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zzwave.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小城华人故事(一)

热度 1已有 4096 次阅读2018-3-12 09:41 |系统分类:转帖-见闻

这也许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有幸听到和看到。每每想起就会有种激动和冲动,感觉我有义务写出来告诉大家。材料在手头上攥了有好几年了,但深恐写不好写不全。。。

第一次来这里是大约五年前,我们公司在Greenville有个生产厂,我负责一些产品的技术支持。听同事们说那里位于middle of nowhere。不管飞到哪个就近的机场,都要再开车3多小时才能到。该市位于阿肯色和密西西比州的交界处,位于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中心,典型的南方农村格调。有3万多居民,大多数是黑人。



我来之前随意的google搜索了一下,意外的发现当地人口中有将近1%为华裔,在该市名人栏目下面还列了个华裔美国人,他是个早期有名的新闻工作者。这一发现使我非常惊讶,我很难想象出我们华人生活在一片遥远偏僻的农村。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想亲身了解这段历史。在以后的5年里每逢来此出差,我都尽量找时间去寻找和发现历史的故事,也读了不少的史料。下面的是我的一些故事。

当年最早来到Greenville这片土地上的华人大概可以追溯到1890’s年代,当时的华人基本上都是以"苦力"的形式自卖来到了北美大陆,修建横穿美国(横穿加拿大)的大铁路。华人以艰辛的血汗换来了铁路的早日建成(加拿大的铁路提前5年建成)。但是随着加州经济的萧条,失业率很高,华人成了替罪羊,被歧视和迫害,1882年美国政府甚至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单一种族的歧视性法案。



在这样恶劣敌视的环境下,一些华人离开了加州,沿着他们亲手修建的美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向东漂移。有些人在芝加哥停了下来,有些人继续东进到了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大都会谋生。但有小小的一支人马,在芝加哥附近顺着密西西比河南下,到了新奥尔良附近。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州是美国的蔗糖产区,由于黑人奴隶制的废除,黑人成为了自由人,不再是其原庄园主的私有财产(奴隶),许多黑人离开了甘蔗园去寻求崭新的生活。白人庄园主急需找到廉价又勤干的劳动力,他们早就听说过华人劳工在修建铁路时表现出来的品质,所以就想招募华人。这一拨华人到了甘蔗园,他们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而且他们已不是像刚来美国时候那样,是卖身来做"苦力猪仔"的,在修建铁路后已经赎了身,也是自由人。所以这一拨人马离开了种植园,沿着大河逆上,最后来到了三角洲(The Delta),并停下来。传说中有两个版本,一说是Original 13人,也有说是Original 8人,领头的姓王wong。大概看上了这一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也许是折腾这一趟后太累了,就在此地歇了下来,"安家"落户。



当地有个叫本(Ben) 的房地产商,他有一个私人收藏品博物馆,我常常去造访,在那里读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有个要求,可以看但不许拍照片,我凭着记忆追写下来。早年这些华人多是来自广东的四邑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开平、恩平、台山和新会一带。收藏品中有19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房产登记和过户记录,上面可以找到华人的名字(拼音)。1900年左右记载着当地有58名华人,男女比例为58比0。没有女性。这与当时的排华法案有直接关系,法案限制或禁止华人女性来美国,大概是想让华人自生自灭。(我看过一个加拿大早期华人的辛酸史,也有非常类似的经历,华人男性只能与土著人通婚,因为只有土著人接纳华人。。。)。

我向本(Ben)请教(他是个白人),是否当年留在这里的华人从事农业耕种或渔业生产,他说都不是。很可能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想像不到,这些华人开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杂货店兼营饮食。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华人在修完铁路后,身上有一点点的余钱,有人开起了洗衣店,因为这种工作简单不需要语言技能,小牌子上写好价钱就行,关键是自己做了主人,不是为别人干。等生意做大后卖掉洗衣店去开餐馆,因为盈利比洗衣行业要高。而让出来的洗衣店多由后来的韩裔接去做,同样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需太高的英语技能。



在偏僻的乡村开洗衣店或餐馆很难生存下去,但是这些早期的华人凭着精明的眼光和判断,发现小型零售业有其独到的优点。于是他们就开起了一个个以家庭为背景的杂货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并兼卖自家的饭菜。慢慢地发展和红火起来,据统计在最高峰的1940-1950年代,以Greenville为中心周围大大小小的村镇里,居住着大约200多华人,他们共开了40家左右的小杂货店,全是一家一户的规模,且很均匀的散步于那里广袤的田野中,互不影响。更让人惊异的是他们的顾客基本上都是黑人。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社会现象,黑人与华人相处融洽,互利互助。在南方彻底废除种族隔离之前,我们华人是被白人冠以"有色人种的",在白人眼里我们和黑人的待遇都差不多的。白人有自己的杂货店之类的,是不会到华人开的店里买吃的用的,而黑人发现他们自己更喜欢到华人开的店里买东西。为此有些白人不喜欢华人去开店,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藏品中有一张广告传单之类的一页纸,现在收藏时特意将其复印成黑纸白字(不是白纸黑字),以表示谴责当年的种族歧视,传单上写道,中国佬Chinamen来到我们这里开商店,抢了我们的生意,我们应该行动把他们赶走。



我常打交道的一个工段长是个黑人兄弟,50岁左右吧,告诉我在他小时候,经常去他家附近的一个杂货店里买晚饭,店主对那些小孩子们,谁叫啥名字是谁家的孩子都很熟悉,他说那些店主都很nice,卖的饭菜都会多加一勺一筷的。



在Ben的收藏中我看到1930年代左右的一次当地学校School District会议纪要,上面写着说"许多华人想申请他们的孩子到白人孩子的学校上学,答复是No。华人是"Colored people",他们可以与黑人的孩子一块上学,或者他们可以自己办教会学校,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但不能上白人孩子的学校"。因为华人传统上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是有开华人教会学校。我在本(Ben)贴满好几面墙上的Greenville高中毕业照片上(可追溯到1930’s年代),最早看到有华人面孔的是1947年的毕业班,刚好是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之后的第四年。在1947年之前的毕业班上也有一个华人面孔,但他的姓(last name)不是华人那种,Ben说那个华裔孩子是被当地一个富裕白人家庭领养的(话外题,这个孩子在以后的年代里,对于保存和传扬当地华人文化和历史做出了很大的支持和赞助)。



华人重视子女教育的努力在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得到了极好的回报,AA平权法案给少数族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职就业机会,华裔的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刚好脱颖而出,而此时非裔黑人尚未ready。随着年轻有知识的一代离开,大型连锁店的兴起,传统上的爸爸妈妈小店难以为继,一个个慢慢关掉了,由最兴旺时的40家左右,减到今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我的工段长朋友说下次带我去他小时候常去的那一家看看。期待中!

翻阅Ben那厚厚一本收藏资料,有许多令我感动的细节。读着读着常常会眼眶湿润,鼻子发酸,尽管所有这些早期的华人跟我没有任何关联,但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来自那片遥远的土地,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

在Ben收藏的几本印刷出版书中,有这样个细节我记忆很深。有个GONG(江)姓华人,1910年来到美国,生活在Greenville一带,后来成家立业子女长大成人,相继在不同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在90年后的2000年全家在加州相聚,由当年的老江爷爷一人闯荡美国,变成了今天的233个子孙满堂的大聚会。

读完此文后也许你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早年华人都生活在都市的唐人街Chinatown,而密西西比这一支华人的奇特的生活经历说明,我们华人的根深深扎在美国这一广袤的大地,城市和农村。



关于密西西比州华人的历史有几本书已出版发行(可以在amazon网站买到),密西西比州的几所高校里也有专门收集。

(本文中的历史图片均来自当地一所大学Delta State University的华人历史博物馆,特此致谢!)

作者李东红 原文:https://www.meipian.cn/eehd9ip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4-25 11:49 , Processed in 0.026459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