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

热度 3已有 6779 次阅读2018-4-30 08:48 |个人分类:华人历史|系统分类:转帖-见闻

2016年秋天,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MOCA)的策展人谭海俊助理策展人Andrew Rebatta,来到俄勒冈州东部的一个小城——约翰迪(John Day)。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


约翰迪市位于蓝山山脉上,海拔较高,东南两面被山环绕,离最近的机场开车要5个小时,深处美国西北部内陆,可以想见并不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直到今天,居民也不足2千人。


如果你在网络上查一下这个地方,搜出来的头一个旅游景点,竟然有读起来有些中国味儿的名字:Kam Wah Chung & Co. Museum。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2


这个中文叫作“金华昌公司”的遗址博物馆,就是谭海俊和Andrew Rebatta此行的目的。


我们去那个地区时,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喜医生和金华昌。他们都听过喜医生和梁安的事情,可能在很小的时候让他们看过病,或是他们的祖父母曾找他们看过病。”


从MOCA馆长那里听说了喜医生的名字后,谭海俊和Andrew Rebatta千里迢迢去了约翰迪,这个已经逝去近70年的华人中医,在当地的名声实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故事的起源大约在1880年,来自中国的中医师伍于念在约翰迪的街上遇到了做生意的梁安,决定一起做买卖。两人买下一栋本来做贸易站的小楼,在里面开起了金华昌杂货店和药铺。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3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4


被人叫作“喜医生(Doc Hay)”的伍于念1862年出生在中国广东,70年代初期先移民到华盛顿州后,在1880年左右又搬到了俄勒冈。伍于念家中贫寒,但他自己却接受过传统的中医培训,懂草药,还会号脉。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5


梁安(Lung On)也出生在广东,比喜医生晚一年生,在1880年代搬到了约翰迪。和喜医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梁安家里很富裕,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英文很流利,性格也外向,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6


《排华法案》1882年出台,但那时候仍有很多中国来的廉价劳工被大型矿业公司和铁路公司雇佣修建太平洋铁路。在排华期间,由于加拿大相对宽松的移民环境(直到1923年加拿大通过禁止华人入境的法案),很多华裔移民都是先到加拿大,再入境美国,和加拿大相邻的美国西北部不少地方,也就成了那时候很多华人在美国的第一个落脚点,约翰迪正是如此。那时候的约翰迪大部分居民都是淘金热时期的华人矿工,金矿资源殆尽后也有很多人转去做理发师、司机、铁匠、牧羊等工作。约翰迪有一个很大的中国城,在1890年代甚至一度据称是全美国第三大的中国城。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7


那个年代,像约翰迪这样的边远地区,败血症、坏疸阑尾炎、冻疮、流感等等都是很流行的病症;当时美国的西医和生物医学都还在起步阶段,手术治疗更是令人生畏,死亡率差不多是50%。而喜医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能治好这些病,中草药的治疗方法还很温和,免去了手术的危险。


至于梁安,当地很多人看见都是他出面和病人预约,还开车载喜医生去看病人,误以为他是喜医生的助手。但其实梁安自己的事业做得十分成功,除了打理金华昌的生意,后来他还投资了股票、矿产和房地产,1921年开起了东俄勒冈第一家连锁车行,一直经营到他1940年去世。生意之外,英文娴熟的他还帮中国劳工翻译、咨询、做包工头,那时很多劳工需要购买身份证明,把劳工身份转成商人、学者等等在《排华法案》下还能被认可的身份,梁安也会帮着他们处理这些文件。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8


久而久之,喜医生和梁安自然而然成了华人社区的领袖,金华昌不仅是买日用品的商业中心,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移民们可以自由进去谈天说地、寄钱寄信、做点正事、或者只是喝酒赌钱。


金华昌里甚至成立起一个华人单身汉俱乐部(Chinese Bachelor Society)。难得的是,来社交的不仅仅是华裔,还有不少其他族裔的面孔。《排华法案》让华裔移民受尽苦难,但也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支持排挤华人,尤其在当时边远地区工作的男性中,族裔融合并不是很少见的事情。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9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0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1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2


不过,金华昌之所以成为社交中心,一是因为喜医生和梁安的影响力,二也是因为这栋楼的防御性好。Andrew告诉我们,他们去参观时,导览耳机里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他们转头看看入口处的弹孔。那时候西部边远地区的治安很不好,往往傍晚以后外出就很危险,楼里的人也常常成为枪手目标。


金华昌的货品来源地很多,从近一点的波特兰、加州,远至芝加哥、纽约都有,1880年他们的生意刚起步时,从波特兰到约翰迪连一条正式的路都没有,但很快就兴建起了铁路。不过其实,当喜医生在1870年代到美国的时候,淘金热已经接近尾声,美国经济也处于危机边缘。即便约翰迪的铁路修了起来,附近还新发现了金矿,带来的新工作却没有带来更多收益。1900年左右,约翰迪的2千多华裔居民开始搬走,去了更繁荣、工作机会更多的地方,到1900年,这里的中国社区只剩下不到100人。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3


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国城的“衰落”,金华昌反倒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新建的铁路吸引了不少白人迁居约翰迪,喜医生也从此开始为更多非华裔的客人看病。


就像刚才说的,那时候医疗条件奇差,被铁丝网刮一下也可能引起败血症导致死亡。当地一位有名的农场主的儿子就遇到了这样的事,看过西医以后仍然持续恶化,接着就联系到了喜医生。喜医生开始为他做一个六个月的疗程,六个月后,男孩真的痊愈了,喜医生从此声名鹊起。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4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5


除了败血症,喜医生还擅治脑膜炎,他用一种类似于针灸的方法来治疗,增加循环恢复神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用的是传统中医的路子,喜医生在医疗设备上的理念却很先进,那时候杀菌剂、细菌学都还只是个新概念,喜医生的药铺里,却有一个装着杀菌剂的密封罐子。


另一方面,随着约翰迪的华人居民搬到各地,喜医生的名声也传得更远。住得远的病人越来越多,喜医生开始更多地“远程”看病——病人写信描述自己的症状,他就能寄去对症的药或药方,病人再写信来反馈。细心的他除了配药详细,还会写下诸如服药频率、饮食限制等注意事项。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6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7


喜医生的大名越传越开,还引起了同行来讨教。1905年,一位住在300英里开外的波特兰的中医,就写信来问喜医生能不能去波特兰教自己如何进行放血疗法,开头第一句就是“久仰大名”。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8


金华昌的药非常多,现在金华昌博物馆还保留着超过500种,都是从全美各地甚至中国购入的。有趣的是,病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喜医生到底给了什么药,药房里又常常有几十种之多的药物,喜医生就用药瓶来给他们区分,从啤酒瓶到试管一样的小瓶子,都派上了用场。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19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20


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通信很频繁。金华昌博物馆里保留了很多病人们写来的信,喜医生也会给他们回信。写信的病人来自各个地方,有俄勒冈其他城市的,还有华盛顿州、加州的。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除了报告病情的、要求加药的,还有夸喜医生医术的,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恐怕是一封1906年写的信,里面非常直白地“贬低”西医、只相信喜医生:“我再也不要看这里的西医了,我要见约翰迪的中医。”现代人已明白中医西医各有优势,但在美华博物馆读到这封写于上世纪初的信,不免让人忍俊不禁。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21


药铺之外,金华昌杂货店里的商品也都在远近社区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润喉片、止咳糖、万精油、药膏......很多住在东俄勒冈地区的人,都会定期来一次店里买东西买药。那时候全美国盛行“排华”,如此多的白人信任一个中国来的没有执照的医生,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而在约翰迪中国城衰落以后,喜医生和梁安也完全可以搬去其他大城市,但他们选择了留下来,而且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区和生活。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22


喜医生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作为医生的他十分爱惜双手,绝不干重活粗活,这在当时生活粗糙的西部边远地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遇到能干外向又喜欢帮人的梁安,也可说是喜医生的幸运,打理生意,载他出门,处理其他事务,在金华昌的“传说”里,事业风生水起的梁安不像喜医生那样必被提起,但两个人的缘分,才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喜医生因为被其他非华裔同行和部分居民举报无执照行医,被罚款了三次。每次上庭都有很多人来对他表示支持,他的律师则对法官说:“知道他能治病还要给他定罪,这不是违背良知吗?如果哪天您自己需要他救命呢?”法官似乎的确也被说服了,三次指控最后都被驳回。


1940年梁安去世。喜医生继续维持着生意,但1948年起他变得多病,在波特兰的一个养老院住了近两年后,于1952年去世。两人都被葬在了约翰迪的墓地。


喜医生去世后,他的侄子继承了金华昌,但很快就关了店门,搬回华盛顿州去。1955年,侄子把这家店卖给了约翰迪市政府,条件是把它改建成博物馆。但由于市政府疏忽,1967年金华昌的原址才再次引起人们注意,在修缮复原后,于1975年过户给俄勒冈州公园与娱乐厅,1977年对外开放。


喜医生和梁安都是聪明的生意人,很会抓住赚钱的机会,比如在单身汉俱乐部里有一个神龛,很多人会去祈祷保平安,捐的“香火钱”也就成了喜医生和梁安的收入。但与此同时,这两人又十分慷慨,喜医生死后,人们在他的床底下发现了超过300张从来没有兑现过的支票,总额超过23,000美元,都是在1910-1930经济大萧条时期,病人们付的医药费。


读一封美国博物馆的珍藏信 听一段100年前一位中医在美的感人故事_图1-23


从金华昌博物馆借来了部分展品后,这个名为《金华昌公司的货架上(On the Shelves of Kam Wah Chung & Co.: General Store and Apothecary in John Day, Oregon)》的展览,也从本周起开始在美国华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和它一起开展的还有另一个展览:《中医在美国 理念、人与实践的融合(Chinese Medicine in America: Converging Ideas, People, and Practices)》。


特邀策展人、针灸师彭美玉回忆说,小时候祖母常会不许自己多吃冰淇淋、不吃太多荔枝等“上火”的食物以免口腔溃疡,以前不懂的她直到长大学了医,才发现祖母原来真的掌握着那么多她自己都不知道原理的知识,中医里有关人体、平衡的理念,原来蕴含着那么多智慧。因此她也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理解中医。


即使你对中医本身不感兴趣,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在美国的发展,也一路折射着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发展。展览中不仅用文字和艺术形式解释中医里“阴阳”“五行”等概念,也介绍了很多对推动中医起到关键作用的华裔和非华裔人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店铺,许许多多与中医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移民的故事。


谭海俊说,去约翰迪的时候,他们也去附近的其他东俄勒冈城镇转了转。他们知道这些地方都曾有过华人,有过中餐馆,但哪怕他们查到了某个华人店铺当年的具体地址,去找的时候却已经完全看不出中国城的踪影。惊讶于金华昌博物馆保存完好的同时,他们看到的是在约翰迪之外的更多地方,华裔生活过的身影消失殆尽,他们对当地的贡献和影响、与社区与其他族裔的融合,都如同从历史上被彻底抹去了一般。


因为这样,谭海俊他们也更深地感受到纪念这些华人社区的必要性。“我们要探索的不仅是中医,更是华裔移民的历史。”


《中医在美国理念,人与实践的融合》展览

《金华昌公司的货架上》展览


时间:即日起 - 9月9日


地点:美国华人博物馆

           215 Centre Street, New York, NY


http://video.sinovision.net/?id=44401

路过

鸡蛋
3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3-29 07:44 , Processed in 0.025778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