美国《华尔街邮报》9月14日表扬戈尔巴乔夫批准“500天计划”,认为这个计划“只顺便提到社会主义这个词”,其实已经“放弃了恢复共产主义的努力”,“显然是为了在苏联实行一种西方式的混合经济而不是为了改革共产主义”。日本《产经新闻》同一天的文章要兴奋得多,题目干脆就是《苏联经济改革最终方案中没有‘社会主义’字样》。9月17日,美国总统里根来访,当面称赞戈尔巴乔夫:“改革进程在美国政界得到同情和支持”,“由于改革,苏联已走上正确道路”。   所谓 苏联改革的“正确道路”,就是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和国家解体。1990年到1991年,这种征兆全部显现。计划经济遭到决定性的破坏。1990年苏联社会生产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2%、4%和1.2%,财政赤字上升,内外债务增大,消费品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整个经济陷入深刻危机。l99l年,经济危机向全面化和深刻化发展,危机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生产负增长幅度急剧加深。同时,族际冲突、工人罢工加剧了社会经济的紊乱,经济、财政、社会政治全面危机。戈尔巴乔夫带着他的从“500天计划”衍生而来的“总统方案”到伦敦,向西方七国请求援助,“超级大国变为乞丐大国”,无果而终,为全球徒增一则笑话而已。雷日科夫下台,继任者帕夫洛夫的一个《反危机纲领》完全不起作用,也不过是苏联党和国家墓碑边的一个小小花环。国家的最后崩毁只剩一个简单的仪式了。   美国当局、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共同策划和积极推行的“500天计划”,是最能显示苏联改革的性质的经济计划,在导致苏联共产党下台和苏联国家解体、出现20世纪人类历史巨大倒退以及此后苏联人民的悲剧方面,功不可没。一首短诗在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及其他苏联地区广泛流传。这里写下的,是人民对“500天计划”的历史评价:   列宁赢得了革命,   斯大林赢得了战争,   赫鲁晓夫改换了货币,   勃列日涅夫修改了宪法。   戈尔巴乔夫和叶里钦,   比他们都厉害,   按照“500天计划”,   把整个国家搞垮。   如果以前说这种事,   我们可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希特勒没办成的事儿,   民主派却办到了。   全国在流血,   人民在哭泣,   总统却在电视上说:   “过程进行得很顺利!”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1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阿芙罗拉”号巡洋舰:世纪交接时代的产物—转帖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4-6-3 22:58
“阿芙罗拉”号巡洋舰:世纪交接时代的产物—转帖
“阿芙罗拉”号对于苏联几代人来说都是革命的象征。舰头大炮放的空炮是1917年10月攻占彼得堡冬宫的信号。 这艘巡洋舰是世纪对接时代产物:它在1900年5月底下水。现在它是军舰-博物馆。世界上类似的纪念性军舰屈指可数:英国的“维多利亚”和“卡蒂萨克”、美国的“玛丽”、日本的“三笠”。自然,有俄罗斯的“阿芙罗拉”号。 19世纪末俄罗斯海军增加了新的军舰。按当时的类别有这样的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它们具有防止敌人炮击重要部分的甲板。“阿芙罗拉”号巡洋舰正是属于这种军舰。 新巡洋舰在1903年开始列装俄罗斯舰队,在俄罗斯-日本战争的马岛之战时接受了战斗洗礼。当时它严重受损,失去了15个船员,但冲出了包围,开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只是在1906年才回到了波罗的海。 经过修理后巡洋舰曾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非洲、泰国国和印尼岸边航行。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巡洋舰又恢复了自己的职责-在波罗的海巡逻。当时“阿芙罗拉”号俘获了搁浅的德国“马格德堡”号轻型巡洋舰。尽管德国人及时炸毁了自己军舰,但俄罗斯潜水员们找到了德国的秘码,这在战争过程中为俄罗斯和英国立下了功勋。 1916年年底巡洋舰到达彼得堡。1917年10月7日“阿芙罗拉”号放空炮发出了攻占冬宫和“十月革命”开始的信号。它参加了革命后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年代“阿芙罗拉”号参加了英雄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军舰纳入了防空系统。从城市被围的头几天起它就用自己的高射炮反击德国的空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传奇式的巡洋舰在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得到了安息。它在圣安德鲁蓝白色的旗帜下重新纳入了俄罗斯海军。当然,它不能离开自己永远的停泊点。然而,在舰上服役的官兵们保持着它的辅助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和舰载武器的工作状态。今天,寿命超过百岁的传奇式巡洋舰成了博物馆。参观者很多,每年有多达50万游客登上巡洋舰。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1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苏联来了——50年代与“苏联老大哥” ——转帖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4-5-29 04:15
苏联来了——50年代与“苏联老大哥” ——转帖
“这幸福的童年中,苏联的事儿就像那时你吃的蛋糕和苹果一样,想起来是甜的。” 四五岁时不懂事,经常扯着脖子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接下来又喊:“苏联老大哥,挣钱挣得多,苏联老大嫂,挣钱挣得少……” 应该说,“苏联”二字,贯穿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童年生活中,抹也抹不去。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平时不开火,总是和大人一起到食堂吃饭,而吃饭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大圆桌上,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大人和他们的孩子总是那几个。在我旁边总坐着个性格温和的叔叔,是个麻子,很难看,总是逗我,常问:达瓦力士(“同志”——俄语译音),你妈妈怎么不来?父亲有一次当着他的面告诉我,王叔叔是从苏联回来的,还见过斯大林呢。就这一句话,我当时惊愕的感觉直到现在还没有忘记。一下子,那张脸也不麻了,他变得和我脑子里的苏联英雄一样高大。那时的国庆节,大人们几乎年年都去天安门观礼,在上车的地方我看见他,不知是不是精神作用,我看他那身军装都和别人的不一样,很软很细,既不是布的,也不是呢子的,也不是柞蚕丝的,更像绸子的。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出了一个作文题:给苏联小朋友写一封信。这件事过去不久,学校忽然宣布选了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真的给苏联小朋友写一封信,由学校负责寄出。当时我们谁也没拿这当回事。但没想到,过了一阵子,学校忽然召开大队会,宣布有一个苏联小朋友来信了,并点名是寄给当时五年级一个女同学的,她是个大队委。当时的细节现在记不清楚了,只觉得那无异于天外的来信,那信是怎么寄来的呢,那肯定像电影《风筝》( 1958 年中法合拍)里那样,是绑在风筝上飘过来的吧。 小时候,对苏联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书和电影。当然直到 60 年代初我们懂得人事、能看字书之前,还是小人书和电影最能入心入脑。那时印象最深的一本苏联小人书是《柯楚别依》(那本书记得很厚),最爱看的电影是《夏伯阳》。里面说的都是骑马挥刀的英雄,最后都死了。尤其是柯楚别依,死得很惨,记得不是死在战场上,究竟怎么死的,好像当时就有点看不懂。这样的作品不光我,同龄的男孩子都记得极清楚。电影记得还有《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真正的人》《战斗的童年》《乌里扬诺夫一家》《侦察员的功勋》……这些电影当时肯定看过,但情节大都记不得了。其中《侦察员的功勋》有一个情节:那个侦察员和一个女地下工作者接头时遇上敌人,突然假装恋人亲嘴,让我记得特清楚。 再大一点,学会看字书后 , 除了《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之类打仗的小说之外,如果你还想看外国小说的话,首选的就是一批苏联小说。记得其中就有一本苏联反特小说《红色保险箱》,那是本薄得很的书。那时候没听说过福尔摩斯,觉得《红色保险箱》就是破案故事的极致。有些苏联小说都是早就看了电影或者小人书之后,再重温原著。比如小时候看过小人书《队旗》,记住了一个断了腿后又重上蓝天的飞行员,到大一点了,把原著《真正的人》找来看,要比小人书过瘾多了。再如小人书《丹娘》里,丹娘理了一个男孩子的短发,被德国鬼子捆着,在寒风中只穿了一件单薄的裙子,英勇就义。后来看了《卓娅和舒拉》,知道了卓娅就是“丹娘”。可以说,苏联小说一直陪伴着这些孩子成长,无时不被老师、父母和整个社会提醒,要向苏联英雄学习。 记得 1969 年我在昆明,就已经在电影院看到了卖票上演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 1918 》。到 70 年代前期,就已经能看到内部上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攻克柏林》。可以说,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化从小就影响着这群孩子,甚至苏联文化和中国文化掺和在一起,就像列巴(面包)和馒头一样,被他们捏在一起咽下去,营养着他们的思想。上初中时,我们一群浑孩子闯进一位老人家中,看到桌上摆着一部《静静的顿河》,就像发现了重大敌情,赶紧向当时每个部队大院都成立的“青少年办公室”(是为防止子弟们没人管,调皮出问题成立的专门机构)汇报。结果这部书不知道为什么转眼间找不到了,这又成了新“敌情”。事隔几天后,我的狐朋狗友老钟偷偷告诉我,书让他趁乱给藏起来了,还问我想不想看。在我答应保密之后,一部几乎崭新的《静静的顿河》就到了我的手里。我还记得上册扉页上有一个俄文签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这部书里传递的苏联气息却让我感觉那么熟悉和亲切。我们撬图书馆时,从里面偷出的书里有一本让我对苏联的好感陡然增加,那就是柯切托夫的《叶尔绍夫兄弟》,这是 1958 年出版的一批苏联小说中的一部。书中让人感到苏联真是块好地方,有那么蓝的天空和那么好的工人,生活那么多姿多彩。高级干部的女儿廖丽亚嫁给了工人季米特里,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她对丈夫“不爱”孩子的愤怒那么可笑,还有阿尔莲采夫那个阴险的坏蛋。后来才知道, 60 年代这本书曾被广泛推荐阅读,还被改编为话剧,但我却无缘一睹。 小时候疯狂向往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用的转盘机枪,那小得像玩具似的、电影《长空比翼》里张雷驾驶的“歼 5 ”飞机,都是苏联的。把这种感觉和几个“发小儿”交流,一个当年很细腻的女孩说得有点“玄乎”,但好像有道理:“那是因为你爱你的童年,或者说你的童年很幸福,这幸福的童年中,苏联的事儿就像那时你吃的蛋糕和苹果一样,想起来是甜的。”不管怎么说,长到现在 50 岁多了,苏联的事儿一直在关心着,甚至中国驻苏的历届大使我们在一块聊天一凑就凑齐:王稼祥、张闻天、刘晓、潘自力、刘新权、王幼平、杨守正……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爱看苏联小说的缘故,老钟大学毕业后,经过多年的奋斗,现在成了研究苏联和东欧问题的专家。前些日子在 QQ 上遇到他,他正在出差,我说咱俩聊聊。他说俩傻老爷们有什么好聊的,我说想写写“苏联老大哥”,让他说说 50 年代的苏联文学。他一张口“侃”了一堆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就不用说了,这些是当年只要识字的人都读的书。再有柯切托夫的另一本《茹尔宾一家》,也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书。到了 60 年代,他还有一本《州委书记》,所有他的书我都喜欢。剩下的我有的读过,有的知道,有的干脆没听说过。像《小北斗村》《不平凡的夏天》《三个穿灰大衣的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成长吧,小子!》《快脚鹿》《第聂伯河上的灯火》《阿里泰到山里去》等等。我自叹不如,这小子还真读过不少书。 苏联的影子,那时在中国无处不在。 50 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关于苏联的记忆。 1953 年出生的姬民当时在新疆上幼儿园,他记得幼儿园里就有苏联小朋友。他们也会说中国话,和中国小朋友吃一样的饭,用一样的小毛巾。只是他们胆子很大,幼儿园外面经常有一只大狗,中国小朋友们都怕它,但苏联小朋友就不怕,那只狗对黄头发的孩子都很友好。 1951 年出生的高娅记得,那是个六一儿童节,她们去给参加庆祝会的苏联专家戴红领巾。回来后互相比谁戴红领巾的苏联专家更帅,结果让高娅戴红领巾的苏联专家头发稀疏,她难过得直哭。 到了 60 年代,让大人们给吵的,孩子们脑子里开始知道赫鲁晓夫是坏蛋,外号“赫秃子”。但对斯大林的崇拜,孩子们丝毫不减。不仅孩子不减,大人们也不减,看电影《攻克柏林》,斯大林种树的形象一出现,无论大人孩子,满场都是掌声。 记得 60 年代初 , 一次学校请来吴运铎作报告。校长说:“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同志作报告,同学们鼓掌欢迎!”大家立刻使劲鼓掌。一位同学过后说,吴运铎和保尔长得真像,也那么瘦。于是争论起吴运铎和保尔谁更棒。有人说是吴运铎,因为他能制造枪炮,并且多次受伤,还被炸瞎了一只眼;有人说是保尔,因为他也多次受伤,而且瞎了两只眼,还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人说吴运铎也写了《把一切献给党》。最后有人说,保尔的伤比吴运铎重,他最后都牺牲了,但吴运铎还活着;一位男同学似乎要挺身保卫保尔的样子,争辩说,保尔没牺牲,反正书里他没牺牲! 由于从小的熏染,我们对苏联文化也有一种自然的亲和。苏联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人物我们都很熟悉,聚在一起一聊,就可以说出一大串。越早期的记得越清楚,像苏共前期的一些高级人物莫洛托夫、古比雪夫、卡冈诺维奇、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加里宁、米高扬、日丹诺夫、马林科夫、苏斯洛夫、布尔加宁等;部队的孩子,对苏联元帅记得也清楚,像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这些人不少都在 50 年代来过中国,各种画报画册至今存世仍很多。像伏罗希洛夫 1956 年访华,新闻报导中就亲切地称他为“伏老”;至于文学家,孩子们通常会把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混在一起,互相借书时,问是哪国的,回答一并是“苏联的”,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高尔基。上学时,我和好友老刘同住一个宿舍,闲来他就朗诵普希金的散文《射击》、《驿站长》。他忘情地朗诵,我躺在床上听得着迷,感觉温暖而激动,还生怕走廊上有人偷听。他是个苏俄文学迷,把果戈理的《外套》、契诃夫的《渴睡》介绍给我。我已经很多年不读小说了,但《外套》里那个可怜的小公务员和《渴睡》里那个劳困过度的小女孩,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 1972 年,上海出版了一批内部发行的苏联小说,包括《你到底要什么》《落角》《多雪的冬天》《人世间》等。我还记得那是由“上海新闻出版系统五七干校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读着那些“苏联味”十足的小说,里面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为那已经不是自己最熟悉的战争小说,已经没有了德国鬼子。那批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那时的记性就已经不如童年好了,这一堆书里我只记住了两个情节,还忘了是出自哪本书的。一个情节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的屁股真漂亮。”当时正值青春期,又没人引导,这种描写让我大为惊异:屁股还有漂亮的?什么样的屁股才算漂亮?我自己问自己。还有一个情节很富于哲理,书中一个人说:“如果你进了电影院,发现只有一个座位,你会很安心很舒适地座下,如果有很多空位子,你会觉得哪个也不舒服,总想挪动。” 而当我读到与那些小说前后脚出版的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看到扉面上朱可夫满胸勋章、勋表,坚毅的眼神和嘴角时,充满心间的只有景仰。 一种文化一旦沁入了孩子的精神,就会像他从小在国外学了那国的语言,是无法用命令删除的,他混杂着童年的生活和记忆,囫囵吞枣地吃进肚里,糊里糊涂地被消化吸收,融入血液中,变成了一种像是记忆又高于记忆的东西,伴随着你,直到永远。就像那首那代人谁都知道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你说它有多好听,并不见得,但它成了一种符号,嵌在身上,只要一听到,就会捎带出很多别的什么东西。 源自《看历史》
个人分类: 转帖|17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视频: 2014年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阅兵式(俄语版) ...
热度 5 燕山红场 2014-5-25 05:35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A5OTQzMjM2/v.swf 什么都不说了,自己看吧!!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5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少年英雄
热度 6 燕山红场 2014-5-11 03:22
战争之于人类是违反自然的,儿童参与战争则可以说是变本加厉地违反自然。然而,俄罗斯历史上却有着许多少年英雄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实例,这些年轻人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玩具相伴,陷入残酷可怕的战争,失去亲人。他们的内心充满对敌人的仇恨并最终英勇就义。 在此为您介绍伟大卫国战争中五位少年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牺牲时均未满十五岁。 1、 瓦利亚•柯基克 瓦利亚•柯基克是游击队侦查员、最年幼的苏联英雄。他的任务是收集武器和弹药、绘画并粘贴讽刺纳粹的漫画。 1941 年秋完成过一次真正的战斗——埋伏在路边向一辆装满纳粹德军的军车投掷手榴弹,炸死了一名德军宪兵队指挥官和多名士兵。 1942 年起在乌克兰境内参加游击运动,炸毁铁路致使一列火车脱轨,还炸毁过多座仓库。 1944 年,年仅 14 岁的他在保卫伊贾斯拉夫市的战斗中牺牲。 2、马拉特 •卡捷伊 马拉特的父亲是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名水兵,其名字由父亲取自 " 马拉特 " 号战列舰。父母双亡后马拉特和姐姐一起成了游击队员。他多次潜入敌人驻各村的部队,获取对侦查员有价值的信息。组织过数十次铁路爆破,参加过战斗,甚至多次在负伤的情况下参加对敌人的进攻。 1944 年,游击队侦查小组在霍罗米茨基村(白俄罗斯)被纳粹德军发现。德国人包围了小男孩,企图活捉这个侦查员。马拉特全力抵抗,子弹用尽后引爆手榴弹身亡。年仅 14 岁。 3、拉拉 •米赫延科 1941 年夏初,列宁格勒女生拉拉去农村奶奶家过暑假。战争开始后她无法回家了,因为村子被德军占领了。拉拉 1943 年夏与朋友一起参加了游击队,成为一名侦查员。搜集过许多德军士兵数量和火力点位置的情报,参加过 " 轨道 " 战,将敌人军列炸脱轨。 1943 年秋,年仅 14 岁的小女孩儿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法西斯逮捕。被审讯时曾试图引爆手榴弹自尽,但未能成功,经过严刑拷问后被枪杀。 4、沃洛佳 • 杜比宁 13岁的男生沃洛佳战争开始后与成年人一起去了克里米亚的刻赤采石场。沃洛佳在这座地下要塞中执行联络员和侦查员的任务。德国侵略者在与采石场游击队激战大约两个月后将出口堵死。由于沃洛佳身材最小,所以通过一条未被敌人发现的狭窄通道逃了出来。1942年1月红军解放了刻赤,工兵开始在采石场周边区域排雷。沃洛佳自告奋勇去帮忙,不幸触雷牺牲。 5、穆夏 • 宾肯宗 最年幼的小英雄,小提琴神童穆夏是五个孩子中唯一一名未参加过战斗,也未当过游击队员的,但他的名字却成为卫国战争中所有儿童英雄英勇无畏的象征。由于是犹太人,1942年夏穆夏一家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与其他被判处死刑的人一同被带到库班河畔,整个村子的人也都被赶到这里。穆夏手持小提琴演奏了一曲共产党员的赞歌、当时也是苏联国歌的《国际歌》。全村居民都跟着唱了起来,年仅11岁的小男孩儿一直坚持演奏,直到中弹牺牲。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61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沙俄-- 苏联历年占领中国土地一览表-- 军魂
热度 4 燕山红场 2014-4-7 03:02
沙俄-- 苏联历年占领中国土地一览表-- 军魂
上图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1)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2)1727年10月21日(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3)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帝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5)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并吞。   6)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俄帝侵占,并逼清廷 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7)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俄帝侵占,事后逼清廷订北京条约加以承 认。   8)1864年(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9)1868年(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俄帝侵并。   10)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俄帝吞并。   11)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俄帝逼清廷订立伊犁条约 而丧失。   12)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于俄帝逼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俄帝与英国瓜分。   14)1900年,尼古拉二世当政,出兵侵占江东六十四屯(3600平方公里)六千多中国居民被杀。   15)1921(民国十年),俄帝先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十七万平方公里国土。   16)1929年,斯大林当政,苏联红军侵入东北,争夺中东铁路(哈大线),击败中国守军,并占领黑瞎子岛。   17)1944年,斯大林当政,强行将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苏联,并更名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2001年中俄签订《睦邻友 好合作条约》,正式承认唐地为俄领土(条约第六条),17万平方公里土地终归俄人所有。   18)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俄帝要挟英美订立雅尔塔协定,同年十月外蒙古举行所谓公民投票(苏军亦参加投票)。我政府被迫承认其 所谓"独立"。面积有156.6万平方公里。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截止1945年,共有588.388万平方公里,占当前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0%,当时大清帝陆地国土三分之一。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03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知乎:苏联—俄罗斯是如何策划外蒙古公投独立的 作者: 胡孙成 ...
热度 2 燕山红场 2014-3-20 05:37
首先说起外蒙古的独立,要从历史渊源说起。 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首领成吉思汗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部族,建立了蒙古帝国。我想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后忽必烈在中原建立的元朝包括现在中国的大部、蒙古高原、外东北等。明朝时蒙古残余势力退回塞外,维持北元政权,与明朝对抗。瓦剌为主的西部蒙古和以鞑靼为主的东部蒙古,继续与明朝对抗,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后来后金崛起与漠南蒙古(即内蒙古)诸部结盟,并趁明末农民起义之际进入中原,建立清朝。其他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渐成为清朝的臣属。从这个时候内蒙古和外蒙古就有了分别,自愿结盟和臣属的意识形态还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独立及回归 宣统三年(1911年)7月,外蒙古独立的首倡者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率团出访俄国,得到俄国的军事支援。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的逐渐瓦解,杭达多尔济等人认为时机成熟。11月30日,俄、蒙军队包围了库伦办事大臣衙门,解除了清军的武装,并将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12月,杭达多尔济、车林齐密特等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建立“大蒙古国”政府。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在库伦登基,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此独立未被当时的清朝政府和后继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 1912年10月3日俄国前任驻华公使廓索维茨在库伦与“哲布尊丹巴政府”签订《俄蒙协约》。1913年沙俄当局迫使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声明规定:外蒙古承认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也承认外蒙古自治。北洋政府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不得移民。又规定,外蒙古疆域为前清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区域,实际上北洋政府承认了外蒙古、俄国军队对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的占领。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恰克图协定》,将此声明具体化。据此,同年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的大蒙古国与共戴年号”。袁世凯册封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呼图克图汗”,并赦免独立运动人士。外蒙古实行自治,但实际上为沙俄所控制。此时外蒙古上层的僧俗两派斗争趋于白热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派人毒死了“外务大臣”杭达多尔济与赛音诺颜部亲王那木囊苏伦,压制了世俗王公的势力。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后其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实际上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苏维埃俄国在1919年7月25日发表对蒙古声明,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19年11月7日,由于俄国国内白军与红军均陷入俄国内战,同时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新成立的苏俄政权无暇顾及外蒙古,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和政府首脑段祺瑞遂决定出兵外蒙,派直系将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库伦,挟持“内阁理”巴德玛多尔济,软禁哲布尊丹巴活佛,并召陈毅回京,全面否定《中俄声明》。同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俄蒙一切条约。南方孙中山护法军政府亦致电庆贺。11月22日以《中国大总统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复旧制。同时取消《中俄声明》和《恰克图协定》,北京政府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并派兵收复唐努乌梁海。孙文因此赞扬徐树铮:“徐收回蒙古,功实过于傅介子、陈汤,公论自不可没!”但徐树铮在外蒙古期间,不顾其传统习俗,全面推行新政改革,致使外蒙古上层集团对北洋政府的统治更加不满。 徐的武力收回蒙古以及改革为以后蒙古的独立埋下了祸根,由于后期的军阀混战,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属于皖系的徐树铮回国,仅留部分军队驻守,白俄恩琴的军队攻入库伦,中国军队部分回过,部分到了买卖城,蒙古军队在苏俄红军的支持下,攻占了买卖城,外蒙古建立了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由于北洋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无暇顾及蒙古,但是外蒙古的这次独立,并未获得中国及英美等主要国家的承认。 国民政府时期 由于国民政府时期一直处于外交内困时期,无暇顾及蒙古,而苏联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坚决要求外蒙古独立,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继续取得同盟国对中国战区的支持,以及避免苏联使得新疆伊宁事变扩大、援助中国共产党和在东北驻军不撤走,1945年8月14日,经过与苏联两个多月的谈判,中华民国政府最终做出妥协。宋子文、王世杰等在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授权下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国共产党”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子文拒绝签字,并辞掉外交部长一职,最后该条约由王世杰签字。 紧接着日本投降,而国民政府也履行同盟条约,10月20日外蒙举行公民投票,中国政府派雷法章前去参观。雷法章奉蒋中正之命,“不与外蒙当局进行任何交涉”;关于投票,雷法章“只宜细心观察,但不得干涉或发表任何声明”。 外蒙人民“在政府人员监督之下,以公开之签字方式表示赞成与否”,投票结果显示,100%的公民赞成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相关人员对这次公投的公正性表示质疑,这也就有了以后的控苏案,中国从此失去了最后收回蒙古的机会。 再后来,国民政府战败迁台,对于苏联的违约表示愤怒,就有了控苏案(详细可自行查资料),并通过了联合国大会505号决议,在台国民政府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主掌中国政局后,由于当时与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在蒙古问题上,意识形态束缚了中国领导人的手脚。斯大林强硬的立场,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国家统一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左右为难。而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本打算与斯大林讨论黑龙江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土地和外蒙古问题,但遭到了苏俄的冷落。最终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时,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毛泽东开始与赫鲁晓夫交涉,试图解决包括蒙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归还了东北铁路的管理权。但是当周恩来提出蒙古问题时,遭到了苏联的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再次失去了收回外蒙古主权的机会。中国的这次行动,很快传到了蒙古人的耳朵里。他们立即行动,在苏联的监督下与中国交换地图,划定边界。随后,中国和蒙古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986年,邓小平与苏联谈判关系正常化时,提出了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苏联在蒙古国边界的驻军。1991年苏联红军全部撤出蒙古国。 1961年,时为联合国中国席位代表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美国压力下,放弃阻止外蒙加入联合国,使外蒙得以加入联合国,自此,外蒙独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但中华民国内部仍将外蒙列为自己国土。 2002年起,中华民国不再将外蒙列为自己国土,不再将外蒙地区包括在中华民国版图内。 由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到,外蒙古的独立,完全是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导致的结果,苏联担心中国或者其他军事势力从蒙古切断西伯利亚铁路,从而坚决要求外蒙独立,这也从另外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由于清朝及民国政府的积贫积弱,导致了外蒙古的问题失去了控制。 外蒙古公投过程: 外蒙古独立公民投票,是依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内之规定,而在1945年10月20日于外蒙古(包括科布多,不包括唐努乌梁海)所举行的一次公投,外蒙古公民是否同意外蒙古从中国独立。中华民国政府特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率领蒙藏委员会、外交部、军政部等代表,于10月18日由重庆经北平,乘机飞抵库伦(今乌兰巴托)观察投票情形。 投票日当天由外蒙古喀尔喀四部、科布多共18个盟部以户为单位、所有满18岁以上不分性别的公民进行。采用的是记名投票,在“赞成”和“反对”的两个选项栏中划线。投票工作于10月20日午夜完成。附属于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此前已被苏联并吞。 10月24日,由蒙古中央选举委员会副主席盖伦柴勃发表的开票结果为:“全共和国之合法公民数共有494,074人参与投票,赞成独立者占全体的97%,其余为弃权,没有人投反对票”。具体结果如下: 外蒙古独立公投 投票纪录 投票数 百分比 同意票 483,291 97.0% 反对票 0 0% 有效票 494,074 % 总票数 494,074 100.00% 中华民国政府于1946年1月公告表示接受公投结果,承认外蒙古独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之主权独立地位就此确立并逐渐获得国际承认。 雷法章则在事后的报告中称:“我抵达库伦….与外蒙古国务总理兼外交部长兼大元帅乔巴山晤谈多次….乔巴山曾经在正式投票前很自信的对我说:‘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民投赞成票’。结果不出所料,足见他们组织严密,控制彻底了。” 附: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的时间表 清朝对蒙古各部的掌控力度不一,清代后期的官方文书中出现了内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从16世纪开始,沙俄开始在外蒙古地区有所图谋,取得了在外蒙古地区通商贸易的特权。 宣统三年(1911年),在俄国的支持下,外蒙古的王公、喇嘛集团宣布独立。此独立未被当时的清朝政府和后继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 1913年9月18日,中国外长孙宝琦同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达成《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自治,中国对外蒙由主权沦为宗主权。外蒙古取消独立,实行自治。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19年俄国内战,趁其无暇顾及,中华民国派直系将领徐树铮出兵外蒙古。《中国大总统公告》宣布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复旧制。 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在苏俄红军的支持下外蒙古建立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北京徐世昌政府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特使越飞发表《孙越宣言》,俄方“决无,亦从无欲在外蒙实施帝国主义政策,或使其脱离中国之意与目的”。孙中山因此同意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害与必要计。” 1924年北洋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不承认外蒙独立。 1924年11月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外蒙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未予承认。 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并联合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华民国政府不予承认。 1945年,美英与苏联签定《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的现状应予保持。 1945年8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国共产党”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子文拒绝签字,并辞掉外交部长一职,最后该条约由王世杰签字。 1946年,外蒙公投之后,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从此,中国失去了对外蒙的控制权。 建国前因为苏联的关系,毛泽东持赞同外蒙古独立的态度。建国后,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承认蒙古独立,保证了苏联归还旅顺军港、大连行政权和中国长春铁路的管理权等苏联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利益。 1953年,“中华民国政府”援引苏联并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条件, 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 毛泽东再次提出外蒙古问题,但赫鲁晓夫拒绝讨论。后蒙古与中国正式划定边界。 1955年12月13日,“中华民国”代表在安理会对联合国大会3502号草案中,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部分行使否决权,理由是全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国”在安理会仅有的一次行使否决权。 1961年,美苏及非洲集团达成协议,支持毛里塔尼亚、蒙古加入联合国。因美国施压,“中华民国”未参加投票表决。 1994年《中蒙友好互助条约》,中蒙表示互相尊重对方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2年,“中华民国行政院”正式公告在版图中放弃外蒙。 来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67874
个人分类: 转帖|18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苏联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热度 2 稻草 2014-3-17 14:08
答案是:独裁。 一党执政,还不想群众监督,不垮,上帝都会弄垮你。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0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王明帮助苏共否定毛泽东思想结果苏共完蛋了
热度 1 稻草 2014-1-13 00:52
当国内在“文革”的浪潮中猛烈批判王明的时候,得到苏联支持的王明开始在国外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大肆攻击党和毛泽东,逐渐走上了与党完全对立的道路。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王明已是病魔缠身。但王明即使躺在床上也没有停笔。1971年,他相继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年》、《“整风运动”是“文化革命”的演习》等文章。《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毛泽东的叛逆行为》是王明抱病编写的最后一部作品,约20万字。全书主要围绕“文革”展开,否定毛泽东思想。 王明没有想到的是,他卯足劲帮助苏联共产党攻击毛泽东思想,而苏联共产党却完蛋了。谁对谁错,泾渭分明,事实为证。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战中遭受德国本土入侵各国表现一览
热度 4 燕山红场 2013-11-30 04:33
1940年6月9日在法尔肯霍特上将(Falkenhorst)和吕特晏斯中将(Gunther Lutjens)指挥下的德国陆海军全面占领挪威, 宣告历时61天之久的挪威战事结束, 该战事德国共计投入兵力12万,经过两个月的鏖战付出超过5000人伤亡的代价, 作为遭受德国本土入侵的国家,法国抵抗了39天、波兰抵抗了27天、比利时抵抗了18天、 荷兰抵抗了5天 、 丹麦抵抗了1天, 而挪威则是支撑第二久的国家,第一位的是苏联。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30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图说苏联8.19政变前后 - ZT
热度 3 燕山红场 2013-11-25 00:27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官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变。政变领导人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苏联国防理事会副主席等,均为苏联共产党内的强硬派成员。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激进,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将中央权力过大地分散给与了众共和国政府。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8月18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福罗斯”别墅中一切通讯联络被切断。   8月18日16时32分切断了戈尔巴乔夫“福罗斯”别墅中的一切通讯联络。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奥列格·巴克拉诺夫、奥列格·舍宁、瓦列里·博尔金、瓦连京·瓦连尼科夫与戈尔巴乔夫会面,并通告,不得签署联盟条约,同时建议他辞职。深夜,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签署了由他本人全权行使总统权利的法令,并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缩写ГКЧП。 8月19日。电视从早晨6时开始播放《天鹅湖》。   8月19日早晨5时20分,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克拉夫琴科接到指示:“象在党和国家重要人物的安葬日一样工作”。6时,播音员宣读了亚纳耶夫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接着电视屏幕上开始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此时,鲍里斯·叶利钦、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伊万·西拉耶夫、根纳季·布尔布里斯、谢尔盖·沙赫莱齐聚阿尔汉格尔斯克一幢别墅中起草宣言《告俄罗斯公民书》,并将其传真给外国新闻机构和《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早晨9时,叶利钦动身返回莫斯科。 8月19日,晨。马术广场上的坦克。   按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军队开进莫斯科。上午11时,在马术广场开始出现支持叶利钦的群众集会,聚集的人群向白宫进发。  8月19日,晨。白宫旁的坦克。   游行人群包围坦克,并劝说军人转向叶利钦一方  8月19日,中午。白宫旁的集会。 叶利钦在坦克炮塔上演讲,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为非法的法令。 8月20日,列宁格勒,皇宫广场。   8月20日列宁格勒反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集会在继续。 8月20日,白宫。军人转向叶利钦一方。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计划要强攻白宫。亚历山大·列别德将军转向鲍里斯·叶利钦一方——傍晚时列别德身着便装来到白宫并通告了即将到来的猛攻。 8月20日,23时左右。新阿尔巴特街地下通道,军队正向白宫推进。   战车车队冲破新阿尔巴特街上的路障向白宫行进。 从8月20日夜到21日。新阿尔巴特街上的冲突造成三人死亡。   在花园环路和新阿尔巴特地区军人与游行人群发生冲突,三人遇难——他们是伊利亚·克利切夫斯基,公共建筑设计合作社建筑师;德米特里·科马利,参加过阿富汗战争,装载机司机;弗拉基米尔·乌索夫,合资企业“ICOM”经济师,海军少将的儿子。 8月21日,1时30分。白宫旁的街垒。 1时30分,阻退第一次对白宫的进攻,坦克向新阿尔巴特街方向后撤 8月21日,夜。与军械车辆碰撞起火的公共汽车。在离白宫不远处三辆步战车和构筑街垒的公共汽车起火燃烧。凌晨3时,军队决定撤出莫斯科。 从8月20日夜到21日。叶利钦身处白宫。   叶利钦拒绝了亚历山大·科尔扎科夫提出的到美国大使馆中躲避的建议,决定进入白宫的地下掩体。 8月22日。戈尔巴乔夫从“福罗斯”别墅归来。   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与伊万·西拉耶夫前往“福罗斯”接戈尔巴乔夫,于8月22日返回。 8月22日。白宫前的群众集会。鲍里斯·叶利钦向集会者祝贺民主的胜利。 8月22日。白宫旁的胜利集会。 亚历山大·鲁茨科伊在集会上发表讲话,并宣布逮捕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 8月22日。三色旗被认定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РСФСР)国旗。巨大的俄罗斯国旗展开在红场和克拉斯诺普列斯年斯基河岸街上。  8月22日夜到23日。捷尔任斯基纪念塑像被拆除。   卢比杨卡广场上曾先后担任契卡主席和国家政治保卫局(ГПУ)主席是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纪念雕像,根据莫斯科市委会的决定被拆除。 8月23日。叶利钦签署命令解散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共产党。   鲍里斯·叶利钦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与国会议员会见之前。 8月23日。试图冲击克格勃大楼。数百名莫斯科市民试图销毁克格勃档案行动失败。 8月24日。悼念集会。   参加集会的人手捧8月21日冲突中的死者肖像,德米特里·科马利(22岁);伊利亚·克利切夫斯基(28岁);弗拉基米尔·乌索夫(37岁)。来源:环球网历史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1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珍珠湾好声音及诗歌朗诵】苏联歌曲——山楂树
热度 11 燕山红场 2013-10-19 05:43
【珍珠湾好声音及诗歌朗诵】苏联歌曲——山楂树
山楂树 - 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情感在歌声中回荡,鬓发斑白的我们已经不再年少... http://www.tudou.com/v/G9lcwf0atXw/resourceId=117845652_04_02_99tid=0/v.swf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581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9-27 20:23 , Processed in 0.066679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